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北起義

姚北起義是在中共江南省委行動委員會和餘姚縣委的領導下,浙東工農紅軍第一師於1930年中旬在餘姚、慈谿、鎮海三鎮北部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史稱“姚北起義”,在經過一系列先期準備之後,由於國名黨軍隊的圍剿和日趨艱難的行動環境,最終決定延緩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姚北起義
  • 外文名:Yao Bei Uprising 
  • 起義時間:1930年8月11日
  • 起義地點:浙江餘姚北部
  • 起義領導:中共江南省委行動委員會等
事情起因,發展歷程,

事情起因

1930年8月11日,在中共江南省委行動委員會和餘姚縣委的領導下,浙江餘姚北部農民舉行了一次武裝起義
餘姚北部,為錢塘江杭州灣沖積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
1930年7月,江南省委行動委員會計畫在浙東三北地區(餘姚、慈谿、鎮海3縣之北部地區)組織武裝起義,並派黨員史濟勛來餘姚具體幫助指導。

發展歷程

史濟勛和費德昭(曾任餘姚縣工農糾察隊隊長,在姚北一帶聲望很高)在大革命時期已有交往。史接受江南省委行動委員會交給的任務後,即寫信約費赴滬會晤,共商義舉。費德昭收到史濟勛的信後,即派其子費永思赴滬。史濟勛簡要地向費永思提出了在三北組織起義,準備請其父出面領導等計畫。
費永恩答應向父稟報後再予答覆。於是史、費相偕回姚。抵達餘姚後,費永思回家向父稟告,史濟勛則與中共餘姚縣委書記朱亞之取得了聯繫,向縣委傳達了中央決議精神,提出要在浙東三北地區組織農民、鹽民起義,以費德昭的力量為基礎,並加以補充,然後攻打餘姚、寧波等城市。中共餘姚縣委對此作出決定:由縣委副書記洪傳扃和縣委委員胡堯田等前往坎墩,協助史濟勛組織三北起義。隨後,史、洪來到姚北坎墩,與費德昭商談。費完全贊同起義主張。同時,江南省委行動委員會派羅希三、王連英、徐雲千等人,攜帶槍枝、經費抵達坎墩,與史、洪匯合。人員到齊後,成立了“軍事行動委員會”,由史濟勛、洪傳扃、費德昭、羅希三、徐雲千等人組成。“行動委員會”確定了三北起義的大致行動計畫。
8月初,江南省委行動委員會以江南省委的名義,命名起義隊伍為“浙東工農紅軍第1師”(以下簡稱“紅1師”),任命費德昭為師長,史濟勛為黨代表,洪傳扃為政治部主任。同時,分工羅希三擔任組織部長,徐雲千任宣傳部長,胡堯田為農運部長,費永思任聯絡參謀併兼總務。“紅1師”內部還建立黨團組織,由史濟勛兼任黨支部書記,王連英負責青年團工作。
當時“紅1師”在編人員約百餘人,分設為兩個營,營以下按連、排、班的序列編組,計配有長槍40餘支,短槍若干。師部設在坎墩六灶庵。“紅1師”成立後,主要目標是打擊一些集鎮上的警察所及地主武裝,捕捉零星敵人,繳獲他們的武器,裝備自己。8月上旬,“紅1師”首次作戰行動是奔襲姚西黃家埠的地主武裝,但因該處環境複雜,四周均為河流,再加上內中保衛團戒備甚嚴,未能突破,只好撤回。第2次行動是慈西蜀山的蔡宅繳槍(今為餘姚市雙河鄉同興村)。宅主蔡伯均系慈西一帶大地主,也是洪傳扃的舅父。蔡多年來自設保衛團,還請了1個“老乾軍務,人頗幹練”的王義才任保衛團什長(相當於班長)。8月11日夜間,洪傳扃、鄭堯炳等13人分為兩組:洪帶2名戰士為一組,以探訪舅父為名,進宅借槍,見機行事;
鄭率餘部為另一組,隱匿蔡宅周圍接應。蔡伯均拒絕借槍,什長王義才便乘洪等不備,實施偷襲,紅軍戰士里外呼應,發起戰鬥,當場擊斃王義才,槍傷蔡伯均,並繳得長槍7支,短槍4支,凱旋而歸。“紅1師”還先後在橫河、丈亭、逍路頭和上虞、百官、寧波郊區等地襲擊警察所及緝私鹽兵,多次打擊地主武裝,取得了一些勝利。“紅1師”日益頻繁的軍事行動和宣傳活動,威振姚北。驚恐萬狀的反動當局急忙調遣重兵,實行鎮壓。8月20日,國民黨省防軍第6團陳鵬華營由杭州海運到姚北,會同羅三元為首的地主保衛團,“圍剿”“紅1師”。面對強敵,“紅1師”採取靈活的戰術,與敵周旋。將部隊兵分兩路,以轉移敵軍視線,一路由鄭堯炳率領部分戰士,跳出敵軍“圍剿”圈,在外線流動,尋機作戰,迷惑和牽制敵人。該部曾成功地襲擊了鄞西黃古林警察所,斃巡官1名,繳長短槍6支。另一路則疏散隱蔽於附近田野,晝伏夜出,伺機擾亂敵軍。10月深秋,田間作物收割殆盡,氣候也日趨寒冷,曠野已失去了藏身之處,國民黨軍隊便乘機加緊對紅軍的“圍剿”。“紅1師”的處境和行動日顯艱難。在此情況下,“紅1師”軍事行動委員會決定暫緩組織起義,已暴露的領導人員暫退避上海,紅軍戰士則分散隱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