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高城遺址

奉高城遺址,位於岱嶽區范鎮岔河行政村所屬的故縣村。北緯36°12′13″,東經117°19′45″,海拔142米。商周至隋代遺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奉高城遺址
  • 地理位置:岱嶽區范鎮岔河行政村
  • 海拔:142米
  • 經緯度:北緯36°12′13″,東經117°19′45″
簡介,歷史沿革,出土物件,文物保護,

簡介

奉高城遺址於1956年發現。該遺址東西長800米,南北寬600米,面積48公頃。其北靠泰萊公路,南依泰萊高速公路,又南毗岔河村。其東側有自東北向西南流淌的瀛汶河,西側有自東北向東南流淌的石汶河,遺址南面又有自東而西南的牟汶河。遺址就處於兩河匯於牟汶交匯處以北的三角高地之間。

歷史沿革

遺址為古代奉高縣治及其上屬泰山郡治故城。
《水經注》載:“汶水出太山萊蕪縣原山西南,過嬴縣南……又東南過奉高縣北。奉高縣,漢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太山,郡治也。”汶水有五:“牟、嬴、石、泮、柴”,古代都稱為“汶水”。這裡記載的“汶水”,當是奉高城遺址所在地故縣村東面自北而南流的嬴汶河。
乾隆《泰安府志》卷二《方域》載:“泰安縣……秦屬齊郡。漢為博、贏、奉高三縣地,屬泰山郡,治奉高。東漢及晉、南宋因之,北魏改博曰博平,與奉高仍屬泰山郡,治博平,贏縣廢。隋改博平曰博城,屬魯郡。開皇六年改奉高曰岱山,大業初省岱山入博城。”漢代泰山郡治所由博移奉高,泰山郡從西漢建立一直延續至北魏,隋後改為魯郡、泰安州、泰安府。奉高城作為泰山郡治、奉高、岱山縣治,從西漢延續至隋朝大業(605-617)初年,歷時七百多年。
漢魏時的奉高城,四周有城牆圍護,城內樓閣廊宇,氣勢磅礴,布局嚴密協調。西城門有3層,分別有哼哈二將、四大天王鎮守,塑像逼真,造型優美。城南有“金神廟”,城北有“三教堂”(祀老子、孔子、釋迦)。各種泥塑神佛上百個,有十八羅漢、二十八宿等。每逢初一、十五,四方鄉民前往祈禱者絡繹不絕。城內店鋪林立,人口稠密,為泰山郡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南北朝時,奉高城歷經變亂,屢遭戰火而衰落。公元605年,隋煬帝遷奉高入博。後奉高城改名“玉注鎮”,再後來又改名為故縣村。隨著歲月流逝,故縣的昔日繁華面貌已不復存在。

出土物件

遺址地表曾出土商周陶鬲等器物殘片。其村莊地表以下文化層中商周遺物豐富,發現有多處石台基,現在地表之下15厘米處存有一對石門枕,南北相距2.4米。石門枕東西長70厘米,南北寬35厘米,厚78厘米,門框心長17厘米,寬8厘米,門轉心直徑9厘米。據考古專家按其寬度推測,可能為奉高故城的掖門或旁門。還發現漢代瓦當兩片,一片飾雲紋,一片飾雙馬。該遺址西部現基本被故縣村占壓,保存狀況良好。

文物保護

1957年7月4日,泰安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應保護文物古蹟。1979年,泰安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6月,泰安市郊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