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倉

山東省日照市城南古鎮,今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部傅疃河河口西北,南臨黃海、左跨傅疃河,曾是日照八大海口之一,傳以水汊為“夾”儲糧為“倉”而得名,素有日照“城南巨鎮”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夾倉
  • 所屬地區:山東省日照市城南古鎮
  • 美稱:城南巨鎮
  • 記載:《青州府志》
概況,夾倉傳統吹打樂,

概況

據《青州府志》所載,元即有巡檢司移於夾倉鎮,以此為據,夾倉也許已有七八百年的歷史。
現分為夾倉一村、夾倉二村、夾倉三村、夾倉四村等四個自然村,經濟比較發達。
夾倉的繁盛據傳自“佟公義集”而始,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當時縣知事佟國贊,為發展經濟在夾倉設集,下令凡在此經商者,一律免於稅收。有此一召,立時萬商雲集,遠者達到山西陝西。人們專立“佟公義集”石碑為念。那時夾倉街里,光大油坊就有三座:西油坊、和盛油坊、春和油坊,又有萬康醬園、森源醬源的冬菜直售到南方的上海等地。棋盤街是當時最大的商業集中點,商鋪林立,百業升騰。另據史志傳說,舊時夾倉,浪緩水深,不待潮汛,舟船即可抵岸,元、明兩代,海盜時有猖獗。故那時夾倉為安東衛的重要分防要地,並在鹹豐年間鑄起石城、圍牆,圍牆設大門和炮樓。炮樓五座,炮台四座,四門更有特色,分東北門、西北門、東南門、西南門。四門各有大字題額:東北門因有奎山東峙,故曰“奎聚”;西北門因泰山在其西北,故曰“岱宗”;西南因有沂河,故曰“望沂”;東南門題曰“海表”,表義為“外”,意即大門之外就是海。四門方向及棋盤街走勢,形成後來的“斜夾倉”之勢。
提到夾倉的商業繁盛和四門威武,又引出幾段傳說和一段慘烈往事。這從如今夾倉現存的兩座古建築即可追溯源頭。
一傳夾倉於明洪武年間建村,當時有“建村先建廟”之說,所以夾倉有了天后宮、關帝廟、龍王廟等;一傳清朝年間,夾倉繁盛後,往來商人為祈求生意旺順,捐資建宮建廟。民國年間,關帝廟廢棄,成為國小,即後來被稱作“魯南第一國小”的夾倉國小。時一直有兩株粗壯的銀杏樹,亭亭如蓋,下海的漁船稱在海中可以望見,以其為燈塔必能登上夾倉口。
鹹豐年間一段往事,有據可查。從明始,夾倉口沿岸倭寇海盜不斷,至清,又有太平天國餘黨捻軍騷擾。《昭忠祠碑記》記載,清朝鹹豐年間,太平軍攻取南京後,朝廷慌恐萬分,命所在地方舉辦“團練”。“夾倉為日照城南巨鎮,制器練勇,捍衛一方。其時團長尹兆祿等倡議築寨守御。鹹豐十一年(1861年)六月初旬,土功具興 。 工 未 及 半 而 賊至。……八月初九日至夾倉鎮,尹兆祿督眾力戰,斃賊百餘。……賊勢復聚,詭詞乞和,以大隊繞圩北,由東隅缺口處冒死沖入,我勇展開巷戰,卒以路窮力竭,尹兆祿暨240人,並鄰村130人同時殉難。……朝廷憫惻,命祀‘昭忠祠’……並準於殉難處所自行捐資立祠。”昭忠祠,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建,位於夾倉鎮內天后宮西偏隙地。

夾倉傳統吹打樂

夾倉吹打樂,起源於約1910年以前(清朝末期宣統年間,維新變法以後),距今約100多年,是當地漁民閒暇時主要的傳統娛樂項目,曾盛行一時。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富裕起來的夾倉漁民組織起來,發掘、整理獨具特色的傳統吹打樂,為新農村生活增添了歡樂祥和的氣氛。夾倉吹打樂已被日照市政府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夾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