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者效應

奠基者效應

奠基者效應(founder effect)是遺傳漂變的一種形式,是由少數個體的基因頻率決定了他們後代中的基因頻率的效應,是一種為數不多的幾個個體所建立起來的新群體所產生的一種極端的遺傳漂變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奠基者效應
  • 外文名:founder effect
  • 類型:遺傳漂變
  • 案例:海南坡鹿
  • 決定因素:少數個體的基因頻率
原理,案例,

原理

奠基者效應乃指一族群最初只由少數個體由他處播遷至某地而建立,經一段時間之繁衍,雖個體數增加,但整個族群遺傳多樣性卻未有提高。七家灣溪為櫻花鉤吻鮭數量最多的河段,其基因多樣性也最豐富.但是復育的種魚往往都只是兩,三對,無法代表整個族群的基因庫,繁殖出的幼鮭基因歧異度不大,又僅放流至高山溪或司界蘭溪,如此一來,幼鮭在此生長,繁殖,雖個體數量增加,但基因歧異度卻沒有上升,遂容易發生奠基者效應.一旦發生此效應,基因歧異度趨向相同,族群較不能適應多變環境,若遇天災,被淘汰的機會甚大,先前的努力可能會化為烏有。
基因漂變指的是族群中等位基因頻率在每一個世代之間的隨機的變化。這種變化能夠以數學表達,哈蒂-溫伯格平衡描述了理想狀態情況下(不考慮天擇等因素)的數學模型。在理想狀態中,後代的等位基因頻率將接近隨機分布。當族群規模較大,基因漂變的機率會較低;當族群規模較小的時候,基因漂變的現象較為明顯。
當一個少數族群從原先族群之中分離而出,且兩者的基因頻率有所不同,若是分離而出的少數族群與原先族群的基因無法繼續交流,則兩者的基因頻率將漸行漸遠。這種現象稱為奠基者效應。例如從德國遷移到美國賓夕法尼亞的阿米什人,起源大約僅有200人,且習慣族內通婚。這個族群的埃利偉氏症候群出現頻率較其他族群高。
當一個新的群體只由幾個個體建立起來時,就發生了隨機漂變的極端情況,即稱為奠基者效應,在海島生活的許多物種的群體,儘管已有幾百萬個個體組成,但它們往往都是很久以前偶然到來的一個或幾個移居者的後裔。湖泊、隔離的森林和生境中也有這種情況。如果這幾個移居者之間在某些基因座上的基因頻率的差別,大於這幾個移居者本來所屬群體之間的差別,則將對這些移居者後裔的進化產生持久的重大影響。

案例

奠基者效應對海南坡鹿遷地保護種群遺傳多樣性的影響
1.在遷地保護中,奠基者效應通常會導致新建種群與源種群的遺傳分化,並使新建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低於源種群.海南坡鹿是世界瀕危種,野生種群僅分布在中國海南島.由於棲息地破壞和過度狩獵,至20世紀70年代,這個物種僅剩26隻,已經瀕臨絕滅,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自1976年開始對海南坡鹿實施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該種群的數量從最初的26隻增加到1 600多隻.本文採用10個微衛星位點對一個源種群(大田種群)和5個遷地種群(邦溪、甘什嶺、楓木、金牛嶺、文昌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進行檢測,結果發現6個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水平均較低(He≈0.3);5個遷地種群分別有1、3或5個單態位點,大田種群無單態位點;邦溪種群與大田種群遺傳分化顯著,而甘什種群與大田種群的遺傳分化不顯著.結果表明,奠基者效應導致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水平較低,並且對於不同遷地種群,影響也不相同.造成這些差異的因素有建群者數量、引種方式和建群種群的結構.該研究為今後在海南島建立新的海南坡鹿遷地種群提供建議和參考,同時也為其他瀕危物種的遷地保護提供理論指導.
2.美國一個州有一個由19世紀中期從德國遷來的27個家庭建立起來的一個教派。他們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裡,幾乎不同周圍人群通婚。在幾個基因座上可以觀察到遺傳漂變的作用。如血型A(基因型IAIA,IAi)的頻率在德國人群為0.40到0.45,可是這個社團的德裔美國人群中為0.60,戶等位基因的頻率只有0.025。MN血型基因座上,M等位基因頻率在德國人和美國人群體都為0.54,可是這個社團的德裔美國人卻達0.65。阿米什社區為多種遺傳病所困擾。近親通婚的奠基者效應是阿米什人遺傳病的根源。有些疾病甚為罕見、獨特和嚴重,致使阿米什兒童的死亡率非常高。阿米什人把這個困擾當做“上帝的旨意”來接受,他們拒絕婚前基因測試,即使有孩子得了遺傳病也不進行基因診斷。然而,許多父母願意用現代技術手段治療孩子。
阿米什人是美國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群基督新教再洗禮派門諾會信徒,以拒絕汽車及電力等現代設施,過著簡樸的生活而聞名。阿米什是德裔瑞士移民後裔組成的傳統、嚴密的宗教組織,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1972年,三個阿米什家庭拒絕送14歲和15歲的孩子上高中,被判處罰金5美元。威斯康星州最高法院推翻了這個判決,裁定:以“接受義務教育”為由,違反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信仰自由條款,不具備正當性。聯邦最高法院維持了複審裁決。
他們不從軍,不接受社會福利,或接受任何形式的政府幫助,許多人也不購買保險。阿米什社區分成若干個團契。本條目主要介紹保守的、舊教條團契。新教條團契使用汽車和電話,但是他們也自認是阿米什人。
反個人主義傾向是下列行為的出發點:拒絕使用節省勞力的技術,以免依賴鄰居的幫助;不使用電力,以免造成購買顯示身份地位的商品而競爭;不照相,以免造成個人或家庭的虛榮心。近似的做法還包括拒絕國中以上的教育,特別是理論學習,對日常的農場生活毫無幫助,只會引發個人或物質方面的野心。在美國的高中教育里,培養競爭和自立意識是件好事,而這與阿米什人的價值觀截然相反。
多數阿米什人,特別是舊教條派,以不使用電力和汽車而著稱。他們如此行事的理由卻往往被誤解。阿米什人並不視技術為邪惡。人們可以請求社區接納技術。在一些社區,教會領袖定期召開會議審理這類請求。在某些社區可以隨時召開這樣的會議。因為阿米什人及其他門諾派教會,不像聖公會或天主教會有自上而下的治理系統,每個社區對哪些技術可接納有不同看法。
2000年阿米什社區出版物公布的數字,美國的阿米什人口為198,500人;平均每個家庭的兒童數為7人,人口增長迅速,並且不斷開拓新的定居點和耕地;舊信條社區分布於21個州,主要居住在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印第安納州。
兩個重要的概念有助於理解阿米什人的日常行為:對“驕傲”的恐懼和對“謙卑”的推崇。謙卑通常表達為“順服”和“交託”,也許更確切的理解是不情願表達自我主張。願意順服於上帝的旨意,並且表達為團體規範,在美國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文化中是一個異數。
除了英語,多數阿米什人說一種獨特的高地口音德語,稱為“賓夕法尼亞德語”或者“賓夕法尼亞荷蘭語”。不僅僅是阿米什人,許多居住在賓夕法尼亞的德裔移民也說這種語言。所謂的瑞士阿米什人說阿勒曼尼語,他們稱作“瑞士語”。河濱阿米什人,特別是1960年代後出生的,趨向於在家主要說英語。阿米什兒童先學德語,然後才學英語。各個社區的口音不同。他們的德語與其他再洗禮派社區的口音也有差異。
一些阿米什人社區的著裝規範包括禁止紐扣,只用褡袢。也有些社區允許服裝上縫紐扣。禁止紐扣的原因是它與軍服的歷史淵源。通用的美學標準是“樸素”:一個人的衣著不能以剪裁、顏色或其他風格來引人注目。然而,阿米什人的服裝款式仍停留在19世紀風格,他們出現在外部世界時顯得特立獨行,與其初衷相反,常引來好奇的目光。
阿米什男人在單身的時候鬍鬚剃得很乾淨,結婚後留鬢須。嘴唇上面不準留須,因為在16到17世紀的歐洲這是軍隊的習俗。留鬢須的習俗很大程度上來自某個猶太部落。
阿米什人逐漸重視跨族通婚。一個地區的遺傳病通常在其他地區會消失,從無血緣關係的社區選擇配偶可以避免遺傳病,例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與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阿米什社區之間。
由於不購買保險,阿米什人在美國很難接受醫療服務,美國沒有全民醫療服務系統。從1990年代中期始,美國一些醫院開闢特別項目來幫助阿米什社區。多數阿米什人不採取任何節育措施,包括安全期避孕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