奤夿屯

奤夿屯

奤夿屯((Hǎ bāTún)村源於元朝,元朝在北京建都時,在此屯兵屯糧,後被人稱為奤夿屯。奤夿屯位於北京昌平區馬池口鎮,奤夿屯西鄰太行山脈,北靠燕山,三河交匯,水源豐富,風景秀麗。海拔50-60米,屬於山前暖帶,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由於西北山脈阻擋,難以形成冷熱空氣急對流,幾百年來沒有嚴重冰雹災害記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奤夿屯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北京昌平
  • 起源:元朝
  • 名稱來源:蒙古語譯音
  • 名稱原意:河邊
  • 名人:王宗臣、律和平和趙廷貴
奤夿屯由來,地方功能,名勝古蹟,教育事業,著名人物,教育歷史,

奤夿屯由來

“奤夿”是稱蒙古人的譯音,讀音(hǎbā),據記載,奤夿是指元朝時南方人對蒙古人的稱呼。
奤夿屯來源於元朝。1279年蒙古汗國滅宋,建元大都於北平。忽必烈在建元大都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上,利用依山傍水的優勢,在此屯兵屯糧,人稱奤夿屯。元末明初,由於天災,山東、山西、河北人陸續遷入此地定居,形成村落,稱為奤夿屯村。
古老的奤夿屯村從元末形成村落以來,迄今已歷經七百年的發展變遷。元、明、清、民國歷代所形成的古蹟,向人們展示了奤夿屯的歷史文化:
1、村西古道是古代從塞外經八達嶺、居庸關進京的必經之地和交通要道。古道上往來的駱駝隊、車馬商隊甚為壯觀。古道兩旁村民開設的客店、商鋪20多家,村中店鋪留有蒙古客商的壁刻留言和提名。
2、五帝廟、九聖廟、娘娘廟、木鈴庵、北廟、土地廟等廟宇,修繕九聖廟的功德碑現仍保存。相傳慈禧太后兩到奤夿屯村喬裝暗訪木鈴庵,留下了許多後人相傳的故事佳話。
3、明朝建十三陵時所建的72座磚窯遺址。
4、2012年,奤夿屯村北發掘出一座保存

地方功能

奤夿屯是蒙古語譯音,原意是河邊的意思。元末明初時,山東人和山西人陸續遷入此地,形成村落。清設經制外委防守。
奤夿屯是古代從塞外經八達嶺、居庸關進京的必經之地和交通要塞。奤夿屯這一距北京一天路程的商道驛站,穿村而過的古道上往來的駱駝隊、車馬商隊甚為壯觀。曾幾何時古道兩旁村民開設的商店、商鋪60多家,車水馬龍,村中店鋪留有蒙古客商的壁刻留言和提名。

名勝古蹟

奤夿屯村有多處名勝古蹟:五帝廟、九聖廟、娘娘廟、木玲庵、北庵廟、土地廟等廟宇,修繕九聖廟的功德碑現仍保存。相傳慈禧太后兩到奤夿屯,留下了後人相傳的故事佳話。奤夿屯留有明朝建十三陵時所建的窯址72座,並有高約50米直徑約兩米的參天大楊樹和近200年樹齡的古槐,古槐至今根繁葉茂。2012年春,奤夿屯村北又發掘出宋代修建的石砌水渠遺址一座,並保存完好。
奤夿屯這塊古老而物產豐美的土地,從古至今孕育了一代代忠厚賢良、勤勞淳樸的奤夿屯人。60多個姓氏的族群(王、邢、張、李、趙、尤、周、霍、司、靳、丁、左、祁、石、呂、谷、鄭、郭等)在此地和睦相處,辛勤勞作,繁衍生息。

教育事業

奤夿屯人歷來重視教育,僅解放前大學生和從教人員就有60多人。解放後,任校長和人民教師的80多人,現有大學以上學歷從事各方面工作的260多人。
近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奤夿屯的兩個文明建設都得到迅猛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極大提高。2006年奤夿屯村作為北京市政府批准的舊村改造試點村,舊村改造全面展開。2011年,村民38棟回遷樓(一期)全村已有85%的村民搬遷上樓,喜遷新居,改善了居住環境,改善了民生。同時全村的三大產業:生態科技農業、以“寶貴石藝”為龍頭的文化創意產業和養老旅遊產業,方興未艾,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奤夿屯這一古老的村莊,將建成一個有良好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更加開放繁榮的美好家園。
奤夿屯

著名人物

奤夿屯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僅近代就有王宗臣的兩個女兒王惠敏和王賢敏在延安參加革命,有律和平和趙廷貴分別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為國捐軀;有王春生、趙廷蘭、司德林、司江、鄭德銀、王凱等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赴朝作戰,王賢榮獲二等功,王春生獲得功勳戰士稱號;有王家鼎30年代在國外獲腦外科醫學博士,回國從醫從教曾被派往莫斯科為史達林治病;有邢樹恩、張維藝,曾為四大名醫之中施今墨弟子,學業有成,曾義診鄉親;有邢連芳、邢連華分別畢業於輔仁大學美術系和西北大學紡織系後分別從事國畫和天津北洋大學紡織系教授,有獲“老魯班”之稱的瓦匠大師邢佩恩、邢國安、司茂、司秀和邢秀峰等;有人人稱頌的農活好手司德海;有早年參加鐵路建設的左玉琢、王子良、王宗臣、王振臣、張富春、靳寶儒、王哲臣、靳玉、靳寶春、靳孝、靳寶林、邢全福、王德林、王全、蘭敏、王會等,不勝枚舉,解放後更是人才濟濟,有青年烈士邢松波;有司德柱任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有北方鋼鐵學院畢業,後任職於邯鄲鋼鐵廠黨委書記的尤德全;有奤夿屯創建“寶貴石藝”大型文化產業的張寶貴等。

教育歷史

奤夿屯村的教育從私塾開始,由村民募捐而成。私塾的學規甚嚴,以儒家思想為中心,教學內容以識字、寫字為主,教法單一,大都採用先生教學生熟讀背誦的形式,學生入學不必考試,只徵得先生同意即可獲得入學資格。教書先生是晚清時期兩位秀才司國英和邢翠恩(人稱“邢大先生”)。私塾為奤夿屯村的啟蒙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08年,奤夿屯成立學堂。直至1915年,奤夿屯學堂更名為國民國小。學校外觀古樸清幽,校門前的九級青石高台階拾級而上,歐式的青磚校門頗顯幾分洋式氣息,國民國小是奤夿屯村傳播文化的搖籃,解放前、後奤夿屯村走出的文化人都出自本校。
四十年代初,王禹臣任學校校長,出資修建了北學堂。1947年左右,國民黨十六軍和暫三軍借占了北學堂作為軍營,學生又回到村老校上課。直到駐軍調防,學生又回到北學堂上課。隨著時間的推移,北學堂塌漏,成了危房,學生又回到老校上課。
在解放前,後動盪的大環境中,奤夿屯的教育從未間斷,由邢文忠和邢連華為首批的教師,在學生自帶桌椅的簡陋環境下堅持授課,實行複式教學。在艱苦的條件下,奤夿屯村依然培養出了不少有識之士,在各行各業中都有所建樹。
文化大革命初期,村中國小“停課鬧革命”,直到1970,教學秩序逐漸恢復,適齡學生再次接受教育。為了能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1995年,奤夿屯村建起了40間新房作為學生教室,辦學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奤夿屯國小成為全縣第一批達標國小。奤夿屯村對教育的重視從未改變,近些年來,黨支部、村委會加大教育方面資金投入,努力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到目前為止,從奤夿屯國小走出的學生更是人才輩出,他們陸續考入了中高等院校,取得大學專科和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高達260多人。
今天的奤夿屯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對教育的重視將永遠不會改變,2015年,奤夿屯將籌建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中心國小和幼稚園,不斷的加強科教人才強村戰略,相信在黨支部、村委會的帶領下,相信在全體村民的支持下,我們奤夿屯村將會讓更多的人學有所成,為國家貢獻力量,將會是一個極具有文化底蘊的魅力新農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