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李氏宗譜

夷陵李氏宗譜

(全稱:隴西堂湖北夷陵鰲明公長房李仁後裔李氏宗譜[1])古人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又說:“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愛族。”“蓋族則有九,而本則無二。”好比黃河之水,發源於崑崙,歷經九州而不變,合千載而同流者為一本。譬如我李氏祖“李鰲明傳承的《地母寶傳》記載,遠古時期母為尊,地母是遠古人氏,地母生三皇,三皇生五氏,五氏化五帝,軒轅黃帝二十五子把姓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夷陵李氏宗譜
  • 修改時間:大清同治二年癸亥歲公元1863年
  • 修改人:十二代孫李賢聖
  • 地點:宜昌市獻福路北門正街至九碼頭
(全稱:隴西堂湖北夷陵鰲明公長房李仁後裔李氏宗譜)
夷陵李氏宗譜封面夷陵李氏宗譜封面
古人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又說:“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愛族。”“蓋族則有九,而本則無二。”好比黃河之水,發源於崑崙,歷經九州而不變,合千載而同流者為一本。譬如我李氏祖“李鰲明傳承的《地母寶傳》記載,遠古時期母為尊,地母是遠古人氏,地母生三皇,三皇生五氏,五氏化五帝,軒轅黃帝二十五子把姓分。又據十六代孫李承省查閱《史記》上冊1-2頁記載,李氏根祖是軒轅黃帝,遠祖是黃帝之孫顓頊,血緣始祖是顓頊之重孫皋陶。而皋陶的第十七代孫則是李耳(老子),老子出世,赫赫有名。李耳的第八代孫是李曇,李曇的長子李崇,後來成為隴西郡太守,就是青城李氏一族,隴西始族。”唐王朝,李氏天下,威振環宇,300年為國姓,登峰造極,貞觀之治,成為中國政治家治國的典範。唐代詩文,亦是中國文學不可逾越的高峰。李姓在歷史上建立12個政權,稱帝者58人。大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緩和民族矛盾,填補人稀,實行大調凡移民政策,隴西堂號始族李崇的後裔江西省南昌府南昌縣朱市巷紅土地廟彎腰大柳樹之處李氏鰲明公“奉命”攜帶祖傳口授《黃帝天書》三卷、家乘一部、鍍金祖師神像一尊、玉佩一個等物與周姓始遷祖周清字嘉謨、周明,易姓始遷祖元吉等好友結伴而行。望湖北漫辭風塵之苦,約公元1378年幸得樂土夷陵州,居大十字街,今宜昌市獻福路北門正街至九碼頭。明公亡葬於宜昌市烈土陵園東山寺,彎石碑刻被毀。明末清初,兵火戰亂,余族寥落星散,或潛蹤於山林,或寄跡於草野,祖宗所居大十字街已不屬後輩所有了。二世祖李仁、李義攜母王氏避兵於柏木坪廖家嶺,後移北鄉大峰鋪柳惠灣茅坪渡,挽草為業,斬伐樹木,農為稼穡。李母王氏、二世祖、李仁考妣具葬柳惠灣,三世祖曰春召集眾族為其立風水紀念塔一座,塔高三丈三,占地直徑約三丈三,五層六角全用麻子石雕鑿,坐東面西河,雄偉壯觀。上書李氏眾族合立,鞭打白虎,乘正風水及八卦圖等,其他捐資功德芳名、李氏根由等,因塔年代久遠字跡風化已無法辯認。據族譜記載,不久二世祖李義及李仁三子均遠遷遠安、公安、紅安等他鄉,族繁人眾聚散無常難以統屬。唯三世祖仁公之子李曰春遷入蕉葛坪李家灣李家台易李二莊土地分下永籍於斯,子孫繁衍,不斷往東埡、大埡、杜家坪、下堡坪、務渡河、興山、遠安、保康等地發展。
李氏族譜歷代多次續修,由於兵荒馬亂,始遷祖鰲明公所帶族譜等遺物供奉李家台祠堂後,均佚無從查考。四世祖李朝組織族眾續修宗譜手抄本一部不知落於誰家;大清嘉慶仁宗皇帝末至道光四年甲申歲公元1824年十一代孫李國紀,邀約族眾同心共議續修宗譜,由於文史資料缺乏只能憑記而錄,而遺失較多,現存手抄本一部遺十六代孫李承古處;大清同治二年癸亥歲公元1863年十二代孫李賢聖組織續修宗譜並謹序,大功告成後缺經費沒有付梓,文稿遺佚;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丙戌歲十五代孫李策三起成邀族眾續修宗譜,並敬拜手抄四卷,由於時代變遷即將解放沒有印刷,其長孫李先華保管,年代久遠,已佚一卷,現僅存三卷。解放後加上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祠堂、墳墓、碑文被毀,其原始資料付之一炬。因此收錄匯集編纂續修李氏宗譜任務困難重重,十分艱巨。二十世紀國泰民安盛世修譜,李高峰、李承省、李澤彥、易行篤子婿李先江等人士都各自千方百計訪老人收集資料,但都是分支,一鱗半爪,小枝小葉,不能成繁。然而,修譜懷祖之鳳願,我李氏同胞從未泯忘,耿耿於心。
公元2008年8月17日戊子歲7月17周日,筆者從朝陽觀下山乘車到小溪塔遇到居住東埡策三起成之么孫李先洋,在車上講到他家有手抄本李氏族譜四部,現保存在霧渡河鄧家坪其大哥李先華家裡。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同月29日農曆7月29在夷陵區房管局工作的李先帥向筆者提議續修李氏族譜,筆者當即表示,由他負責組織,筆者負責出力。第二天由他駕車,我們趕到鄧家坪李先華家看宗譜。非常可惜,李先華只找出2部手抄本,我們失望而歸。同年9月3日農曆8月初4由筆者起草續修李氏宗譜緣啟,夷陵區檢察院易李奇幫助支持,發動李氏宗親尋找資料。9月13日農曆8月14周六,我正在長江市場值班,接到李先華家裡電話,說那部族譜找到了,我興喜若狂,特地為他準備了一點小禮品,乘車直奔鄧家坪李先華家,他將那兩冊族譜拿出來,原來還是看過的那兩部。他說那第一部在李先洋家裡,後一部是藝文類被孫子們搞佚了,無法再找了。此時已是下午5點鐘了,我忙開了借據,將此二冊族譜借走,步行20餘里山路,晚上8點鐘才到三官廟,摸黑穿密林爬後溝,憑藉著八月十五的月光,直到晚上10時才趕到東埡李先洋的家。此時,我已渾身上下汗濕透,叫開他的門,翻開他保存的一卷老族譜,真是愛不釋手。深夜在其家高興地吃了一碗熱面。9月14日清晨5點起床,我不顧疲勞帶上李氏寶貴的三卷族譜先到東埡村看李氏大房篤生碑文,全毀。緊接著走小路直奔龍溝,頭上、胳膊、腿被剌藤劃出一條條的口子,也全然不顧,爬到奶子頭李先知家已是8點30了,散發緣啟,然後到大埡上杜家坪採訪了90餘歲的五保老人李承財,他人雖老,但記憶猶新。中午趕到葛後坪散發緣啟,過兇險觀洞子拍照片,到李承忠屋後看李應龍的古墳,到李家台子找85歲的老人舅父易行篤了解情況,經他介紹在蕉葛坪李承古家借得李國紀手抄本一部。趕到大峰寺李澤新家全程是120餘里,吃了午飯後,乘車到小溪塔已是下午5時多。9月15日,我在宜昌市友誼快印將此李氏無價之寶孤本族譜翻拍、複印、設計排版,四卷合為一冊,投資1000多元,包裝印刷10冊。手抄孤本四卷,全部歸還了李先華、李先洋、李承古。在此,要十分感謝他們無量功德,將李氏家族之寶老家譜手抄本無償奉獻。9月16日與李先帥、李先情匯報,大家都滿懷歡喜。
十七世孫李先帥,把續修李氏族譜之大事時時放在心上,多次出車邀我們去收集材料,多次慷慨解囊邀請我們在一起會談、策劃、制定方案、就餐、拉贊助。
十七世孫李先情,更是熱心快腸,還親自步行幾十公里山路,到老祖先維桓公的古墓地去調查收集原始資料、祭奠,在網上查詢搜尋各類信息,組織帶隊到朝陽觀為李氏先祖立牌位。
十六世孫李承省,好幾年前,就已經將本支家乘編好,當我們在組織匯集大峰鋪李氏宗譜時,他不顧身患動手術開刀之重病,又重新進行修改、整理,並邀約我們相互搓商指導。
十七世孫易李奇因工作繁忙,不能下鄉,他就利用他的關係和方便大力支持、資助,使得二房資料初稿提前面世,為後續工作提供了得力的保障。
十七世孫李先金是個企業老闆,工作繁忙,但對於家譜之事他義不容辭,慷慨解囊相助。並提議積極支持2009年農曆三月三李氏宗親清明會祭祀活動。
十八世孫李澤民不愧是李氏宗譜編纂的得力幹將,公元2008年戊子歲農曆十月十八,他投資提議借主辦傳統母親節《地母會》之機,將李氏十五位先祖牌位立上了朝陽觀,臨時解決了李氏宗祠無祠堂、無神位的大難題,開創了李氏宗祠之先河,接起了李氏之香火。編纂李氏宗譜重在實際行動、少說多做,從2008年至2009年2月底,他幾乎跑遍了李氏楹公之後裔的所有住戶和祖墳,在走訪了李承翰、李自權、李先運、易行篤、李承源、李承古、李承財、李先培等80多歲以上的老人外,臘月三十守歲團年、春節他連續幾晚還在和他80歲的老父親李先發逐一核對補充完善楹公後裔的文史資料。春節十天休息時間走親訪友,他帶的是楹公後裔宗譜資料跟他們逐戶完善核對,臘月年前、正月初幾的幾乎都摸在蕉葛坪李家台子祖墳園查碑刻資料。經過前後近6個多月的時間,收集墓碑資料50餘條、文字資料10餘萬字、圖片資料10多幅,終於查清了夷陵曉峰區域李氏宗譜楹公先祖的墳墓葬地碑刻,摸清了李氏老二房楹公後裔繁衍發展的脈絡,以及衰敗、興旺的內因與外因。特別是在易李奇的大力支持下,現已將資料全部列印出來,作為初稿,供大家參考指導,為我們匯集曉峰李氏宗譜全集,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依據。
(文字由劉斐摘錄於《夷陵李氏宗譜序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