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鳥(印度神話中的神鳥)

妙音鳥(印度神話中的神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敦煌石窟唐代壁畫中,在無量佛(阿彌陀佛)的蓮座下,繪有一對異鳥,人首鳥身,毛色斑斕,作反彈琵琶、振翅欲飛之狀。再是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的河南開封佑國寺塔(俗稱鐵塔)13層的塔檐翅角下,共嵌有104尊迦陵頻伽。還有河南嵩山初祖庵,建於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有8角石柱16根,殿內的4根石柱上雕有右手執佛珠,左手執香花,背上有翅膀的迦陵頻伽。

基本介紹

妙音鳥簡介,敦煌壁畫,妙音鳥的傳說,古印度傳說,古希臘神話,

妙音鳥簡介

妙音鳥,梵語迦陵頻伽KALAVIUKA。有關迦陵頻伽的介紹,在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中就有9條辭目。其中錄《正法念經》說:“山谷曠野,多有迦陵頻伽,出妙聲音,若天(神)若人,緊那羅(歌神)無能及者。”《慧苑音義》說:“迦陵頻伽,此雲美音鳥,或雲妙音鳥。此鳥本出雪山,在殼中即能鳴,其音和雅,聽者無厭。”此外,《佛學大辭典》還有迦陵頻伽舞條:“……舞典名,譯言鳥或不言樂,林邑(占城)之古樂,天竺祇園供養日,迦陵頻伽來舞,時妙音天奏此曲,阿難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傳之,遂流布雲。”由此可見,關於迦陵頻迦在不少佛經中都有記載,說明它們出自印度神話和佛教傳說,是半人半鳥的神鳥,被作為佛前的樂舞供養。

敦煌壁畫

敦煌石窟唐代壁畫中,在無量佛(阿彌陀佛)的蓮座下,繪有一對異鳥,人首鳥身,毛色斑斕,作反彈琵琶、振翅欲飛之狀。再是北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的河南開封佑國寺塔(俗稱鐵塔)13層的塔檐翅角下,共嵌有104尊迦陵頻伽。還有河南嵩山初祖庵,建於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有8角石柱16根,殿內的4根石柱上雕有右手執佛珠,左手執香花,背上有翅膀的迦陵頻伽。西安臨潼慶山寺地宮中所藏一具亭式石函,在檐下刻有“人頭鳳身”的伽陵頻伽。”
在我國,迦陵頻伽的形象最早出現在北魏的石刻上,唐代敦煌壁畫以及銅鏡也多見其造型。巴林左旗遼上京南塔的浮雕迦陵頻伽像,頭梳髮髻,臉型豐腴,額點朱志,上身裸露,作飛翔狀。
值得一提的,北宋李誡(?———公元1110年)所著的中國古建築名著《營造方式》中,也有迦陵頻伽持花送寶展翅飛翔的圖像。
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的柱樑上,裝置了24尊真人一般大小的木雕迦陵頻伽,都是上半身人頭人身,下半身鳥體鳥爪的美麗女郎。它們袒胸露臂,羽毛絢麗,頭戴如意寶冠,背上兩翼舒張,項掛纓珞,臂束釧鐲,手持各色供品和各種樂器,在五方佛前奏樂歌舞。特別是它們頭上的如意寶冠之上的蓮花坐斗,頂托著大殿的通梁和橫木,起到一種建築構件的作用。這種既把迦陵頻伽作為出跳斗拱,又是五方佛前的樂舞供養,更營造了佛國極樂世界的氣氛,三種功能和諧統一。

妙音鳥的傳說

迦陵頻伽來源於古印度的神話傳說,它借鑑了古希臘羅馬神話中有翼神祇——天使的某些形象特徵,是印度神話、希臘羅馬神話相結合的產物。

古印度傳說

高加索山(按:即佛經和文獻中所指的雪山,亦即喜瑪拉雅山)上棲息著一隻神異的鳥,名叫Musikar(英語Music音樂一詞的諧音)或叫Dipak-Lata,它的嘴上有七個音孔,通過每個音孔,能發出不同的單音,隨著季節變化,它便吹奏不同的曲調。美妙動聽,抑揚頓挫。它壽命一千歲,臨近死亡時進入狂喜狀態,在四周堆集易燃物,然後繞圈在極樂狀態中跳舞,吹奏各種樂曲;當吹奏Rag Dipak樂曲時,周圍立刻燃燒起來,它便從容地投入火中,然後變為Sati(一種狀態)。不久,在溫暖的灰燼中孕育出一個蛋,時機一到,便孵出一隻名叫Dipak-Lata的鳥。從此,一隻鳥又誕生了,繼續以往的奇異生活,然後又燃為灰燼,再度輪迴。

古希臘神話

福尼克斯(Phoenix)——鳳凰鳥,據古代傳說,福尼克斯到年老時就燃火自焚,然後又從火中再生,即所謂“鳳凰涅槃”。古人說福尼克斯形象如鷹,長著火紅色和金黃色的美麗羽毛。
希臘神話中有半人半鳥的自然女神西壬諸海妖(Sirenes譯作美人鳥)。根據《奧德賽》中的描寫,她們居住在客耳刻島(Circe)和斯庫拉島(Scylla)之間,以其美妙的歌聲引誘航海者,使他們迷而忘返。
佛教徒在對佛陀崇拜的同時,吸取了希臘羅馬有關神的形象和特徵,與古印度神話傳說中某些神的形象特徵共同構成了形象完美且法力無邊的印度佛教的天神。
古印度神鳥(Musikar)與古希臘有翼神像的組合,而且再一次升華,就是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哈爾皮斯(Harpys),公元初年秣荼羅附近康迦黎(Kandali)帶狀雕飾上的美人鳥,這種造型就是佛教取之於形、繪之於壁的娛佛神。佛教吸收其為護法神以壯大其神祇陣容,一開始便給這種司文藝的“人首鳥”賜名迦陵頻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