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效應

奧運效應

奧運效應指的是在奧運前後因為奧運會的準備和舉辦,由於投資的增長和旅遊的發展,對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運效應
  • 概念:舉辦奧運會後各方面的影響
  • 影響方面:旅遊,經濟,社會等
  • 經濟效應體現:乘數效應
  • 旅遊效應體現北京大連奧運旅遊戰略研討會
  • 風險:地產等方面的泡沫炒作
事件,加速增長,改善經濟結構,旅遊效應,相關思考,相關信息,

事件

2007年8月8日,一個吉祥如意的“二八年華”悄然而至。夾雜著幾縷欣喜,北京奧運在萬眾矚目之中迎來了倒計時一周年的日子。在這個蓄勢待發的時刻,市場注意力不約而同地聚焦於奧運經濟這個引人入勝的話題。恰逢GDP增長11.3%的樂觀預期新鮮出爐,正值股市如火如荼,奧運能否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別樣助力?體育盛宴能否成為股票市場高歌猛進的支撐?這些問題追根溯源都可以歸結為奧運的經濟效應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國內研究大多偏好於循循善誘的定性分析,而國際上的一些定量研究,則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參考。在運用前7到8個主辦城市奧運前後各方面的經濟數據進行複雜的計量處理之後,學者們得到了一些頗有啟發的有趣結論。
第一個關於時序結構的結論。對奧運經濟效應持續區間的數據分析顯示,奧運經濟大多是個“七年之癢”,前四後三的時序結構之中,效應曲線總是走出一個幅度不一的倒U字,而在第四年,也就是奧運開幕前一年,由於前期投入的蓄力爆發、商業競爭的趨向白熱化、設施建設的最後攻堅,奧運經濟進入高潮,此時聚焦奧運經濟可謂正當其時。
其實無須學術支持,各種投資也會讓奧運倒計時激情四射。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成功引入市場操作以來,奧運盛事大多都帶來了復甦繁榮的經濟盛世,但對就業率、經濟成長率和主辦城市基本經濟素質的回歸分析卻表明,決定奧運經濟效應方向和大小的“先天因素”,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影響微妙。
奧運經濟有著正相關關係的先天因素就有人口總量、初始投入、財富水平等,而與奧運經濟有著負相關關係的先天因素則有工資水平、資源利用水平、不穩定事件發生率等。也就是說,對於人口越多的城市而言,奧運所能調動的人力資本就越多;財富水平越高的城市,大多產業結構越趨向立體,奧運對潛在強大消費能力的挖掘作用就越大;工資水平越高,則意味著奧運經濟的運營成本就越大;資源利用水平越高,則意味著奧運的資源再配置效應受到的潛在抑制就越大;而不穩定事件發生率越高的城市由於安全隱患的存在會給奧運輻射效應、品牌效應聚合效應的發揮帶來負面影響。
這裡特別值得強調的因素在於初始投入,這是誤解產生的最大溫床之一,大多數人直觀地認為,奧運引致的政府支出增加,會給奧運經濟帶來不容忽視的正向乘數效應,其實這些樂觀主義者無形中忽略了奧運類項目政府支出對非奧運類項目的直接替代,以及政府支出對消費支出的間接擠出。
值得欣慰的是,自從北京接過奧運會會旗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提出2008年奧運會要實施“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要堅持五個方針,其中之一就是貫徹節儉辦奧運的方針。要節省投資,注意經濟效益。這無疑將最大程度地發揮奧運的正面經濟效應。

加速增長

奧運投資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最主要體現在“乘數效應”上。與奧運會直接或相關的產業只有50多項,包括建築、建材、信息產業、現代製造、服務業等。奧運因素的注入將直接拉動這些產業的快速發展,對經濟產生第一輪拉動;而這些行業的增長又需要其他與之密切相關的行業的支持,因而產生新一輪的經濟拉動作用。如此循環傳導,奧運投資乘數效應拉動了國民經濟的整體增長。 由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隊長潘璠、北京市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處處長魏小真等人執筆的一份報告顯示,在2005-2008年的“奧運投入期”內,北京市GDP的年均增長速度將達到11.8%,較“十五”期間提高了0.8個百分點,其中2007年受奧運影響GDP的拉動幅度增長最大。
根據這份報告,由於新增奧運投資的乘數效應以及奧運消費的共同作用,2008年北京GDP總量將達到9820億元,投資高峰年2005年-2007年年均GDP增長12.3%,並且呈逐年增加態勢,2007年拉動GDP的增長幅度最大,達到1.14%,2008年則為0.85%。
該報告認為,奧運投入對GDP的拉動作用包括:奧運召開前直接投資的拉動作用,以及奧運召開後旅遊人數、奧組委營運資金對GDP的拉動。2007年奧運直接投資拉動的GDP增量為282億元;2008年奧運投資拉動GDP增量112億元,奧運旅遊人數的增加有望拉動55億元,奧組委營運資金拉動95億元。

改善經濟結構

除了直接帶動GDP增長之外,奧運會還為北京經濟結構的調整提供了契機。“‘十一五’北京奧運經濟研究”課題項目負責人、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秘書長陳劍指出,奧運籌備五年來,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61.3%提高到2006年的70%,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GDP中的比重不斷加大,“有利於北京的經濟結構向更為健康的方向發展”。 報告數據顯示,奧運投資主要體現在對第二產業產品需求的增加,旅遊和奧運營運體現了對第三產業需求的增多。2004-2008年間,奧運因素共拉動北京GDP增加105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年均增長2.4%,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0.8%,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2.5%。
北京地區經濟總量中比重靠前的16個行業,受奧運因素增加的產值占GDP的87%。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幾個行業——金融保險業租賃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貿易業以及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產業增長值占GDP總增長值的1/3強。報告指出,奧運會的舉辦將促使北京市經濟的增長點逐漸向這些行業聚集,總體經濟對這些行業的依賴度將有所提高,使之逐漸成為北京主導行業。
奧運會還將為北京地區創造182萬個就業崗位。從行業分布看,這些崗位集中在建築、信息技術、現代製造、物流、流通貿易和社會服務業。北京市發改委奧運經濟高級顧問黃為指出,由奧運帶動的消費市場大約有3個億,可以吸納絕大多數就業崗位。
奧運會除了對北京GDP產生直接拉動作用之外,還將對其他行業產生間接的經濟影響。
目前圍繞“奧運投資”有三種說法:如果只考慮奧運場館的建設投資,目前為280億元,這筆投資在5年內對北京的GDP平均拉動1.3%,這是“小投資”;如果再考慮為舉辦奧運會而新追加的城市建設項目,大約為1349億元,這是“中投資”;如果再加上不舉辦奧運會也要進行、只不過因為奧運會而提前進行了的城市基礎建設,投資額度接近2800億元。
陳劍認為,奧運投資所引發的“乘數效應”所帶動的投資和消費市場就是通常所說的“奧運蛋糕”。如果按照“大投資”額來計算,以1.9為乘數,據此算下來的“奧運蛋糕”將近6000億元。
另外,根據北京體育大學體育經濟與產業教研室主任林顯鵬的研究成果,奧運產生的間接經濟影響大約2500億元,再加上直接經濟影響3467億元,奧運總體的經濟影響也大約為6000億元。
但是,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會長魏紀中在此前一次會議中指出,目前從“奧運經濟”中直接獲益的只有建築行業,旅遊行業剛開始受益,而其他行業還沒有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怎么樣看這塊‘奧運蛋糕’?難道說只有直接參與奧運會的奧運會合作夥伴或供應商可以切分這塊‘蛋糕’,其他那些沒有直接參與到奧運的企業就不能切了嗎?我認為不要老想著分蛋糕,要想辦法利用奧運商機,推銷自己,把蛋糕做大。”

旅遊效應

北京國際飯店舉行的“北京大連奧運旅遊戰略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的經濟專家、北京旅遊企業、海外旅遊機構的代表為大連奧運游發展、北京與大連奧運旅遊戰略合作出謀劃策。夏德仁、孫廣田等市領導出席了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魏小安在會上說,奧運會將在中國創出諸多經濟效應,對於與北京較近的大連來說,就會形成一定的輻射效應,而且這種市場效應不一定會突出表現在奧 運會舉行當年,更多地會發生在奧運後的第二年,大連應看清這種形勢。
結合這種形勢,專家們建議,在奧運游開發上,大連市應發揮自身的優勢,對於自身的旅遊資源放到奧運經濟這一平台,進行重新的整合,來強化大連的“歡樂之旅”;大連運動氣息比較濃,全民健身的氛圍良好,大連也應突出發展體育旅遊、運動旅遊,以此來把奧運效應長遠發展下去;在奧運旅遊宣傳上,大連也可首先吸引國外駐華媒體、駐華旅遊機構、旅遊企業以及跨國企業高管人員等,讓他們深入了解大連旅遊,並形成口碑效應。
大連市市長夏德仁稱,奧運對旅遊產業具有很大拉動作用,雖說大連沒有賽事,但藉助與北京的合作,可促進大連旅遊產業發展。大連也將與北京旅遊企業在奧運前、奧運中、奧運後形成更好地合作關係,共同促進中國旅遊產業發展。

相關思考

在一個偉大民族的生命中,每隔10年或20年,當日月星辰的排列順序剛剛好,變化就發生了。對於已完成驚人的由貧困到富裕轉化的中國,2007年將是這樣一個年份。當然,該國最有力的催化劑,是將近的2008年夏季奧運會。過去幾年,北京快速建造享有聲望的奧運場館,並打造了一個“中國曼哈頓”,給中國首都留下了巨大的建築“傷疤”,現在許多建築已變成閃爍的、先進的建築瑰寶。
然而“奧運效應”已超越了物理層面上的面貌翻新,奧運的準備工作還已變成全國性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改善。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的邢悅表示,“中國人正在學習如何在國際社會面前表現得舉止得體”。她的學生已開始簽名參加奧運志願者。這可不是一個小變化。由於1980年發起的嚴格的“只生一個”計畫生育政策,許多大學生都是備受溺愛的獨生子女,他們通常只考慮自己。
然而,世界需要明白的是,這種變化並非自動的,也非容易的。當北京在2004年贏得奧運舉辦權,許多中國觀察家預計奧運會將觸發新的政治開放,就如同首爾在近20年前那樣。中國政府也已顯示出一些擁抱奧運精神的意願。官方已允許外國記者從明年開始比以往更自由地報導。儘管這個新聞規定在2008年10月就期滿,一些官員暗示這種自由的趨勢會繼續下去。
但中國不會因為外界希望或期待它改革就改革。如果華盛頓希望敦促中國官員改變,特別是在貿易方面,美國官員就需要更好地理解中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剛帶領高規格代表團訪問了中國,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相關信息

“那是2008年8月25日,北京奧運結束後一天。上海證券綜合指數以2657點收市,和2007年之初的水平一樣。奧運熱潮在消退,投資者抽身的速度和他們扎進來的速度一樣快,而且市場在瓦解。”這是2007年8 月美國《商業周刊》描繪的一些預言者眼中的“末日景象”。文章隨後指出,在經濟學家看來,“後奧運”的破產十分不可能。 即便如此,針對“後奧運”時代北京的“唱衰論”一直不絕於耳。奧運會結束會同經濟周期的低潮期同時到來的觀點頻繁被討論。
早在2006年8月7日,日本《產經新聞》頭版就發表了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一篇題為《怎樣來防備》的文章,石原寫道:“低質量高速度的中國經濟看不到任何轉向高質量低速度發展的可能性,中國的經濟泡沫最遲也將在北京奧運會之後破滅。”
《中國即將崩潰》一書的作者章家敦則對美國媒體稱,隨著奧運會結束,“我認為2009年、2010年對中國經濟來說,將是很困難的年頭。”
而就在日前,據路透社柏林報導,漢堡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托馬斯·斯特勞伯哈爾預言說,“世界經濟將面臨大的動盪,在北京奧運會後,中國的經濟泡沫將破滅,而中國的經濟發展受挫,會比美國經濟衰退給德國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大”。
從理論上來講,奧運會的確會對主辦國經濟產生影響。比如,自1964年以來的11屆奧運會中有8屆顯示出“奧運效應”。一般而言,在舉辦奧運會之前的幾年裡,主辦國往往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及場館設施投資,這會帶動經濟發展。奧運會當年,消費和旅遊也會拉動經濟成長。
但是,這些暫時性的益處大多會在奧運會之後消失,因此主辦國的經濟成長往往會在奧運會後有所放緩。這種情況被稱為“奧運後滑坡現象”,或是“奧運泡沫”。那么,中國經濟在奧運之後會是怎樣的走勢呢?
據《環球》記者了解,上述聳人聽聞的“破滅論”預言即使在西方也並不能真正影響主流觀點。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蒙代爾認為,奧運會結束後會對北京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但不會給整箇中國帶來衰退。
美國卡托研究所多恩教授也認為,“中國經濟的規模比較大,現在總產值超過了2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超過10%。這些並不是主要因為主辦奧運會。因此,奧運會可能對經濟產生一些正面的刺激作用,而且對中國長期的經濟成長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北京市統計局和國家體育總局有關研究人員根據投入產出法進行計算的兩份獨立的研究報告發現,2008年奧運會將使北京的GDP增長率在2003~2008年間每年提高0.8~8.1個百分點。由於北京在中國的GDP中所占份額不到4%,因此即使假設奧運會對中國其他地區產生了巨大的溢出效應,奧運會將使2008年中國的實際GDP增長率僅提高0.2~0.4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即便假設奧運會所帶來的所有益處都將在2008年之後消失,那么實際GDP增長應該僅會放緩0.2~0.4個百分點。顯然,2008年奧運會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是相當有限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美國格林證券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孫飛在接受《環球》雜誌採訪時分析說:“‘泡沫破滅說’是不解中國國情、站不住腳的論點。奧運對中國經濟有提升作用是業界共識,但它不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中國經濟發展源於中國巨大的內需和出口,以及十數億人口的創富動力。中國經濟已經駛上一個快車道,在奧運結束後,經濟發展也會保持一個慣性。且有濱海新區、成渝新區等替代北京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新因素,而2010年舉辦世博會、2012年舉辦亞運會,會替代奧運會成為新動力源。”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副主任蘇劍也認為,奧運會結束後,中國經濟發展不會出現大波動。“2008年中國經濟如果增長率下滑的話,應該是兩個原因:美國經濟疲軟的影響以及國內通貨緊縮的政策。”
唱衰者居心叵測,來者不善。但現實也並非天下太平,一些風險的成分不可忽視。
對“後奧運”時期經濟發展抱樂觀態度的孫飛,提出了一點擔憂:“現在有一種觀點值得警惕,就是‘一奧就靈’,不少人津津樂道房市、股市的行情走勢與奧運的關係,這其實很牽強附會。只能說奧運對某些行業和具體的經濟板塊有影響,但不是與經濟所有的方面都有關,不能簡單把它們聯繫在一起。”
蘇劍則指出,預期的作用可能導致在地產等領域出現一些奧運概念的炒作,這部分因素產生的泡沫在奧運之後可能會有風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