姜太公故里

姜太公故里

姜太公故里,位於河南省新鄉衛輝市西北十二公里處。至今太公鎮境內還保留著許多姜太公的歷史遺蹟,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廟、姜太公呂望表等。每到農曆八月初三姜太公誕辰之日,許多海內外後裔組成的姜氏、呂氏宗親會都會前往姜太公故里——衛輝市太公鎮尋根祭祖、旅遊觀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姜太公故里
  • 地理位置:河南省新鄉衛輝市西北十二公里處
  • 氣候類型: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門票價格:20元
  • 著名景點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廟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河南省新鄉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簡介,標誌,詳考,臨泉,日照,

簡介

公元前1210年農曆八月初三,姜太公誕生於衛輝市太公鎮呂村。姜太公亦稱呂太公,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是我國西周時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他也是我國二百多個姓氏的血緣始祖。這個傳奇色彩頗為濃厚的歷史人物,單是姓名就有不少叫法,如《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記載他的名字有:太公望呂望、周望、呂牙呂尚姜望、望尚、師望、姜公、姜老、呂等等。姜太公故里原是姜氏的一個大部落。一九九五年在太公泉出土的唐代墓碑,曾記載著太公泉原叫“姜塬”。據《竹書紀年》上說,姜太公仙逝於“周康王六年”十月二十日。終年一百三十九歲。葬於衛輝太公泉。

標誌

姜太公故里標誌由北京多樣達品牌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肖紅教授設計。標誌以篆刻“姜”字印為主體印象,形態為瓦當形狀。“姜”字的上部為“羊”,表明“姜”姓始自伏羲,羲從羊,是馴化羊而得姓。篆刻上的闕形圖案,表明了姜太公“故里”的寓意。
姜太公故里

詳考

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今河南衛輝市)也。”歷史上第一個給太公故里定位的是東漢史學家高誘在注釋《呂氏春秋·首時》和《淮南子·汜論》時,兩度把姜太公注釋為“河內汲人”。《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沿者,東海上人。”西晉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專載姜太公為"魏之汲邑人".(衛輝市太公鎮呂村)《水經注》載:“(汲縣)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浚急,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常釣於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云: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於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載在《經》、《》。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竟茂,相傳云:太公故居。” 宋氏著名學者羅泌在所著《路史.發揮》中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也。”清朝王昶在《金石萃編》載:“去汲縣治北二十五里,崇崗巉岩,林木叢茂,有泉滃然,其下距泉復二里許,相傳呂太公墓在此,故名其泉為“太公泉”,士人即其建廟以祀焉……”清乾隆二十年《汲縣誌》載:“太公泉在縣治西北二十五里,流十餘里,伏流入地。太公泉東,太公之故居也。” 清製作《水經注》附圖,對太公泉為太公故里,標示明確。 權威著作《二十四史人物考》對“太公汲人”有明確認定。《河南通志》載:“呂尚墓,在府城(即衛輝府,今日衛輝市)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紂居東海之濱,後徒渭濱,封國於齊,還葬於此。”北宋宰相呂蒙正留下族譜,現在可以看到的洛陽《呂氏宗譜》沿襲先人記載《齊太公傳系圖》稱:“太公名尚,字子牙,河南衛輝府汲縣人。” 南宋時學者呂祖謙編撰的《呂氏世系譜》、朱熹在《呂氏世系譜序》中稱:“商紂之際有呂涓,字子牙,炎帝之裔,河南汲縣人。” 台灣《呂氏族譜》記載:“太公於公元前1210年八月末日,出生於河南省汲縣。”台北市的《姜太公譜圖》記載:“太公望出生在商朝庚丁帝八年已酉八月初三日河南汲縣(今衛輝市)……”1990年第三屆全國呂尚學術研討會暨呂氏宗親會在廣州潮州盧崗召開,編輯出版了《呂氏族譜》,族譜寫明:“太公呂尚公,河南汲縣人。”西晉河內郡汲縣縣令盧無忌,為太公後裔,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撰有《齊太公呂望表》,文曰:“齊太公呂望者此縣人也。”該碑雖已失落,但故宮博物院等處藏有不同時期的拓片。《呂望碑》,全稱《修太公呂望祠碑》。該碑為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撰文並正書。該碑雖已失,但衛輝博物館藏有拓片,《金石萃編·卷三十二》載有全文。碑文正面有:“迢迢岳胤,蔚蔚姜枝。盧元忌置碑僻據山阜,崔瑗刻石枕康衢。”陰面鐫刻了尚姓參與立碑的官員和平頭百姓約八十餘人,是研究姜太公的珍貴實物資料。在太公泉鎮前太公泉村姜太公廟內,現保存清朝乾隆巡撫畢沅立的“齊太公故居”碑。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西北地的山崗上有封土高大的姜太公墓,墓前矗立有墓碑,是清朝康熙二十年衛輝知府加伍仲春所立,上刻:“周姜太公塋葬處。”
姜太公第100代孫呂梁先生,廣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長,數十年從事文史、考古、牒譜研究工作,他經多方考證,1995年撰寫了《呂尚新考》,認定:河南衛輝市,是姜太公出生地和墓葬地。1996年4月8日,廣東、廣西和中州呂氏宗親會代表團雲集太公墓秉誠謁拜,他們說:“衛輝太公泉是姜太公生養死葬之地,我們不願也不會認錯墳山,拜錯祖宗。2001年10月台灣姜太公第101代孫姜竹先生的題詞是:“河南衛輝姜太公誕生地。” 2001年10月24日—27日,《中華呂姓》座談會在廣東省潮陽市峽山東明大廈舉行。廣東呂炳雄先生書:“河南衛輝太公泉姜太公誕生地。” 當代太公後裔,2003年出版的《中華呂姓》主編呂心惠(河南登封人)、呂南明(廣東人)、研究族史的學者浙江呂連起、呂居清、呂龍德、洛陽人呂明月、呂俊海、登封人呂林等人分別前往太公故里太公泉考察並至太公墓前虔誠祭拜。
著名學者李志清先生寫的《姜太公故里在汲縣》獲中央文明辦論文優秀獎,並載入房立中主編的《姜太公全書》一書。近年來,陝西省寶雞市太公釣魚台管理處有關人員曾為研究呂尚的籍貫,從豫南呂姓的封地,到古稱東海郡的山東郯城考證,均未查到說明呂尚籍貫的史實資料和任何歷史遺蹟。他們最後來到豫北衛輝,關於呂尚是汲縣人,確有多方面的論證依據和歷史遺蹟。因此,2002年陝西人民出版社《百家姓書庫·呂》中認定:“衛輝市太公泉為太公故里。” 陝西寶雞學者胥鼎的論文《姜太公故里及其後裔探討》刊登在陝西出版社的《姜子牙釣魚台》一書中,載曰:“汲縣城西北十五公里外的太公泉鄉前太公泉村,村裡有太公泉太公廟、太公祠、太公墓,這就是姜太公故里。”2002年農曆八月初三日,在太公故里(太公泉)舉辦了中國衛輝首屆太公文化節暨太公誕辰紀念大會,來自鄭州、山東、北京等地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會上專家、學者形成共識,一致認定衛輝是姜太公的故里和墓葬地,並定位姜太公為謀聖。專家張新斌同志2006年1月21日,發表題為:“大謀聖姜太公”的文章,文章用充足的證據說明姜太公故里在衛輝無可非議。2005年12月,王振中先生著《牧野大戰與姜太公》一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充足的史實論證姜太公故里在衛輝是可信的。

臨泉

上古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姓姜,名尚,字子牙,又稱呂尚,太公望,其功業彪炳史冊。
司馬遷著《史記 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望者,東海上人
呂氏春秋》講:東海上,乃"東夷之土".東夷指當時東方各少數民族,東夷之土,
即泛指淮河中下游這些少數民族居住之地.而安徽的臨泉縣正處在"東夷之土",即"東海上"之地。
(1)姜寨當地人歷代相傳,言姜尚是姜寨集人,這是口碑.而在姜尚所在的古呂國範圍內,無一處有此口碑者.
(2)當地史志<汝寧府志》也有記載:"姜寨在新蔡縣北四十里,姜子牙為呂侯後故有姜寨,今屬穎州,半屬新蔡."
(3)姜寨集北二里處,有一古家,曾挖掘古銅鏡,古劍各一件,見風即碎.當地人沿傳此家是姜子牙先人之墓.當然,這還不足以證明姜子牙是姜寨人.
衛輝市姜太公故里衛輝市姜太公故里
(4)在1958年整挖涎河時,在姜寨集東首二里處的涎河邊,挖一巨型石碑,上刻"姜尚故里"四個大字.此碑當時運至縣政府保存,現在許多健在人都見過此碑,後來經過"文革"等運動,此碑不知去向.據專家分析鑑定,從"姜尚故里"四字的形體結構看,大致可確定是漢代碑刻.這就有力地證明,遠在漢朝時,姜寨就已被確定是姜子牙的故里.姜子牙的故里在姜寨,也得到一些大型工具書的認證.《中國縣市概況》"臨泉"條有:"姜尚,臨泉縣人."《安徽人物大辭典》"臨泉"條有:"姜尚,臨泉縣姜寨人."

日照

姜太公故里,位於 山東省日照市山海天旅遊度假區秦樓街道辦事處馮家溝村
據《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 先秦稱黃海為東海,這裡曾是東夷人的家園,後來又建立過以"齊"為名的諸侯國。《孟子.離婁》: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呂氏春秋.首時》:太公望,東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無其主,聞文王賢,故釣於渭以觀之。
《中論.亡國》:昔伊尹在田畝之中,以樂堯舜之道,聞成湯作興,而自夏如商。太公避紂之惡名,居於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亦自商如周。
十七史百將傳》: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先祖嘗封於呂,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於周西伯。
廣名將傳》卷一《呂尚》:呂尚者,東海上人,本姓姜,從其先祖封於呂,故名呂尚,字子牙。尚抱經天緯地之才,嘗著有《六韜》,備言陰陽,遂為兵書之祖。
《武經七書匯解.太公六韜》:太公姜姓,名尚,字子牙,東海上人。
《漢書.董仲舒傳.仲舒對武帝問》:"愛施兆民,故太公起于海濱而即三公之位。"
聖賢群輔錄》引《尚書大傳》: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皆率其族曰:"盍歸乎!吾聞西伯昌善養老。"
《荀子.君道》:夫文王非無貴戚也,非無子弟也,非無便嬖也,倜然乃舉太公於州人而用之,……。州,東夷古國名,也叫淳于,姜姓,在東呂之北,今山東東部。(見《世本.姓氏篇》、魯桓公五年《左傳》疏引及《通志略.氏族略》)
《戰國策.秦策》姚賈曰:"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仇不庸……。"
《後(漢)志》:"琅邪西海,太公所出,又釣於棘津,今存。"
《沂州府志》載:日照縣有棘津,在城東二十里,去東海里許,舊跡尚存。
後漢書》亦載:西海縣(即海曲縣,東漢改)系太公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東呂鄉和棘津,位於黃海之濱,在今山東省日照市
劉昭注引《博物記》: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又於清河國廣川縣棘津城,辨其當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
余謂海曲故城,《通典》稱在莒縣東,則當日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即是其家。
《元和郡縣圖志.密州》、《太平寰宇記.密州.莒縣》:漢海曲縣故城在縣東百六十里,屬琅邪郡,有鹽官。
博物志》曰:"此地有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
太平御覽》七一引《水經注》:呂望,東海人也。老而無遇,以釣乾周。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津,七十則屠牛朝歌;行年九十,身為帝師。
齊乘》卷四《古蹟》:海曲城,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琊海曲,太公望所出。
據《太平寰宇記》:"漢海曲城在莒縣東百六十里,屬琅琊郡。"西漢之"海曲"即今之日照。
清雍正《山東通志.秩祀》:諸城縣縣學東,祀周太公望。《博物志》:"太公居東呂鄉,釣於棘津。"縣城南有棘津,莒州東有東呂鄉,即今之日照縣也。
《續山東考古錄.沂州府.補遺》:日照縣,太公出於東呂鄉,《路史》謂即莒國。《大清一統志.沂州府.山川》:東呂鄉,在日照縣東。舊志:"姜公台在縣東北二十里,去海里許,舊址尚存。台旁溪水清漣,即太公釣處。"
《西海征》:今縣東二十里,去海里許有姜太公故址。其旁溪水清漣,即棘津也,質之諸書,若合符節。
《炎黃氏族文化考.三邾土著為東夷炎族》:呂為莒之初文,二字通用。故莒有東呂鄉、東呂里。
博物志》謂太公望所出。漢有呂母,皆其氏族。呂者,神農所自出。當是莒縣、日照、贛榆一帶之土著,因皆炎族也。
寶雞縣誌》:呂尚,東海上人,姓姜字子牙,炎帝之裔,伯益(夷)之後,掌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封於呂,故姓呂。避紂亂居東海,聞西伯善養老,乃隱於渭濱。……事載《史記.齊世家》。著有《丹書》、《陰符經》、《六韜》。
《炎黃氏族文化考.炎黃二族之分》:太公即東夷之人也。太公姜姓,祖為伯陵。伯陵,神農之後,世系班班可考。是東夷為神農苗裔矣。
清光緒《日照縣誌.古蹟》:東呂鄉,棘津。原注一:
《元和志》:"海曲故城有東呂鄉,本太公望所出。"原注二:城東二十里,去海里許,一名姜公台。
《日照縣誌.人物》:太公望,居東海之濱。
《續漢書o郡國志》琅邪西海縣註:"太公呂望所出,有東呂鄉。"
《元和志》、《寰宇記》、《齊乘》略同。今縣東有水,曰棘津。津上有太公釣台。台側舊有祠。
《山東各縣鄉土調查錄.日照縣》:日照、古東呂鄉,漢為海曲縣、宋置鎮,金升為縣,清屬山東沂州府,民國隸屬膠東道。古蹟:棘津,在城東二十里,距海里許。太公呂尚釣於棘津,即此。
《中國人名辭典》:呂尚,周東海人,四岳之裔,本姜姓,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字子牙。
《史記.陳杞世家》說"伯夷之後至周武王復封於齊,曰太公望,陳氏滅之。"由此可知,姜太公應是東方土著,周復封姜姓於齊,是採取齊人治齊的政策。
《後漢書.郡國志》西海注引《博物志》云:"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
《戰國策》說:"太公望,齊之逐夫。"鳥戀舊林,人思故鄉,落魄遊子,失意宦人尤其如此。因而太公第一步歸隱山東是合乎情理的,非常自然的。
《山東古國考》、《史記.齊太公世家》說太公是"東海上人";
呂氏春秋》也說是"東夷之士"。可見太公的原籍為山東。
《路史.國名紀》因說:"而太公乃出東呂,呂,莒也。"清代考據家閻若璩進一步提出:姜太公故里為山東莒縣東呂鄉王獻唐先生在《山東古國考》中也說:"太公是山東土著的姜姓,是無可懷疑的。" 又據世界盧氏源流研究會案內資料記載,姜太公的出生地是日照。盧氏為姜氏後裔。現經美國考古專家組同山東大學聯合考察認證,在四千年前,日照市兩城鎮(距市區十八公里),是亞洲最大的城市。而只有在這樣的文化發達地區,才能造就一代"武聖"姜太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