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德賽海上發射平台

奧德賽海上發射平台

“奧德賽”海上發射平台是由“海上發射”(Sea Launch)公司——由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和挪威4個國家聯合參股組建的公司經營。首次發射活動於1999年3月27日進行的,一枚裝載了測使用有效載荷的“天頂號”運載火箭成功地進行了實驗發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德賽海上發射平台
  • 外文名:Odyssey launch platform
  • 緯度:北緯0°
  • 經度:西經154°
  • 地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長灘的母港
  • 經營商: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和挪威
經營企業,結構特點,使用情況,企業介紹,

經營企業

“奧德賽”海上發射平台是由“海上發射”(Sea Launch)公司——由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和挪威4個國家聯合參股組建的公司經營。“海上發射”公司創辦於1995年,首次發射活動於1999年3月27日進行的,一枚裝載了測使用有效載荷的“天頂號”運載火箭成功地進行了實驗發射。

結構特點

20 世紀末期,俄羅斯、美國、挪威、烏克蘭 4 國簽署協定成立了“海上發射”國際股份公司,建造了奧德賽海上航天運載器發射平台和總裝/指揮控制船,利用俄羅斯研製的天頂-3SL運載火箭提供商業衛星的發射服務。“海上發射”公司的海上航天發射系統主要由奧德賽海上浮動發射平台、總裝與指揮控制船、攜帶太空飛行器的天頂-3SL 運載火箭組成。
a)奧德賽浮動式海上發射平台。奧德賽發射平台重 31 000 t,長 133 m, 寬 67 m, 從船底到直升機平台的高度 58 m、總高 80 m。發射平台從母港向發射海域航行時排水量 17 400 t,吃水深度7.5 m。 為減小重型運載火箭在發射時的搖擺幅度, 提高穩定性,在抵達發射地點後,還要向發射平台的樁腿內泵水,使其吃水深度達到 21.5 m,發射平台的排水量增加到 46 000 t,航速12 節,平台上共有 60 多位工作人員。
b)總裝與指揮控制船。浮動式總裝與指揮控制船是一艘特別設計的艦船,它在海港內時可以作為一座浮動火箭裝配工廠使用,擔負運載火箭的總裝,除此以外,還擔負射前準備和發射指揮中心職能。船上安裝有相應的系統及設備,在船上進行天頂號運載火箭各級的組裝和綜合調試,完成星箭對接,完成燃料和氣體加注等工作。該船長為 200 m,寬約 32.3 m,排水量超過 34 000 t,航速 19.6 節,續航距離為 33 336 km,能搭載240 人,並為他們提供居住空間和休閒設施。發射人員可以在發射前撤離發射平台。
c) 天頂-3SL 運載火箭。 天頂-3SL 運載火箭由烏克蘭生產的天頂-2 兩級運載火箭和俄羅斯能源航天公司研製的助推段DM 級共同組成的 3 級火箭, DM 級用於將衛星加力推入預定軌道。考慮到海上發射的特點,對火箭的各別系統和艙段做了改進。總裝與指揮控制船負責火箭第 1 級、第 2 級的飛行控制;而助推段 DM 級的飛行控制由遠離發射點幾千公里外的俄羅斯飛行控制中心負責。裝上 DM 級和有效載荷後,火箭的發射質量為 470 t,總長 60 m。第 1 級火箭長 32.9 m,直徑 3.9 m;第2 級火箭長 10.4 m, 直徑 3.9 m; 第 3 級火箭 ( DM 級)長 4.9 m,直徑 3.7 m。有效載荷整流罩長 11.39 m,直徑 4.15 m。
海上發射場位於太平洋聖誕島附近、西經 154°的赤道水域。 1999 年 10 月,“海上發射”公司在該發射場,從奧德賽浮動式發射平台上用天頂-3SL 運載火箭將 1 顆重約 3.5 t 的電視通信衛星成功地送入指定地球軌道。這是新型海上發射系統的首次商業發射。
發射平台移動到太平洋中心赤道上的發射地點需要11天到12天的時間。到達發射地點以後,發射平台便穩定在發射深度,並轉向一個特定的方向以使風力和波浪的影響減到最小。倒數計時、發射、遙感勘測和跟蹤都是由“海上發射”公司的指揮中心的發射控制中心裡由講英語和講俄語的人員組成的小組負責的。在發射前的27小時,火箭從它的存儲環境保護支架中移出,並在發射台上自動豎起。發射工作人員將在燃料填充前轉移到其他船上。
奧德賽海上發射平台
起飛前約 5 h,火箭自動控制程式開始啟動。 1 h 之後,開始自動加注燃料。加注前,發射平台上的大部分工作人員分批沿便橋轉移到總裝與指揮控制船上。而後總裝與指揮控制船撤離至距發射平台 5 km 左右海域。發射前約 3 h,發射平台上的全部人員一般只剩下 10~12 人, 這部分人員乘直升機轉移到總裝與指揮控制船上。在這之後,發射平台轉由總裝與指揮控制船上的控制中心遙控,點火前 17 min,起豎裝置從火箭外圍撤下,並移至庫房,庫房大門和棚頂隨即關閉。從第 1 次實施海上發射航天運載器至今,“海上發射”公司已經完成了數十次海上發射任務,證明了海上發射航天運載器系統是獨具優勢、競爭力和創新性的航天發射系統。
奧德賽海上發射平台

使用情況

在2007年1月30日的一次發射失敗事故中,發射平台受損,但發射活動在2008年1月恢復。
2013年2月1日,海射公司使用“天頂”3SL運載火箭發射“國際通信衛星”27失敗。發射過程為:
1.世界標準時間2013年2月1日6時55分59秒,“天頂”3SL火箭從“奧德賽”海上平台點火發射;發射前火箭按程式進行測試,所有系統及發射狀態符合要求;
2.火箭飛行11.4秒時,箭上飛行控制系統探測到“天頂”3SL箭體的滾轉超出預先設定的界限值,火箭隨即自動做出回響,啟動箭上推力終止程式;
3.火箭飛行20秒時,“天頂”3SL火箭的第一級主發動機RD-171M停止工作;
4.火箭飛行40秒時,所有遙測信號丟失;
5. 遙測信號丟失大約5秒鐘後,“ 天頂”3SL火箭連同“國際通信衛星”27墜入距“奧德賽”發射平台約4千米的太平洋海域。
此次事故中沒有人員傷亡,“奧德賽”發射平台和承擔測控任務的裝配指揮船沒受到影響。事故發生後,海射公司的監控直升機在相應水域進行了搜尋,沒有找到與此次事故有關的可回收物體。
3月5日,海射公司公布了本次發射事故的初步調查結果:此次發射失敗緣於火箭第一級RD-171M發動機推力矢量控制系統伺服機構的液壓油源發生故障。該矢量控制系統由烏克蘭南方機械製造科研生產聯合體研製和生產,用於控制“天頂”3SL火箭第一級發動機噴管擺動,從而控制火箭的飛行方向。“天頂”3SL火箭在第一級工作期間,其飛行姿態通過一級發動機4個噴管的擺動實現控制,每個噴管可雙向擺動±6.3°,火箭的姿控系統通過液壓伺服機構實現噴管擺動並控制擺動的角度。由於伺服機構的液壓油源出現故障,導致不能按程式控制第一級發動機噴管擺動到所需方向,致使火箭在起飛後無法控制,偏離了航線,最終“天頂”3SL火箭連同其攜帶的商業通信衛星墜入太平洋海域。
目前,“天頂”3SL火箭故障調查尚未結束,海射公司及參與調查的各機構均未透露進一步的訊息,包括液壓油源發生故障的原因,故障調查仍在進行之中。

企業介紹

海上發射公司(Sea Launch)是一個提供飛船發射服務的國際公司,它利用一個移動海上平台,在赤道水域利用專門改進的天頂-3SL運載火箭發射商業有效載荷。至2008年9月,海上發射公司進行的29次發射中,有兩次失敗,另外還有一次也只取得部分成功。
海基發射系統可以讓火箭在地球表面上的最佳位置點火,比起陸基發射系統來,能明顯地增加有效載荷並減小發射成本。目前海上發射公司所有己發射的商用載荷均為要進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通信衛星。海上發射公司進行發射前,發射架及箭體(包括有效載荷)在加利福尼亞州長灘港口的裝配指揮船(Sea Launch Commander)上裝配,完成後轉移到能自航的“奧德賽”號發射平台(Ocean Odyssey)上,然後與擔任指揮中心的裝配指揮船一道,駛往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 0°N 154°W / 0°N 154°W / 0; -154進行發射。
海上發射公司成立於1995年,由來自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和挪威的四家公司共同投資,並在1999年3月發射了首枚火箭。它主要由波音公司管理,其它股東共同運營。海上發射公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提供海基發射服務的公司,但海上發射的構想卻不止一個。1964年至1988年間,義大利羅馬大學(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從位於肯亞海岸的“聖馬可“固定平台上發射過多枚太空飛行器。1998年7月7日,在巴比倫支海域附近,一枚由“新莫斯高夫斯克”號潛艇發射的“靜海”號(Shtil')運載火箭將兩枚通信衛星送入軌道,它們由柏林工業大學為德國航天局製造。
任務分工
奧德賽海上發射平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