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壩鄉

姚家壩鄉

姚家壩鄉地處株洲市蘆淞區東部,與瀏陽醴陵株洲縣接壤,人口21824人,轄姚家 壩、長壠、童家灣、芷錢橋、八眼塘、楊家橋、張家灣、石莊、同化寺、田心、東方沖、光明山、2015年南田橋和沈家橋合併為選青村、稍光鋪、卦石、水口廟、竹山、桐木沖19個行政村,207個村民小組,面積72平方公里,境內320調整公路和淅贛鐵路複線縱貫南北,縣級公路支芷路橫空穿東西,毗鄰株洲市區僅25公里,交通便利、境內木材、楠竹、石英石資源豐富。

姚家壩鄉致力於經濟建設的發展,不斷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招商引資工作邁出了可喜的步伐。支柱產業有黑色鑄造,印刷、鑄鍋、耐火材料、陶瓷、鞭炮等。骨幹企業有先鋒使動軸廠、耐火材料廠、印刷廠、鑄造廠、鑄鍋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姚家壩鄉
  • 外文名稱:yao jia ba Town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湖南省株洲市
  • 電話區號:0733
  • 地理位置:株洲市蘆淞區東部
  • 面積:72平方公里
  • 人口:21824人
  • 方言:株洲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嶽麓山
  • 機場:長沙黃花機場
  • 火車站:株洲站
  • 車牌代碼:湘 B
轄區劃分,歷史沿革,自然地理,農業情況,瓜果之鄉,交通情況,鄉鎮名人,

轄區劃分

卦石村
稍光鋪村
南田橋村
光明山村
東方沖村
同化寺村
芷錢橋村
八眼塘村
八眼塘村

歷史沿革

姚家壩鄉北1千米溪上有壩,相傳為姚姓所建,故名姚家壩。原屬醴陵縣,1959年劃入株洲市郊區,屬姚家壩公社。1965年劃歸株洲縣,1967年改名龍鳳庵人民公社以紀念毛澤東曾到此考察農民運動,1984年改姚家壩鄉。
溪上有壩,相傳為姚姓所建,故名姚家壩,鄉亦由此得名。舊時,驛 道貫穿其間,據志書記載,南宋時開通醴陵至長沙的驛道,共設十八鋪,鄉內的梢崗鋪為十八鋪之一。鋪上配馬2匹,兵丁3人。驛道寬5尺,清嘉慶時期境內游氏族人出千金倡修為麻石路,可通馬車,抗戰時為防日寇機械部隊,被毀為僅僅能行人的約1尺的麻石路,晴雨可通。
水稻水稻
中國最早的鐵路---株萍鐵路於1902年從姚家壩通萍鄉,1905年從姚家壩通株洲,為鐵路之父詹天佑所建,為中國南方最早的鐵路,同時在姚家壩設有電報局。
境內的選青國小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選青”一詞出自《幼學瓊林》,漢代張薦(號),文才超眾,其文章好像青銅錢,萬選萬中,人稱“青錢學士”,從而形成了一個成語——青錢萬選,“選青”由此得名。由於學校歷史悠久,學風嚴謹,一度在株、瀏、醴、潭聲名遠播,曾為湘東名校。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姚家壩鄉曾是醴陵縣農民運動的中心,毛澤東同志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高度讚揚了該地的農運工作。
2015年,白關鎮與姚家壩鄉成建制合併設立白關鎮。

自然地理

冬季,在變性極地大陸冷氣團控制下,盛吹偏北風,從西伯利亞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一帶南下的寒流頻頻侵擾縣境,
11月下旬可出現初霜,多低溫、陰雨或降雪的冷凍天氣。但因地處副熱帶,緯度較低,故嚴寒期短。1965~2001年,日均氣溫在0℃以下,年均3.58天,嚴寒不算突出。
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溫高濕小,加之地勢低平,地面增溫後,熱量不易消滅,釀成高溫暑熱的天氣。夏秋日均氣溫在35℃以上的日子,年均有28.1天,最多可達47天(1964 所處位置
年),是全省高溫地區之一。
初春和晚秋是冷、暖兩種氣團相互交替的過渡季節,3月氣溫 回升快,11月氣溫下降快,常有寒潮入侵,因而陰濕多雨,氣溫升降劇烈,天氣多變。
4~6月是冬季風轉變為夏季風的時期,受東亞系統規律性雨帶影響,進入雨季,常出現洪澇、漬災。7~9月初因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少雨晴燥,易形成乾旱。9~10月份,高空常為大陸高壓控制,地面正處於夏季風轉換成冬季風,晴朗少雨,氣候涼爽,9月中下旬可出現寒露風,但有的年份受鋒面活動頻繁的影響,多秋風秋雨天氣。
境內南北緯度差不大,太陽總輻射的分布大致與日照時數的分布相似。太陽總輻射量107.3千卡/厘米2,光合有效輻射年總量為53.7千卡/厘米2,熱量比較豐富,年內分配不均,6~9月總輻射有50.9千卡/厘米2,占全年總輻射量47%,其中又以7月份最多,為15.2千卡/厘米2,1月份最少,為5.3千卡/厘米2。
四季溫度變化明顯,用 1、4、7、10這四個月份分別代表冬、春、夏、秋四季,1月份氣溫為5.3℃,4月份氣溫為17.1℃,7月份氣溫為29.5℃,10月份氣溫為18.8℃,秋溫高於春溫,冬夏溫差大。
年均降水量為1367毫米,降水年內分布不均,以春夏兩季最多,占63.8%,秋冬兩季少,占31.7%,其中春多於夏,秋多於冬。3~5月占年總降水量的39.7%,6~8月占28.6%,9~11月占16.8%,12~2月占14.9%。 雨季一般從4月14日開始到7月5日結束,降水量為559.5毫米,占年降水總量的41%。4~6月的降水量一般能滿足早稻及其它夏收作物的需要,有利於水庫及塘壩的蓄水。但有時降水過於集中,易造成洪澇,7~10月往往降水不足,常出現乾旱。
土壤分為4個土類,11個亞類,33個土屬(其中水田16個,山地8個,旱土9個),88個土種(其中水田58個,山地8個,旱土22個),16個變種。
水稻土土類發育於各種母質母岩上,面積45.71萬畝,占總面積的26.3%。按其不同的發育階段、成土過程和剖面層次等特點,水稻土類可分為淹育性、瀦育性、潛育性、滲潛育性、沼澤性、礦毒性共6個亞類。

農業情況

糧食產量,不斷增長
糧食作物生產,以水稻作物為主體,麥類、薯類、豆類及雜糧的種植面積
香玉甜瓜香玉甜瓜
與產量所占比重在百分之十以下。
果茶生產,成倍增長
氣候溫和,雨水充足,土地肥沃,交通方便等發展果茶生產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蔬菜生產,大步前進
發展蔬菜生產享有地理優勢。出現了五個發展。一是從自給自足向商品菜發展;二是從小塊小種向規模經營、商品基地發展;三是從提早上市向兩膜覆蓋、大棚生產發展;四是從少量品種向多品種、高產量、高品質發展;五是從大品種向香料菜、精品味、無公害栽培發展。
果用瓜生產,日趨增大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以西瓜為主的瓜果生產日趨增大。
楠木山風景秀麗,登上楠木山,俯瞰姚家壩鄉,大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楠木山還是佛教聖地,香火較旺;田心三聯水庫水域寬廣,山清水秀,風景宜人。
農業方面:生豬、蔬菜、西瓜、香玉甜瓜生產規模較大,已逐漸成為姚家壩鄉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瓜果之鄉

姚家壩鄉是株洲市有名的“瓜果之鄉”,因交通便利,信息快捷,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土質肥沃,氣候溫和,適 宜甜瓜的種植和銷售。儘管一直以來,該鄉農民都有種植甜瓜的傳統該鄉有水田1.8萬畝。
2008年該鄉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共發展香玉甜瓜、西瓜1.1萬畝,全部採收上市。通過鄉促銷公司、甜瓜協會等組織開拓市場,搞活流通,該鄉果用瓜在各地市場上十分暢銷。

交通情況

站址在湖南省株洲縣姚家壩鄉,郵政編碼412102。建於1905年。離杭州站933公里,離株洲站21公里,隸屬廣州鐵路集團公司長沙鐵路總公司管轄。為四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不辦理行李、包裹託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物發到。

鄉鎮名人

余益元(1907—1946) 中共七大候補代表。1907年生,湖南省醴陵縣姚家壩鄉 (今屬株洲縣)人。貧苦農民家庭出身。14歲到江西萍鄉安源當煤礦工人。1922年參加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9月參加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1930年,參加革命工作,在安源參加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警衛連班長、排長,中央警衛營模範連指導員,紅軍第九軍團第九團總支書記,紅軍第三十二軍第九十六師政治部主任等職。隨部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被派到冀西開闢工作,任冀西遊擊隊參謀長。1938年,調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隨營學校政治主任。1940年,回延安軍政學校和中央黨校學習。1943年,任抗日軍政大學總校第一大隊政治主任。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學習刻苦,工作努力,鍛鍊成為優秀的政治工作幹部。1945年,當選為黨的“七大”代表,出席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抗日戰爭勝利後,被派往東北工作,任東北民主聯軍工兵學校政委。1946年6月,隨工兵學校北遷,當行至撫松縣海青嶺北坡公路二盤彎子時,汽車顛覆,不幸墜車犧牲。
余益元余益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