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萎(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女萎,中藥材名。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女萎的莖。秋季採收,取地上莖,剝去祖皮,切段,曬乾。功能主治為:治瀉痢脫肛,驚癇寒熱,妊婦浮腫,筋骨疼痛。①李當之《藥錄》:止下,消食。②《唐本草》:主風寒灑灑,霍亂泄痢,腸鳴游氣上下無常,驚癇,寒熱百病,出汗。③《湖南藥物志》:治妊婦浮腫,項下癭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女萎
  • 漢語名稱:Nu Wei
  • 別名:蔓楚、牡丹蔓、山木通、木通草
來源,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形態特徵,分布區域,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用法用量,相關配伍,注意事項,化學成份,相關論述,

來源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女萎的莖。秋季採收,取地上莖,剝去祖皮,切段,曬乾。

性味歸經

《唐本草》:味辛,溫。

功能主治

治瀉痢脫肛,驚癇寒熱,妊婦浮腫,筋骨疼痛。
①李當之《藥錄》:止下,消食。
②《唐本草》:主風寒灑灑,霍亂泄痢,腸鳴游氣上下無常,驚癇,寒熱百病,出汗。
③《湖南藥物志》:治妊婦浮腫,項下癭瘤。

形態特徵

落葉攀援藤本。莖近方形,紫色,被白色柔毛。3出複葉,對生,小葉卵形,長2~6.5厘米,寬1.2~5.5厘米,中間小葉較大,上部有時3裂,基部圓形,先端尖,邊緣中部以上具2~3缺刻狀鈍齒,中部以下全緣,兩面均被伏短白毛;葉柄細長。圓錐狀聚傘花序;花白色,徑約2厘米;萼片4,外面密被毛,內面無毛;無花瓣;雄蕊多數,花葯較花絲短,黃色;心皮多數,被短毛,花柱有長白毛。瘦果狹斜卵形,長約5毫米,花柱不落而延長。花期8月。

分布區域

分布湖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等地。

生長環境

生長山野,亦有栽培。

藥材性狀

1.莖類方形,長可達數米,纏繞或切段,直徑1-5mm。表面灰綠色或棕綠色,通常有6條較明顯的縱棱,被白色柔毛,質脆,易斷,斷面不平坦,木部黃白色,可見多數細導管孔,髓部疏鬆。葉對生,三出複葉,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的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頂生小葉片較兩側小葉片大,常呈不明顯的3淺裂,邊緣有缺刻狀粗鋸齒或牙齒,暗綠色,兩面有短柔毛。總葉柄長2-9cm,常扭曲。有的帶有花果。氣微,味微苦澀。
2.顯微鑑別莖橫切面:為六角形。表皮細胞類長方形,切向延長。皮層較狹。中柱鞘纖維1-2層,斷續相接成環(嫩莖無纖維);無限外韌型維管束,大小相間排列,形成層不明顯,導管類圖形或長圓形,多單個排列,直徑50-250μm。髓部較小,約占莖的1/4-1/2,細胞類圓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劑。外用:燒煙燻。

相關配伍

①治久痢脫肛:女萎(切)一升,燒熏之。(《產乳集驗方》)
②治筋骨疼痛:女萎藤五錢,蔓性千斤拔五錢,路邊荊三錢,老鉤藤二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注意事項

本品內服劑量不可過大,否則可引起胃部不適,嘔吐,腹瀉,食慾大減,頭痛,胸悶,四肢無力或面部浮腫。

化學成份

全草含槲皮素、有機酸,甾醇及少量生物鹼。

相關論述

1.李當之《藥錄》:止下,消食。
2.《唐本草》:主風寒灑灑,霍亂泄痢,腸鳴游氣上下無常,驚癇,寒熱百病,出汗。
3.《湖南藥物志》:治妊婦浮腫,項下癭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