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河

奈河

奈河橋中國道教觀念中鬼魂歷經十殿閻羅旅途後,準備投胎的必經之地。在奈何橋上,會有一名被稱作孟婆的年長女性神祇,給予每個鬼魂一碗孟婆湯以遺忘前世記憶,好投胎到下一世。傳說死者到了奈河橋,生前有罪的要被兩旁的牛頭馬面推入“血河池”遭受蟲蟻毒蛇的折磨,而生前行善的死者過橋,卻非常簡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奈河
  • 地理位置:山東省泰安市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
  • 所屬國家:中國
奈河概述,記載,傳說,陰陽界河,

奈河概述

奈河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區內,奈河將泰安城區一分為二。
奈河發端於泰山,才有了這樣一個奇異的名字。
奈河是泰山西麓的山河沿山勢而下,在大眾橋附近的大石峽起匯集,沿泰城中間峽谷河流向南,出城後匯入泮河,這一段河流稱為奈河。

記載

清代顧炎武《山東考古錄.辨奈河》記:"其水在蒿里山之左,有橋跨之,曰奈河橋,世傳人死魂不得過,而曰奈河"。
奈河一名的出現,與古代的泰山主人生死觀念有關。
《後漢書烏桓傳》:"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岱山也"。又《許曼傳》:"自去少嘗篤病,三年不愈,乃指泰山請命。"在東漢末年佛教傳入後,其地獄觀念就直接借用於泰山主生死觀念。
有的僧人在譯經時就乾脆把"地獄"譯為"泰山"。例如三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卷七:"聞泰山湯火之毒、酷裂之痛,餓鬼饑饉積本之勞,畜生屠剝割截之”此處的"泰山"就是"地獄"。
《分別善惡所起經》:"四者死後,魂魄入泰山地獄中考治數千萬毒,隨所做受罪",更直接把泰山與地獄合二而一。
《山東考古錄 辯蒿里山》說"自晉陸機《泰山吟》始以梁父,蒿里並列,而後之言鬼者內之 遂令古昔帝王降禪之壇,一變而為閻王鬼伯之祠矣",顧氏指出泰山治鬼的這一流變是很正確的。奈河二字是印度梵文"地獄"的譯音。
奈河
可見在古代民眾意識中,奈河是通往地獄冥府的必經之路。
而奈河觀念的形成,至遲不會晚於初唐。
另外,奈河觀念的形成還與古代喪葬文牘中"奈何"一詞的使用有重要關係,唐代弔喪葬,要口唱奈何 與奈河是同音,敦煌王梵志詩中有"富者辦棺木,貧窮席裹角,相共唱奈何,送著空冢閣"的句子,唐人報喪帖子也常用"哀痛奈何"、"哀痛奈何"的格式。
敦煌寫本《搜神記》中就"若氣已絕,無可救濟,知復奈何!知復奈何?'以表示痛惜哀悼之意。
這一"奈何"正緊密連繫著陰間地獄之奈河的深潛意識。奈河橋,奈河上有並列的三座橋 三座橋均建於奈河上,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現已全部建成大橋。
中間的奈合橋,橋下跨一方形池池底及橋壁均為條石嵌砌。
過去一些善男信女到橋前燒香化紙,施捨錢物的虔誠,只求死後佛能護佑過奈河橋。奈河橋是歷史的見證 是人們良好心愿的象徵,旨在教化人們多做好事,行善積德,造福人類。
這正是:行善自有神佛佑,作惡難過奈河橋。為人不作虧心事,走過奈河橋不驚

傳說

《西遊記》中孫大聖曾跨過奈河橋,來到閻王殿,勾銷了自己的生死文書;《劉三姐》的藤纏樹中有句名唱“哪個九十七歲死,奈河橋上等三年”,因此,小橋流水,奈河橋就成了閻羅大殿前的一大勝景。那么奈河為什麼安家到泰山了呢?
巍巍泰山,亘古不變,穿透時空,來到今天,她那拔地通天的自然氣勢,不僅令今人折服,更令視野受限的古人仰望,逐漸賦予她德天配地的人文內涵,把道教的天、地、人三界都皈依到了泰山,具體劃分為:泰山南天門以上為天界,天上住仙人,又稱仙界,故而岱頂有天街、四大天門、玉皇大帝等神話映像,遊人至此,清風徐來,飄飄欲仙,無俗世之應酬,無會議之煩惱,若再幸遇雲海浩蕩,不是神仙勝似神仙,何等快活!南天門下垂緊十八盤,緊十八東側是一條瀝瀝小河,發源於天街,河小名氣大,此河叫通天河,彎彎南流,集萬涓之水到雲步橋時,已有咆哮奔流之勢,沿盤路下瀉,流到中天門時,被中溪山擋而西流,經黃峴嶺時,河床淡黃,溪水清澈,故此段名為黃溪河,河水流到竹林寺時,折向東南,造就了竹林禪寺的無盡風水,南流經無極廟東牆,便來到了西溪著名的龍潭瀑布,為什麼有名?因為此地有三個百丈懸崖,站在西溪石亭,西望高山,流水殷殷,為西百丈崖,南望芙蓉垂立,水道顯眼,為南百丈崖,北望崖懸白練,水聲轟鳴,為北百丈崖,北崖之上,河床潔淨廣大,鐵青色的泰山石,最為惹眼的是一條寬約1米的白色石英帶橫貫河床,自西至東,橫亘在懸崖之上,人若是在石英帶南側,腳下水流湍急,下瞰懸崖莫測,瀑布注入無底的老龍窩,山風獵獵,膽顫心驚,踏錯一步,命喪黃泉。
人若是在石英帶的北側,但見流水依依,清澈明朗,河床癢腳,十分舒爽,感受生命之美好。
一步兩重天,因此這條石英帶名為陰陽界,南天門以下,陰陽界之上為人間,又稱陽界,是芸芸眾生熙熙攘攘、生活奔波之地。陰陽界之上1925年建了一座拱形石橋,長虹臥波,名為長壽橋,寓意多么美好!
通天河流經陰陽界之後,便稱為奈河了。奈河直通地獄,又稱陰間,陰間在哪?在泰山腳下的小山。
不論是72代明君的柴望祭祀,還是歷代帝王的封禪大典,都是在岱頂祭天,然後在山腳的小山祭地,祭鬼。
東漢才傳來的佛教有18層地獄之說,在此之前道教有十殿閻羅之說,四川的酆都擺有十殿閻羅,泰山閻羅居第七。
現在能找到祭祀泰山閻王的小山最明顯的就是泰山汽車站東邊的蒿里山了,其他《史記》里提到的亭亭、云云、社首等山不好查找了,最為可惜的是社首山,在那個《愚公移山》老三篇盛行的年代,被泰安人民剷平了,同時被爆破的還有著名的擂鼓石。
話扯遠了,古時候,泰安奈河東岸,建的是知府縣衙,住的是達官貴人,奈何西邊蒿草滿地,窮鄉僻壤,奈河的陰間情結在人間得到了釋放,同時奈河這條流淌在人間卻存在於另一個意識世界的河,見證著泰山聯通三界入地通天、養育黎元的本色。
三光日月星,三才天地人,在泰山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這是其他名山不能比得,正因如此,杜甫同志才說“岱宗夫如何....陰陽割昏曉。”有陰有陽,才使得奈河流淌至今。
青山依舊在,奈河萬古流。
不管風吹浪打,我自穿城而流,其奈我何

陰陽界河

奈何與佛教毫無關係,梵語Narakade的翻譯就是意譯:地獄,而它的音譯是“那落迦”,並不是“奈何”,網上所謂音譯是“奈何”,實是謬傳。
在《宣室志》第四卷對此有所記載:“行十餘里,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
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因河上有橋,故名“奈河橋”。橋險窄光滑,有日游神、夜遊神日夜把守。
橋下血河裡蟲蛇滿布,波濤翻滾,腥風撲面。惡人鬼魂墮入河中,就好似《西遊記》第十回中的描寫:“銅蛇鐵狗任爭餐,永墮奈河無出路”。不由讓人想到陰間奈河的恐怖。《西遊記》第十一回:判官道:陛下,那叫做奈何橋。若到陽間,切須傳。
民間傳說:人死亡後魂都要過奈河橋,善者有神佛護佑順利過 奈何橋
橋,惡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
酆都宗教習俗調查》一書對此有過詳細的描寫:“……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過中間的橋,惡人的鬼魂過下層的橋,多被鬼攔往橋下的污濁的波濤中,被銅蛇鐵狗狂咬。
奈河
每年香會時,香客爭以紙錢或銅板擲入池內,並以炒米撒入池中,以為可以施給餓鬼 許多老年香客,喜歡從上走過,以為走過此橋,死後可以免去過奈河橋之苦。”由此可見,建國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橋前燒香化紙,施捨錢物的虔誠,只求死後佛能護佑過奈河橋 這就是所謂的 ‘行善自有神佛佑,作惡難過奈河橋。為人不作虧心事 走過奈河橋不驚’。
奈河,靈魂之河、輪迴之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