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骨盆

女性骨盆

骨盆(pelvis)是軀幹和下肢之間的骨性連線,是支持軀幹和保護盆腔臟器的重要結構。女性骨盆(female pelvis)又是胎兒娩出時必經的骨性產道,其大小、形態與分娩密切相關。骨盆形態及組成骨間各徑線異常可導致異常分娩。通常女性骨盆較男性骨盆寬而淺,有利於胎兒娩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女性骨盆
  • 類型:女性身體結構
  • 相關:其大小、形態與分娩密切相關
  • 位於:軀幹和下肢之間的骨性連線
骨盆的組成,骨盆的分界,骨盆的類型,女性骨盆的特點,骨盆腔,骨產道異常,

骨盆的組成

(一)骨盆的骨骼
骨盆由骶骨(os sacrum)、尾骨(os coccyx)和左右兩塊髖骨(os coxae)及其韌帶連線而成。每塊髖骨又是由髂骨(os ilium)、坐骨(os ischium)及恥骨(os pubis)組成的不規則骨骼。骶骨形似三角,前面凹陷稱骶窩,三角形底的中部前緣突出,形成骶岬(promotory)(相當於髂總動脈分叉水平)。骶岬是婦科腹腔鏡手術的重要標誌之一及產科骨盆內測量對角徑的重要據點。
(二)骨盆的關節
1. 恥骨聯合(pubic symphysis):兩恥骨間的纖維軟骨聯接。
女性骨盆
2. 骶髂關節(sacro-iliac jiont):位於骶骨與髂骨間,有寬厚的骶髂骨韌帶連線。
3. 骶尾關節(sacro-coccygeal jiont):活動性較大,分娩時可後移50px,使骨盆出口前後徑增大。
(三)骨盆的韌帶
骨盆有兩對重要的韌帶,包括骶骨、尾骨與坐骨結節間的骶結節韌帶和骶骨、尾骨與坐骨棘之間的骶棘韌帶。骶棘韌頻寬度即坐骨切跡寬度,是判斷中骨盆後矢狀徑是否狹窄的重要指標。妊娠期受激素影響,韌帶較鬆弛,各關節的活動度也有增加,有利於胎兒娩出。

骨盆的分界

以恥骨聯合上緣、髂恥線及骶岬上緣的連線為界,將骨盆分為上下兩部分。大骨盆位於界線以上,又稱假骨盆,是腹腔的髂窩部。小骨盆位於界線以下,又稱真骨盆,其內腔即盆腔,前界為恥骨和恥骨聯合,後界為骶、尾骨的前面,兩側為髖骨的內面、閉孔膜及韌帶,側壁上有坐骨大、小孔。盆部系指界線以下的小骨盆部分,它包括盆壁、盆膈和盆腔器官等。盆腔上口由界線圍成,下口封以盆膈,盆膈以下的軟組織稱為會陰。大骨盆能支持妊娠時增大的子宮,但與分娩無關。臨床上可通過觀察大骨盆的形狀和測量某些徑線間接了解真骨盆的情況。小骨盆有上、下兩口,上口又稱為入口,由界線圍繞;下口又稱為出口,高低不平,由兩個在不同平面的三角形組成,其周界由後向前為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下支、恥骨降支、恥骨聯合下緣。兩側恥骨降支在恥骨聯合下緣所形成的夾角為恥骨弓角度,女性約為90~100°。假骨盆與產道、性功能無直接關係。真骨盆容納子宮、卵巢、輸卵管、陰道及鄰近的輸尿管、膀胱、尿道直腸等器官。
女性骨盆

骨盆的類型

根據骨盆形狀,女性骨盆分為4種類型:
1. 女型(gynecoid type):骨盆入口呈橫橢圓形,入口橫徑較前後徑稍長。骨盆側壁直。坐骨棘不突出,恥骨弓較寬,坐骨棘間徑≥10cm,,最常見,為女性正常骨盆,我國婦女占52-58.9%。
2. 扁平型(playtypelloid type):盆骨入口呈長橢圓形,入口橫徑大於前後徑,盆骨側壁直,恥骨弓寬,骶骨失去正常彎度,變直向後翹或深弧形,故盆骨淺,較為常見,我國婦女約占23.2%-29%。
3. 類人猿型(anthropoid type) :盆骨入口呈長橢圓形,入口前後徑大於橫徑,盆骨兩側壁稍內聚,坐骨棘較突出,坐骨切跡較寬,恥骨弓較窄,骶骨向後傾斜,故骨盆前部較窄而後部較寬,骶骨往往有6節,類人猿型骨盆較其他類型深,我國婦女約占14.2%-18%
4. 男型(android type) :骨盆入口略呈三角形,兩側壁內聚,坐骨棘突出,恥骨弓較窄。坐骨切跡窄呈高弓形,骶骨較直而前傾,致出口後矢狀徑較短。骨盆腔呈漏斗形,往往造成難產。少見,我國婦女僅占1-3.7%

女性骨盆的特點

女性骨盆是胎兒出的通道,所以男女骨盆有著顯著的差異。女性骨盆主要表現為:骨盆全形短而寬闊,上口為圓形,較寬大,下口的各徑(矢狀徑和橫徑)均較男性者大,加之尾骨的活動性較大,恥骨聯合也較寬,坐骨結節外翻,從而使骨盆各徑在分娩時可有一定程度的延長。
1. 骨盆四壁 恥骨聯合短而寬,恥骨弓角度較大,骶岬突出較小,坐骨棘平伏,骨盆腔呈圓筒形,淺而寬。
2. 骨盆入口 近乎圓形或橢圓形。
3. 骨盆出口 寬大、坐骨結節間距寬。

骨盆腔

骨盆腔為一前短後長的彎曲圓柱形管道,為便於了解分娩時胎兒在產道中的行經過程,現將骨盆的形狀,按以下三個平面分別敘述,由上至下為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出口平面。
(一)入口平面
為大小骨盆的交界面(即盆腔的入口),呈橫橢圓形,徑線如下:
女性骨盆
1. 前後徑 為恥骨聯合上緣至骶岬前緣中點距離,又稱骶恥內徑,平均長約11cm。
2. 橫徑 是入口平面最大徑線,為兩髂恥線間的最寬距離,平均約13cm。
3. 斜徑 左右各一條,為一側骶髂關節至對側髂恥隆突間的距離,長約12.5cm。從左骶髂關節至右髂恥隆突者為左斜徑,反之為右斜徑。
臨床上以前後徑最為重要,扁平骨盆的前後徑較小,將影響兒頭入盆
(二)中骨盆平面
骨盆中上段為骨盆腔的最寬大部分,近似圓形,其前方為恥骨聯合後方的中點,兩側相當於髖臼中心,後緣位於第二、三骶椎之間。下段為骨盆的最小平面(中骨盆平面)系恥骨聯合下緣、坐骨棘至骶骨下端的平面,呈前後徑長的橢圓形。前後徑約11.5cm,橫徑(坐骨棘間徑)長約10cm。
女性骨盆
(三)出口平面
由兩個以坐骨結節間徑為其共同底邊的三角平面組成。前三角的頂為恥骨聯合下緣,兩側邊為恥骨降支,後三角的頂為尾骨尖,兩側邊為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間徑,即出口橫徑,平均長9cm。恥骨聯合下緣至尾骨尖的距離為其前後徑,平均長9.5cm。分娩時尾骨尖可向後移1.5~2cm,使前後徑伸長至11~11.5cm。兩側恥骨降支在恥骨聯合下方形成一接近直角的恥骨弓。由恥骨聯合下緣至坐骨結節間徑的中點稱為前矢狀徑,平均長6cm;骶尾關節至坐骨結節間徑的中點稱後矢狀徑,平均長9cm。臨床上單純出口平面狹窄者少見,多同時伴有中骨盆平面狹窄。
女性骨盆

骨產道異常

骨盆徑線過短或形態異常,致使骨盆腔小於胎先露部可通過的限度,阻礙胎先露部下降,影響產程順利進展,稱為骨盆狹窄。狹窄骨盆可以為一個徑線過短或多個徑線過短,也可以為一個平面狹窄或多個平面同時狹窄。當一個徑線狹窄時,要觀察同一個平面其他徑線的大小,再結合整個骨盆的大小與形態進行綜合分析,作出正確判斷。
(一)骨盆入口平面狹窄 我國婦女較常見。測量骶恥外徑<18cm,骨盆入口前後徑<10cm,對角徑<11.5cm。常見以下兩種情況:
1. 單純扁平骨盆(simple flat pelvis):骨盆入口呈橫扁圓形,骶岬向前下突出,使骨盆入口前後徑縮短而橫徑正常。
女性骨盆
2. 佝僂病性扁平骨盆:由於童年患佝僂病骨骼軟化使骨盆變形,骶岬被壓向前,骨盆入口前後徑明顯縮短,使骨盆入口呈腎形,骶骨下段向後移,失去骶骨的正常彎度,變直向後翹。尾骨呈鉤狀突向骨盆出口平面。由於髂骨外展,使髂棘間徑等於或大於髂嵴間徑;由於坐骨結節外翻,使恥骨弓角度增大,骨盆出口橫徑變寬。
女性骨盆
(二)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平面狹窄
1. 漏斗骨盆(funnel shaped pelvis):骨盆入口各徑線值正常。由於兩側骨盆壁向內傾斜,狀似漏斗,故稱漏斗骨盆。特點是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平面均明顯狹窄,使坐骨棘間徑、坐骨結節間徑縮短,恥骨弓角度<90°。坐骨結節間徑與出口後矢狀徑之和<15cm,常見於男型骨盆。
女性骨盆
2. 橫徑狹窄骨盆(transversely contracted pelvis):與類人猿型骨盆類似,骨盆入口、中骨盆及骨盆出口的橫徑均縮短,前後徑稍長,坐骨切跡寬。測量骶恥外徑值正常,但髂棘間徑及髂嵴間徑均縮短。
女性骨盆
(三)骨盆三個平面狹窄
骨盆外形屬女型骨盆,但骨盆入口、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平面均狹窄,每個平面徑線均小於正常值2cm或更多,稱為均小骨盆(generally contracted pelvis),多見於身材矮小、體型勻稱的婦女。
女性骨盆
(四)畸形骨盆
骨盆失去正常形態。主要有兩種:
1. 骨軟化症骨盆(osteomalacic pelvis):現已罕見。系因缺鈣、磷、維生素D以及紫外線照射不足,使成人期骨質礦化障礙,被類骨組織代替,骨質脫鈣、疏鬆、軟化。由於受軀幹重力及兩股骨向內上方擠壓,使骶岬突向前,恥骨聯合向前突出,骨盆入口平面呈凹三角形,粗隆間徑及坐骨結節間徑明顯縮短,嚴重者陰道不能容納2指。
2. 偏斜骨盆(obliquely contracted pelvis):系一側髂骨翼與髖骨發育不良所致骶髂關節固定,以及下肢和髖關節疾病,引起骨盆一側斜徑縮短的偏斜骨盆。
女性骨盆
骨盆軸
骨盆軸(pelvic axis):連線骨盆各假想平面中點的曲線。此軸上段向下向後,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分娩時胎兒沿此軸娩出。
女性骨盆
骨盆傾斜度
人體直立時,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傾斜,兩側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處於一個冠狀面上,尾骨尖和恥骨聯合上緣則處於一個水平面上。骨盆上口平面與地平面之間形成的夾角稱為骨盆傾斜度(inclination pelvic),約50~55°。女性的傾斜度比男性稍大。
女性骨盆
骨盆底
骨盆底由三層肌肉和筋膜組成,它封閉骨盆出口,並承載和支持盆腔內的器官。
(一)外層 為會陰淺筋膜與肌肉組成,包括會陰淺橫肌、球海綿體肌、坐骨海綿體肌和肛門外括約肌。均會合於陰道處口與肛門之間,形成會陰中心腱。
(二)中層 為尿生殖膈,覆蓋在恥骨弓及兩坐骨結節間所形成的骨盆出口前部的三角平面上。包括會陰深橫肌及尿道括約肌。
(三)內層 稱為盆膈,由提肛肌、盆筋膜組成,為尿道、陰道、直腸所貫穿。
盆壁與盆底軟組織
(一)盆壁肌包括閉孔內肌、梨狀肌、肛提肌和尾骨肌4對。
(二)盆筋膜盆筋膜是腹內筋膜的直接延續,可分為盆筋膜壁層、盆膈筋膜和盆筋膜髒層。
(三)盆筋膜間隙及盆腔腹膜凹陷 盆內腹膜外組織在盆底腹膜與盆膈之間形成一些蜂窩組織間隙,其主要有:恥骨後間隙;骨盆直腸間隙;直腸後間隙。
(四)盆底由多層肌肉和筋膜組成,封閉骨盆出口,尿道陰道和直腸經此貫穿而出。盆底承載盆腔臟器並保持其正常位置。盆底肌有三層組織,即外層、中層(泌尿生殖膈)和內層(盆膈)。
骨盆與分娩
女性骨盆是產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胎兒經陰道娩出的必經之路,其大小、形狀直接影響到分娩。女性骨盆上半部寬大,對分娩關係不大(產科稱為假骨盆);而其下部與分娩關係十分密切(稱為真骨盆),所謂的“骨產道”即指這一部分而言。真骨盆根據它與分娩的關係又分為三個平面,即入口、中腔及出口平面。這三個平面都是比較狹窄的部分,分娩時胎兒可受到阻力,尤其中骨盆平面是最窄的部分。骨盆的大小及形狀對分娩的難易影響很大,它與產力及胎兒構成了分娩的三要素。正常的骨盆,如產力及胎兒無異常,胎兒很容易娩出。明顯狹窄的骨盆,活的胎兒根本不能娩出。相對狹窄的骨盆,常需要決定於胎兒及產力情況。 女性骨盆在解剖上如若寬而淺,就利於胎兒通過。但並非所有婦女骨盆的形狀均如此。有的發育上有變異,類似男型的骨盆,即骨盆深而窄,骨盆前後徑相對長,而橫徑相對較短,胎兒就不易娩出。有的骨盆呈扁平狀,入口前後徑很短,胎兒就不能通過骨盆人口。但有的骨盆入口正常,中、下平面越來越窄,稱為漏斗骨盆,亦會造成難產。某些情況下,由於骨及關節病變也可造成骨盆形狀的異常,如因鈣缺乏引起的佝僂病(骨軟化症),它可以造成骨盆嚴重變形,胎兒根本不能從陰道分娩。偶有外傷造成骨盆骨折,日後發生畸形的,這些均可能造成分娩時的難產。除非有明顯的畸形,一般不能只從外形就準確地判斷骨盆的大小。因此婦女妊娠後一定要做產前檢查,於妊娠34~36周測量骨盆的大小,以決定分娩方式。
女性骨盆
女性骨盆
狹窄骨盆對母兒影響
1. 對母體的影響 若為骨盆入口平面狹窄,影響胎先露部銜接,容易發生胎位異常、胎頭高浮,引起繼發性子宮收縮乏力,導致產程延長或停滯。若中骨盆平面狹窄,影響胎頭內旋轉,容易發生持續性枕橫位或枕後位。胎頭長時間嵌頓於產道內,壓迫軟組織引起局部缺血、水腫、壞死、脫落,於產後形成生殖道瘺;胎膜早破及手術助產增加感染機會。嚴重梗阻性難產若不及時處理,可導致先兆子宮破裂,甚至子宮破裂,危及產婦生命。
2. 對胎兒及新生兒的影響 頭盆不相稱容易發生胎膜早破、臍帶脫垂,導致胎兒窘迫,甚至胎兒死亡;產程延長,胎頭受壓,缺血缺氧容易發生顱內出血;產道狹窄,手術助產機會增多,易發生新生兒產傷及感染。
產後盆底的恢復鍛鍊
骨盆體操有助於鍛鍊陰道、肛門括約肌力量,陰道鬆弛者不妨用之。
女性骨盆
1.臥式鍛鍊:靠床沿仰臥,臀部放在床沿,雙腿挺直伸出懸空,不要著地。雙手把住床沿,以防滑下。雙腿合攏,慢慢向上舉起,向上身靠攏,雙膝伸直。當雙腿舉至身軀的上方時,雙手扶住雙腿,使之靠向腹部,雙膝保持伸直。然後,慢慢地放下,雙腿恢復原來姿勢。如此反覆六次,每天一回,可常年不輟。
2.立式鍛鍊:站立,雙腿微分開,收縮兩側臀部肌肉,使之相挾,形成大腿部靠攏,膝部外轉,然後收縮括約肌,使陰道往上提的方向動,經過耐心鍛鍊,即可學會分清陰道和肛門括約肌舒縮,改善陰道鬆弛狀態,提高陰道的夾縮機能,藉以掌握夫妻同房時的舒縮能力,使性生活和諧、美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