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神石刻

太陽神石刻

“太陽神紋石刻”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1998年於湖北省秭歸東門頭出土,歸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城背溪文化(約公元前5800~公元前4700年)。城背溪文化是長江中上游地區已發現的原始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宜昌市及其周圍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陽神石刻
  • 外文名:Sun god carved stone
  • 年代:新石器時代
  • 文物級別:國家一級
  • 收藏機構:湖北省博物館
基本信息,藏品介紹,出土意義,

基本信息

【名稱】太陽神紋石刻
【類別】石刻

藏品介紹

關於“太陽神紋石刻”的發現經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孟華平記憶猶新:為配合三峽工程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考古隊對秭歸縣東門頭古城遺址進行了發掘。一天,他和同行來到秭歸東門頭遺址,在亂石雜草中仔細搜尋,希望能有所發現。時至中午,他就坐在文化層附近的一塊石頭上休息。當他點上一支煙,眼睛往近處一瞟,感覺自己坐的那塊長條形灰色砂岩造型十分古樸,起身仔細一看,結果讓他大吃一驚:石頭上刻的是太陽與人的圖紋。
“太陽神紋石刻”灰色砂岩質地,呈長條形,長1.05米、寬0.2米、厚零0.12米。圖像呈陰刻形態,畫面整體古拙質樸,原始氣息濃郁。上端琢刻一光芒四射的太陽,工整、圓潤,每一道光的刻制都顯得遒勁有力。中部刻制一細長簡練的男性:人物頭部略小於太陽,頭頂上有一小尖狀物,是頭飾還是其他什麼不得而知,整個頭部形狀尖而瘦弱,人物面部表情凝重;身軀為一向下的倒三角形,線條鬆軟,下端兩線未繪到頭,下部一短橫線,橫線下三角形,且下端出頭寸許,有研究者疑是男根;上肢兩臂自然下垂,落筆處微粗,表示手部;下肢短而有力,到底部向外微彎,當是表示足部;下肢與身體結合部左右近旁各有一個圓圈,左低右高,右大左小,稍上部也是左右各一個小圓圈,比其他兩個要略小許多,是表示星辰還是其他有待考證。整塊砂岩表面平整,長條形四周打制規整勻稱,鑿刻痕跡與圖像古樸怪異,整個圖案渾然一體,形象生動,宛若天成,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遙遠過去的故事。

出土意義

據學者研究,在華夏早期文化中有各種紋飾和圖案,太陽被認為是自然界的造物者,是繁衍萬物和人類的生殖大神,是主宰世界的萬物之源。太古華夏文明的太陽神崇拜貫穿了自伏羲至炎黃帝的數千年,跨越於伏羲漁獵、神農採集種植、炎黃帝墾殖等階段。炎帝黃帝、共工、祝融、商、周等“華夏”主體部落都把太陽神當作自己的祖先神而予以崇拜,而伏羲、黃帝、太昊、太皓、太皞、帝嚳等最初都是太陽神的尊號,後慢慢變成部落酋長或區域統治者的名號。
“太陽神紋石刻”是華夏早期太陽神崇拜的有力證明。古拙質樸的石刻,原始宗教氣息強烈,反映出在生產力不發達、環境艱苦的條件下,華夏的先民們對發展人類自身能力的渴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