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乾鄉

奇乾鄉

奇乾因境內的奇雅河的“奇”及乾東河的“乾”字而組合命名。奇乾鄉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管轄,地處額爾古納河畔,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森林腹地,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地勢由西北向西南稍傾斜,平坦開闊,地理坐標為,北緯52º11′,東經120º46′,全鄉總面積2518平方公里,奇乾鄉轄奇乾村及鄧家店、十八里河屯、烏瑪屯三個自然村,鄉政府所在地奇乾村,建成區面積4平方公里。2013年2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決定重新恢復奇乾鄉行政設定。

2013年8月奇乾鄉被國家住建部、財政部、文化部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建村[2013]124號);2014年榮獲第一批自治區級特色景觀旅遊名村,並被國家“三部一局”列為首批支持發展的51個“中國傳統村落”之一(建村[2014]106號);2015年榮獲第三批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奇乾鄉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中國東北
  • 下轄地區:奇乾村、鄧家店、十八里河屯、烏瑪屯
  • 政府駐地:奇乾村
  • 電話區號:0470
  • 地理位置:大興安嶺北段西坡
  • 面積:2518平方公里
  • 人口:190人
  • 氣候條件:寒溫帶大陸性氣候 
  • 車牌代碼:蒙E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特徵,地形地貌,水文,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藏資源,人口民族,歷史文化,文化,建築特色,建築保存,風景名勝,奇乾小孤山遺址,奇乾十八里遺址,奇乾嶺後遺址,

建制沿革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今奇乾村設定珠爾乾河總卡倫(哨所)。
奇乾鄉位置圖奇乾鄉位置圖
1920年,設定奇乾設治局。
1921年,改為奇乾縣。
1933年(偽滿洲國時)為額爾古納右翼旗公署駐地(奇乾改稱吉如穆圖)。
1948年,額爾古納旗人民政府把烏啟洛夫(今奇乾鄉)劃為第四區。
1955年10月,改稱奇乾區。
1956年10月,改為奇乾鄉。
1958年4月,改建奇乾鄂溫克民族鄉。
1960年9月,建立以鄂溫克獵民為主的奇乾人民公社。
1965年9月,鄂溫克族整體移民遷至滿歸敖魯古雅後,原地稱奇乾鄉。
1965年,成立北極人民公社。
1968年,奇乾鄉與北極人民公社合併後,成立奇乾人民公社。
1981年,恢復鄉。
1999年12月,撤鄉併入莫爾道嘎鎮。
2000年,奇乾鄉撤銷後仍保留奇乾村建制。
2011年5月,劃入新恢復的恩和哈達鎮。
2013年2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以內民政批【2013】4號《關於恢復額爾古納市奇乾鄉的批覆》,決定重新恢復奇乾鄉行政設定。

行政區劃

下轄奇乾村及鄧家店、十八里河屯、烏瑪屯三個自然村,鄉政府所在地奇乾村。
額爾古納河畔額爾古納河畔
駐地單位7個:分別是邊防六團二連、莫爾道嘎森警奇乾中隊、呼倫貝爾海事局奇乾航運處、北部原始林區奇乾管護站、北部原始林區奇乾派出所、市地方道路管理站道班、邊防公路養護機械隊道班。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奇乾鄉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管轄,地處額爾古納河畔,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森林腹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20º46′,北緯52º11′,東與黑龍江省漠河市相鄰,南與莫爾道嘎鎮毗連,西與俄羅斯聯邦隔河相望,北與恩和哈達鎮相接。全鄉總面積251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平方公里。
奇乾鄉

氣候特徵

奇乾鄉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6℃,年平均降雨量436.5毫米,無霜期81天左右。

地形地貌

奇乾鄉地處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森林腹地,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平坦開闊地勢由西北向西南稍傾斜,南北長,東西狹窄。海拔1421米。

水文

有激流河、烏瑪河、阿巴河等主要河流。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全鄉自然資源豐富,境內原始森林是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一部分,至今尚未開採,以興安落葉松為主,次生林範圍較小。山地林區野生漿果種類較多,有越桔、旱葡萄、水葡萄、托盤、刺玫果、稠李子、山丁子等,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是釀製果酒、製作果醬的優質原料。
奇乾鄉全景奇乾鄉全景

動物資源

境內珍貴野生動物較多,如猞猁、駝鹿、紫貂、榛雞、黑熊、松雞、狐狸、灰鼠、黃鼠、棕熊、馬鹿等,其品種、數量均占全旗首位。防風、赤勺、龍膽草、杜鵑、柴胡等藥用植物資源豐富,質量優良天然使用菌資源也很可觀。

礦藏資源

奇乾境內礦藏豐富,黃金儲量占全市第一位。

人口民族

奇乾鄉常住人口190人,該村主要形成於清代末期至民國初期,幾代擴建形成現有規模。全村建築分布既有格線化布局,又錯落有致。

歷史文化

文化

奇乾村落格局分明,民居以“木刻楞”為特色,尚保存47棟傳統木刻楞民居建築被自治區文物局納入修繕保護的民居。2013年8月奇乾鄉被國家住建部、財政部、文化部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建村[2013]124號)。2014年榮獲第一批自治區級特色景觀旅遊名村,並被國家“三部一局”列為首批支持發展的51個“中國傳統村落”之一(建村[2014]106號)。2015年榮獲第三批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稱號。
奇乾鄉奇乾鄉
奇乾村歷史上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軍事要地,所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足以緬懷歷史、激勵後人。如奇乾日偽軍警人員的覆沒,烏瑪、西口子暴動等反滿抗日鬥爭事件等等。

建築特色

奇乾村依中俄界河額爾古納河,坐落於河邊開闊地帶,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森林環抱,環境優美。該鄉主要形成於清代末期至民國初期,幾代擴建形成現有規模。全鄉建築分布既有格線化布局,又錯落有致。俄羅斯族的木刻楞傳統民居大部分保存完好,共有三十餘棟,並連片分布。木刻楞既有西方建築風格,又有森林及民族文化內涵,全部為原木垛起,房頂及室內均為木板裝飾,冬暖夏涼,古樸莊重。
奇乾鄉建築奇乾鄉建築
村莊形成於清末民國初期,與當地的黃金業興起與衰落有關,當時主要為俄國人越界進行採金等生產活動安家落戶,按照俄羅斯村莊布局建設,坐落於界河邊,便於來往於兩國,及水上運輸及人畜飲水需要。後經多次擴建和政府指導性建設,永久性村莊持續下來。現存三十餘棟木刻楞房屋錯落有致,雖經歷史變遷進行過大的維修,但原始的房屋造型、修繕工藝、居室布局、院落特點無不保持著當年的風貌,村莊空間較大,與俄羅斯的生活習俗有關。進入村莊可以看到奇乾村屬面南背北之方格化空間布局,街巷基本為棋盤式格局,保持了中西方相融合的村莊協調布局方式。既有群體建築相互簇擁,又有單體建築形成的空曠恬靜之開闊。中俄界河額爾古納河從村西緩緩流過匯入黑龍江,蘊藏著中俄混血民族——俄羅斯族形成的歷史脈絡情緣,北部的支流阿壩河及小孤山半地穴居址古遺址群,又將蒙古族“額爾古涅.昆”及祖先乞顏部落的生生不息之靈氣,匯聚於此。另十八里土築牆遺址及出土陶等,又為奇乾的悠久歷史提供了鮮明佐證。現俄羅斯族民居處於山清水秀之中,古樸莊重,清新典雅,周圍原始森林環抱,獐狍野鹿等珍稀動物棲息林中,是一座俄羅斯族風格獨特的生態化村莊。

建築保存

俄羅斯族的木刻楞傳統民居大部分保存完好,共有三十餘棟,並連片分布。木刻楞既有西方建築風格,又有森林及民族文化內涵,全部為原木垛起,房頂及室內均為木板裝飾,冬暖夏涼,古樸莊重。
奇乾鄉建築奇乾鄉建築
“木刻楞”是生活在高寒地區俄羅斯民族的獨創,這是一種用原木刻槽相互咬合疊羅而成的木質房屋,可以看出這種房子的選料是十分考究的,原木的直徑一般都在20厘米以上,粗的可達40厘米,每棟房子都要選擇一樣粗細的原木,原木上下削平,兩根原木之間夾上長在松樹林間的一種叫“茅蒿”的苔蘚,保證了主體建築的堅固、保暖、耐用;屋脊是用筆直的松木劈成的“燈籠板”鋪成,而不使用鋸破開的板,這樣的屋脊不僅疏導雨水的性能良好,且耐腐蝕,一般可用四、五十年;室內地面時用松木拼得嚴實合縫的地板。而一些考究的人家,在門窗、屋檐上都雕刻有工藝裝飾圖案,地板也塗上橘黃色彩漆,在刷漆之後還要上光打蠟,顯得十分豪華。

風景名勝

奇乾小孤山遺址

該遺址距奇乾村東北約1公里,位於小孤山東南坡上。自山頂至半山腰分布有近圓形半地穴式房址53座,直徑2-10米,深約0.5-0.8米。大體可分為五排,排列較規整。採集有夾砂和泥質灰褐紅褐陶片等。遺址坡面較緩,背坡較陡,東西長270米,南北寬70米,占地面積18000多平方米,遺址區內有半地穴居址53個,共分5排,多為圓形坑。1996年,內蒙古自治區公布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奇乾小孤山遺址奇乾小孤山遺址

奇乾十八里遺址

遺址位於額爾古納河246航標處東岸的台地山頂上,面積約10000㎡,西鄰額爾古納河,東北南是高山和原始森林,遺址西北和北側有一道相連的壕,西面長90米,北面長29米,壕寬約11米,壕內分布圓形半地穴式遺址58個,直徑約5-7米,深約0.8-1.2米。採集到有袈裟黑褐色的陶片。穴居址現已被多年的浮土和樹葉所掩埋,所剩的土坑非常淺,有的已經看不清楚。
奇乾鄉

奇乾嶺後遺址

該遺址位於激流河南岸高山平台上,地處原始森林深處,距奇乾鄉約十八公里,東南有明顯的土築牆跡,殘高七十公分,牆外有壕,壕寬約一公尺,深約五十公分,靠近南端有六公尺的門。南、西、北三面均為山崖,坡度都在六十度以上,最陡的是北坡,坡度有八十度左右。該遺址周長為二百七十二公分,內有五十個左右的屬穴居的居住點。出土漢代陶片二十三片,帶有紋飾的陶片很有特點。根據其地理位置,周圍環境及所在地情況分析,該遺址系古代人居住點。
奇乾嶺後遺址奇乾嶺後遺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