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丁突騎

夷丁突騎

夷丁突騎,明朝末年隸屬於吳三桂的一支精銳騎兵部隊,其勇猛異常,屢立奇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夷丁突騎
  • 隸屬於:吳三桂
  • 時代:明朝末年
  • 特點:勇猛異常,屢立奇功
簡介,詳細記載,戰績,松山之戰,一片石戰役,

簡介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頻發,後金於明朝屢發戰事。受明朝軍隊制度所限,內外交困,明朝士氣下降。袁崇煥經略遼東之後,經過改編整訓,“關寧鐵騎”作為一支精銳橫空出世。而夷丁突騎,則是“關寧鐵騎”中精銳中的精銳。

詳細記載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崇禎皇帝召見吳襄談話,詢問兵數與糧餉之事。他告訴崇禎,他們老吳家有三千驍勇敢戰的家丁,他們都是由吳襄的子弟、子弟的諸兄弟、親屬等組成的。吳襄自稱:他吃的是粗茶淡飯,而三千子弟兵吃的是細酒肥羊;他穿的是粗布褐衣,而三千子弟兵都穿紈羅紵綺。雖說朝廷長久發不出餉,他們照舊生活得很好。吳襄透露出其中的秘密,這就是三千子弟兵在外皆有數百畝莊田。他們得此厚賞,所以肯為吳家出死力。
這支以吳氏父子、兄弟、親屬及其子弟、家丁組成的三千人的軍事力量,是名副其實的吳家軍,純屬吳氏家族的私人武裝。
《明季北略》記載:(吳三桂)部下有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皆耐搏戰。而夷丁突騎數千, 尤為雄悍。敵望之輒遁。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手中主力為袁崇煥調教出來的“關寧軍”,這個集團軍是明朝軍隊的精華所在,也是左右中國政局的主要力量。
在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這場大戰中,吳三桂手下這支“夷丁突騎”數次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這支部隊“置簽二十支,書領隊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籤呼某,某即領本騎隨之,衝突無不利”。
要知道明朝的遼東兵是集天下精銳於大成的部隊,而“夷丁突騎”在早期是吳三桂的親軍,後期他做了一方大員,這支部隊也壯大了很多,關寧軍的精華就在這裡。所以說:關寧軍是集天下精銳的大成,夷丁突騎是集關寧軍精銳的大成。它的入選是因為袁崇煥一手組建的,足以對抗滿清八旗的關寧軍的精華就在這裡。(夷)是在中原的漢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從其名字上不難看出,它的兵員以招募北方少數民族為主。

戰績

松山之戰

崇禎十三年五月上旬,洪承疇奉命出山海關,駐寧遠,指揮各路兵馬援錦。三桂是援錦大將之一。洪承疇首先召集三桂和前屯衛總兵王廷臣、玉田總兵曹變蛟、薊鎮總兵白廣恩,議破圍錦之敵。然後,洪承疇親至錦州外圍軍事要地松山,相度地勢,察看清軍態勢,感到明朝兵力尚嫌不足,請求增加兵力,應達15萬。十二月,經閣臣會議,崇禎批准,同意增兵。於是,增調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朴、密雲總兵唐通、山海關總兵馬科等四員戰將,各率所部援錦。加上前四總兵,共為八鎮總兵,合兵力10萬、馬4萬、騾1萬。還不足15萬之數,朝廷又做了番努力,最大限度續增至13萬而止。令各鎮總兵“刻期出關”,速會兵於寧遠。
吳三桂作為八大鎮將之一,應召率部參加援錦解圍。這八員大將,“僅白廣恩、馬科、吳三桂敢戰”。論戰鬥力,也以三桂的遼東兵為強悍善戰。他率兵2萬,按自己獨特的治軍辦法進行組織:從中選出精銳騎兵1000,以50騎為一隊,共分20隊,每隊設一領騎官,計20名。他把這20名領騎官姓名分別書寫在20隻竹籤上,插在自己的靴筒上,遇到緊急情況,便信手從靴筒中取出一簽,呼叫某領騎官,該領騎官即統領本騎隊,跟隨他衝突決陣,“無往不利”。孫旭:《平吳錄》。的確,年僅29歲的吳三桂統率這支訓練有素的軍隊,稱得上明兵中一支精銳的部隊。難怪統帥洪承疇認定三桂與白廣恩、馬科三員勇將可獨當一面,其餘五將只有合力,不宜單獨採取軍事行動。

一片石戰役

在吳三桂探知李自成率軍攻關的訊息後,一方面派人出關向清朝請兵;一方面又派出高選、李友松、譚邃環、劉泰臨、劉台山、董鎮庵等六人作為他的代表,前去李自成軍營詐降。目的是先穩住李自成,延緩其進軍,爭取時間,既加強關城防禦,又便於清軍在農民軍抵關前趕來。高選六人,“行至三河(河北三河縣)遇賊”,與農民軍相遇,見李自成,詭稱吳三桂願意投降,希望不要進攻。李自成對此真假難辨,雖不敢全信,仍對三桂抱有希望。不過,他並沒有放棄軍事進攻,他還是把這六人帶在軍中,企圖親去招降三桂。因為受到這六人的詐降欺騙,李自成沒有急於行軍,行速緩慢,給三桂騰出了請兵與備戰的時間。
吳三桂此時他已遣精銳兵馬出關城,在山海關以西,即石河西岸占據戰略要地。三桂部下一位姓佟的副將,並由一個姓臧的將官協同,奉命率部“列營排陣”,自龍王廟至譚家頗羅,又徵召當地鄉勇三萬餘人,協助吳軍。三桂慮及關城兵少,糧餉不濟,就求助當地士紳,組成地主武裝,其中有不少知識分子——“生員”參加組織“鄉勇”,他們助餉白銀7850餘兩,稽查戰馬120餘匹,以助吳軍,他們共同督率這支“鄉勇”,經過短期訓練,投入戰場。李自成到達山海關時,曾派使者最後一次通令吳三桂投降,遭到拒絕。發現吳軍已列陣迎戰,不再對三桂抱有幻想,迅即部署兵力;一在石河西,以主力作正面進攻,一派唐通率少部騎兵迅速從九門口出關,繞到關外,至一片石立營。截住三桂東逃之路,與關內一側農民軍夾擊吳軍。
戰鬥首先在石河西(今山海關區燕塞湖一帶)展開。
這是一場拚死的惡戰,吳軍與農民軍部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以戰勝對方。據戰後三桂部將姓臧的報告:他與其他將官作前鋒,與農民軍“死戰”,“連殺數十餘陣”。農民軍又發動突襲,沖入佟副將營內,他發現後,急率兵解救,將農民軍擊退。又據三桂的教官戰報:他督率的鄉勇同吳軍配合作戰,向農民軍發起一次次衝鋒,生員譚有養、劉以禎等沖入農民軍營中被擊斃,還有一些生員被擊傷。
戰鬥從早晨開始,一直激戰到中午,吳軍與鄉勇有些招架不住,西北防線被突破。有數千名農民軍騎兵飛奔至關城的西羅城北側,正要登城,守御此處的吳將又以偽降欺騙攻城的農民軍將領,暗中傳令偏將從北坡魚貫而下,偷襲農民軍,同時,城上守兵轟擊,農民軍的進攻被打退,遭受嚴重傷亡。農民軍大戰石河西,李自成又以部分兵力攻打北翼城。“此城逼山受敵”,農民軍集中兵力直取,欲打開一缺口,占領山海關,因此“日夜狠攻”。負責指揮守北翼城的山海關副總兵冷允登拚死防守,屢次擊退,又屢次進攻。至次日晨,農民軍蜂擁強攻,竟直撲到城下,有的已登城,情況十分危機,冷允登只得率親丁拼力堵擊。“正在呼吸存亡之間”,急請三桂撥兵支援,及時趕到,才把已爬上城的大批農民軍擊落至城下。當地鄉紳馬維熙、劉克禮、呂鳴章等十人率鄉勇“總理”和“協理”鎮城與東、西羅城,而東羅城“孤當賊沖,危機勞瘁,倍於兩城” 。馬維熙等備擊農民軍,保住了東羅城。
吳軍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承受住了英勇善戰的農民軍的不間斷的重擊,與之大戰一整天,曾幾度危機,又幾度轉危為安。戰況已顯示出吳軍的頑強戰鬥力,稱得上是一支勁旅。這是其他各鎮明兵所不能比的,也不是農民軍向北京進軍中所遇到的那些一觸即潰的明兵。戰況表明,吳軍並不是如人們所想像,以為它不堪一擊,農民軍可以輕而易舉得到山海關。事實的確不是這么簡單。農民軍要想徹底擊敗吳軍,必須要付出更高的代價。
李自成親率大順軍主力十萬進軍山海關,在大順軍隊猛烈的攻勢下,吳三桂的防禦體系逐漸崩潰,北翼城是李自成選擇的突破口,眼看就要被攻破,幸虧吳三桂親率“夷丁突騎”支援,才擋住了大順軍的攻勢,即使到了最危機的時刻,吳三桂還是依靠自己的這支精兵數百人殺出重圍向清軍求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