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色

好色

在新時代社會,好色應該理解為在男女相處中對色彩豐富的美好情趣的愛好。好色,即喜愛美色,本意是指對異性的動人美色的愛好和嚮往,應該也是一種時尚的性愛心理,不應該受到排斥禁止,這裡所謂的好色絕不是脫離美好行為的淫蕩,下流,亂性等骯髒行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好色
  • 衍生釋義:對異性的動人美色的愛好和嚮往
  • 基本釋義:指喜愛容貌好看的人
  • 拼音:hào sè
基本信息,釋義,詳細解釋,典故,男性好色,無欲則剛,大而化之,自戀,以醜為美,女性好色,幼兒時候,青年時代,中年時候,

基本信息

釋義

色:古代指容貌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好色:它指喜愛容貌好看的人,切不可好色無度。
[lubricious;be fond of woman;have special liking for sex]貪愛女色

詳細解釋

1.美好的容顏;美色。《莊子·至樂》:“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 漢 陸賈 《新語·本行》:“夫人之好色,非脂粉所能飾。” 宋 蘇軾 《思堂記》:“君子之於善也,如好好色;其於不善也,如惡惡臭。”
2.貪愛美色。《管子·小匡》:“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漢書·杜欽傳》:“自上為太子時,以好色聞,及即位,皇太后詔采良家女。” 唐 元稹 《鶯鶯傳》:“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八回:“卻說管仲有愛妾名婧,鐘離人,通文有智。”《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今世製藥之人,先是一種貪財好色之念橫於胸中。”老舍四世同堂》四三:“他曉得李空山好色,所以他心中把李空山與女人拴了一個結。”
3.引申為迷戀淫慾。《金瓶梅詞話》第一回:“一個好色的婦女,因與了破落戶相通,日日追歡,朝朝迷戀,後不免屍橫刀下,命染黃泉。”
4.篇名,《登徒子好色賦》;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諧隱》:“楚襄讌集,而宋玉賦《好色》。”

典故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原文是: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說的是齊宣王和孟子的一段對話,齊宣王說他自己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愛好女色。
後面孟子回答說:“愛好女色並非什麼過錯,只要老百姓都能過上正常的夫妻生活,你能認真考慮並滿足老百姓的性慾需要,又有誰會指責你呢?”

男性好色

無欲則剛

理論奠基人:釋迦牟尼
所謂“眾生重果,菩薩重因”,事情發生後,你處理的多么得當,多么完美,也不如在事情的萌芽階段就作出或抑或揚的決斷來得高明。好色顯然是迷於外相,喪失了本我,所以在源頭上就該破除對色的痴戀,做到心地澄靜,無“色”可好。
任憑天氣如何炎熱,日頭如何毒辣,我佛釋迦牟尼也從不在一棵樹下乘涼超過三天,以免日久生情,墜入六道輪迴。
結論:有的最高境界就是無,色的最高境界就是空。
色不色間求吾色
理論奠基人:老子
老子強調“知雄守雌”,“以柔克剛”,“不為天下先”,認為任何事情做的太過分了也就離完蛋不遠了。老子從不刻意的去反對什麼,也從來沒有執著的追求過什麼,任其自然而已。說他好色,他還真沒有痴迷;說他不好色,他又有對色的嚮往。游離於色與不色之間,即可超脫色的束縛,事情原來就這么簡單。無可無不可,率性自然,便是真知。
結論:若即若離,似有還無,乃好色的最高境界。
好色的中庸之道
理論奠基人:孔子
子曰:“吾未聞好德如好色者也。”好德的動源在社會倫理,好色的動源在自然本能,人是自然人,更是社會人,孔子不偏不倚,無意於偏廢某一端。叫孔子感傷的是人們肆無忌憚的發泄著肉慾,而不注重禮義教化,打破了本該有的靈肉平衡。孔子還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講的是理性認知,“好”指的是感性印象,只有講二者完美的中和成“樂”,才能達到樂在其中,陶然忘物的境界。發乎情,合乎禮,才不至於褻瀆了那份真愛。
結論:過猶不及,不及更不及!恰好合適便是奇絕完滿。

大而化之

理論奠基人:孟子
孟子見齊宣王,宣王說:“我有毛病,我好色。”孟子說:“好色好啊,請大而化之!”宣王說:“此話怎講?”孟子說:“如果大王能夠施行仁政,關心國事,體恤民疾,令普天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有情人都成了眷屬,豈不美哉?倘能做到與民同樂,老百姓還唯恐你不好色呢!”孟子這個好色理論最冠冕堂皇,又最不易操作。人的覺悟,志趣不盡相同,“大而化”出的東西也就良莠不齊了。比如我吧,提到好色的“大而化”,首先想到的是“讓世間所有的女人都成為我的妻子”;然後想到的是“叫地球上的男人全作我的太監”……

自戀

理論奠基人:那西賽斯
那西賽斯,古希臘的一位英俊王子,據說他愛上了小溪里自己的影子,不屑於美麗多情的少女ECHO的愛慕。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戀”和“他人戀”成反比。人的力必多(心理能量)是一定的,投注到他人的能量少一些,投注到自身的能量當然就會多一些。其實,好色也好,愛情也罷,它的本質就是尋找“美麗的我”,只不過多數人被表象欺騙在戀人身上找“化妝的我”;少數人洞明世事在自己身上找“純粹的我”。
結論:你愛著的人只不過是件容器,你真正需要的,容器里放著的,是你自己!

以醜為美

理論奠基人:羅丹
高層次的審美,恰是審醜。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醜是自然的,美是人為的。醜是美的反動,是美的升華,是美的要害,是聖潔女神性感的隱私部位!葛賽爾在看到羅丹的雕塑《老妓女》時,不禁驚嘆道:“醜的如此精美!”醜出深刻劇烈的印象,醜出攝人魂魄的震撼,那么這件藝術品也就成功了。“貴珠出於賤蚌,美玉出於醜璞”,任何醜陋的東西都包含著美的因素,只有善於發現美的人,才善於發現醜。名人娶醜女的故事,自古以來,不勝枚舉,但他們重的是妻子的“德”,實際上德也是美,他們還是在追求美,而不是追求醜,所以他們還沒達到化醜為美的最高境界。
總結:發現美不容易,發現醜更不容易,化醜為美尤其不容易。

女性好色

缺少父愛的女孩子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基本會出現如下三種狀態,這三種狀態一旦非常明顯,就會被周圍的人視為“好色”之徒,甚至會用一些不堪入耳的話來謾罵和嘲笑他們,久而久之也許會讓他們產生“破罐破摔”的結果,最終走向被人們稱為“壞女人”的道路。

幼兒時候

缺乏父愛的女人,“好色”一般在幼兒的時候就能表現出來。
這樣的孩子在幼稚園的時候,就明顯地表現出來願意和男孩子在一起玩,其實他們並不是對男孩子玩的項目感興趣,而是覺得和男孩子在一起玩,自己是女孩,男孩子大多數會讓他們幾分,如果有和自己玩的和手的男孩在身邊,一旦女孩自己受欺負了,男孩子就站起來幫助自己。這樣的女孩就是典型的缺乏父愛的表現,他們從小就感覺到家裡沒有男人來保護她,所以他們在尋覓著能保護自己的男人。這樣的孩子一般被家長視為不正常的孩子,有的因為喜歡和男孩子在一起玩,會遭到大人的譴責或者懲罰,甚至有的大人會謾罵女孩從小就“不要臉”。

青年時代

缺乏父愛的女人,“好色”一般在青年時代戀愛表現更為突出。
缺乏父愛的女孩長大之後,在戀愛期間更是極力在情感裡面尋找那種父愛。他們往往在選擇男朋友的時候,把外表形象高大和寬闊的胸懷看的尤為重要,特別是那種具有像愛護小鳥一樣愛護女人的男人更是他們所青睞的。然而有的女人因為很多原因,卻沒有找到那種具有“父愛”的男人,相反卻找了一個還需要女人來愛護和關懷的“小男人”,這樣就使“好色”的特點依然在女人的思想占據一定地位,在以後的生活歲月里,女人還會用一雙“好色”的眼睛去尋找自己渴望的那種具有“父愛”般的男人。其結果可能會發生“出軌”,或者“婚外情”,因為這種“缺少”一直是他們的遺憾。

中年時候

缺乏父愛的女人,“好色”一般也會在他們中年的時候更為突出。
缺少父愛女人在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里生活到了中年,可能很多人認為他們就此放棄了自己的那種渴望父愛的追求,已經“認可”命運對自己的安排,然而現實中不是這樣的結果。這種女人到了中年好像有一種“肆無忌憚”的感覺,他們經歷了所有的人間滄桑;品嘗比別人更多的世態炎涼;飽受了其他女人沒有過艱難困苦……剩下的時間他們幾乎完全是在自己的世界裡,於是這樣的女人還在尋找他們“缺乏”的那種父愛,他們可以坦蕩地去約會男人,甚至可以毫無顧忌地向男人解釋自己的需求,他們已經沒有了童年那種莫名其妙地被大人謾罵的結果了;也不會有青年時代那種唯唯諾諾的感覺;現在具有的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達到自己的目的。也許這個時刻他們已經有了“完美”的家庭,但是依然改變不了他們追尋的願望和結果,於是這種女人被人們看作“好色”,不正常。
女人好色不是放蕩
在古代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一有一點點風吹草動就要被火燒被浸豬籠,現在,男人好色就要一萬種理由,而女人好色只能被說風流放蕩,為什麼男女一樣好色,本質卻差這么多呢。
男女好色源自生理本能,卻有諸多不一樣,其表現大多源自社會輿論壓力和中國古代封建道德潛移默化的影響。客觀來講,驅動好色的本能心理與道德無關,只有由好色產生的心理驅動的結果才關乎道德
大多數人把女人好色與“風流”“放蕩”聯繫起來,讓女人即使有色心,也絕對會隱藏起來。其實這沒有公正客觀地看待問題,好色心是一種源自生理本能被異性美貌的吸引,這種本能與道德無關(本能驅使某種行動,這就與道德有關了)。男人和女人是一樣的,都是源自生理本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