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褲

套褲

褲類名稱,又稱“褲套”。是只有左、右褲管,而沒有褲襠、褲腰的服飾用品。穿著時用系帶方式和褲帶繫結在一起。套褲主要用橡膠布或塑膠薄膜裁製,是作為防雨和防污的穿著之用。我國在秦漢以前就有這類套褲,稱無襠褲。現時穿著的有襠褲,就是從它演變發展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套褲
  • 外文名:culotte
  • 別名:無襠褲
  • 用途:用作防雨防寒,擋風
套褲定義,滿族套褲,

套褲定義

在西方,套褲(culotte)實際就是一種褲管相對較短的男式外褲,按其長度和外形來看,套褲又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比較平直窄瘦的外褲,長度一般及至腿肚;另一類是比較寬鬆帶褶的燈籠褲,長度通常至膝蓋為止。套褲一般要同淡色長襪相配著穿。這種服飾在17、18世紀法國的中上層社會裡比較流行,因此它往往也就成為上流社會的一種象徵。

滿族套褲

滿族出征、行獵時,常在褲外再套一褲,俗稱“套褲”。套褲用皮製作,後來改用布。套褲也是一種脛衣,這種服飾與宋代膝褲形制相似,無褲腰和褲襠,僅有兩條單腿褲腿,不連線在一起,唯長度被上移至大腿邵位,而不像膝褲那樣僅處於膝下。套褲的每條褲腳形式上口尖,呈三角形,而下褲管平。套褲的上端釘有帶於,穿時將其分別套在或綁在腿上,也有的用帶系掛在腰帶上,露出臀部及上腿後面上部。它的主要作用一是防寒。冬天出獵大都要穿上套褲。特別是老年人怕腿寒,每當冬天大都要穿上套褲。北方冬季寒風凜冽,袍服的下面容易進風,在腿部再套穿一層套褲,自然會加強腿部的防寒效果。二是乾農活時穿套褲不磨褲腿,保護褲子和腿部不被劃破劃傷。滿族地區多是山高林密、雜草荊棘遍地,人們又需要經常上山採集、捕獵、砍柴等,所以就想出了這個預防和保護措施。這種套褲北方民族基本都使用過,有些民族至今仍在使用。
滿族的套褲,滿語稱“渥季阿布力”,一般為男子和部分滿族婦女所用。滿族套褲的褲筒上下兩端均有帶子。穿時上端結腰,下端裹腿,不僅輕便暖和,有的還加繡各種花草圖案,雅致美觀。但滿族人穿長褲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一般是白色的或綠色、黃色等,男人較之女人的腿帶要長得多,尤其上山下地的男人腿帶大都扎到膝蓋下。製作套褲的材料用緞、紗、綢、呢等,有棉、夾、單,冬季所用者多蓄以棉絮。由於北方天氣寒冷,穿時把褲腳管用絲織成的扁而闊的紮腳帶在近踝骨處紮起來,扎帶末端有一流蘇垂於腳踝之處,冬天棉褲固然如此,但單穿時也是這樣緊緊扎住的。扎腿帶子有黑色、老綠色等,講究的扎腿帶子上面有提花,兩頭帶穗並有吉祥字或“富貴”圖案,’這種帶子頗具有裝飾意義。婦女用套褲時,褲管下亦加鑲滾如意頭飾者,下用兩對紐扣約結之。套褲的褲管有多種形制:清初時上下垂直,呈直筒狀;清中葉變為上寬下窄,褲腳緊裹,為穿著方便,多開有衩,著時用帶繫結;晚清時流行寬鬆式套褲,褲管之大倍於從前。清人李靜山在《增補部門雜詠》一詩中敘及這種服飾習俗:“英雄蓋世古來稀,那像如今套褲肥?舉鼎拔山何足論,居然粗腿有三圍。”說得形象而逼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