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圖

太白山圖

《太白山圖》是元代王蒙創作的一幅紙本設色畫,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太白山圖》主要描繪的是浙江太白山天童寺一帶的景色,其中主要是天童寺前面長達10公里的蒼莽松林,松林蒼鬱茂密,寺廟樓閣、草堂屋舍,隱約可見。全圖近處青松夾徑,畫中人物往還其中;遠處山巒綿延,屋宇良田錯落其間。畫面著色較重,山青葉紅,一派山間田園秋景。該圖最後所繪為天童寺,古寺坐落於山谷之中,僧人悠遊於松林廟宇之間,寫實性較強,畫面內容仍可與今日實景相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白山圖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者:王蒙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28厘米,橫238.2厘米
  • 現收藏地:遼寧省博物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技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太白山圖
《太白山圖》畫的是浙江太白山天童寺及其周圍景物,著重描繪了天童寺前二十里夾徑松林。蒼松丹槲,枝繁葉茂,溪流拱橋,曲徑通幽,寺宇宏偉,林蔭夾徑。
圖首有小字篆書“太白山圖”四字,卷末鈐白文“王蒙印”一枚。
畫幅中有宗泐跋:“左菴昔年此說法……錢唐有客曰王蒙,為君寫此千萬松。”
守仁跋:“左菴舊隱知無恙,我欲相從采伏菩。”
徐仁初跋:“舜江城東初識時,知是說法天童師。款我談詩窮晝夜,喜劇顛倒穿裳衣。萬松吟捲袖中出,頓覺心胸清思逸……左菴對此意瀟灑,黛色涼陰座隅瀉。”
乾隆題詩:“作者之意弗易揣,曰為左庵特圖此。”

創作背景

《太白山圖》作於1359至1365年間,是王蒙前往天童寺做客時,為酬謝天童寺僧左菴的熱情招待,揮筆而就的,為王蒙中期作品。王蒙中期在師法趙孟頫,兼采各家基礎上形成解索皴,至正末年在解索皴基礎上創出了牛毛皴,以為鑑定之參照。
元良禪師原住台州瑞岩寺,1358年奉旨而居天童寺,天童寺屢經興廢,元良禪師居天童寺之後對其建設影響極大,重建朝元閣,范萬銅佛於其上。《天童寺志》詳細記載,可以確定此左菴即為元良禪師,故王蒙實為天童寺元良禪師繪此《太白山圖》。

藝術鑑賞

構圖

從《太白山圖》全幅圖來看,山石的走勢連綿不絕,前景的山石異常繁密,致使夾道和水道被分割開來,石頭的繁密與路段的空曠形成了“繁”與“疏”的對比,使得路段變成了畫面中的氣眼,手法精到。
此畫構圖繁複,結構嚴謹,畫面的所攝取的景物繁多,乍見全幅畫面密密麻麻,但密而不塞,實中有虛,有深遠的空間感。生動地展現了江南溪山漾瀠濕潤,松林茂密,雜樹青紅,沉鬱清秀的自然風貌。
《太白山圖》中的松林,蒼鬱茂密,高大挺拔,對於樹木的描繪上,可謂是煞費苦心。松樹千變萬化,而且松樹的排布依著一條夾道,夾道蜿蜒曲折,婉若游龍。在松樹的排布上特別要注意到的一點是:從松樹根部的間距來看,它們之間的距離幾乎雷同,正是因為樹根部的間距幾乎一致,在畫面中會使得樹的排布比較平均,從而導致畫面缺少活力,失去生氣;但是對於成片松林的處理充分把握了每棵松樹的姿態,使得樹與樹之間產生互動,通過樹枝的長短、上下以及繁密彎曲程度的不同改變了松林整體的面貌。除了充滿變化的松林外,畫中的雜樹也較為繁多,以硃砂和花青點染,章法嚴謹,絲毫沒有雜亂之感,這些雜樹被特意安插在前景的石堆上,或者在後面的山石間,讓單調的山石增添了生氣,畫面也變得活絡起來,而且樹林在走勢上依附著結構的方向,使得整個畫面非常地和諧。

技法

王蒙在基於前人的基礎上,將披麻皴變為了解鎖皴和牛毛皴,豐富了皴法的多樣性。畫幅中的山石先以淡墨皴染再以濃墨皴擦,這樣幾層重重疊疊的皴染使得山石的表面看起來毛茸茸,促使整個畫面看起來非常綿密。
王蒙將樓宇描繪得一板一眼,缺少生氣,取而代之的是使用與刻畫山石樹木相類似、較為靈動的線條;其次,對於寺廟草堂布局的處理非常重視,採用了遮掩的方式,用山石和樹木將部分的寺廟和草堂遮掩起來,達到一種若隱若現感。從對於寺廟草堂的處理上來看,可以得知王蒙是一個善於描繪真實自然的畫家,但是在處理真實場景的過程中,融入自己對於自然造化的理解,樓宇、樹木、山石之間相互遮掩,相互呼應,充滿變化。
此圖畫風有承外祖父趙孟頫之法,又融合各方技巧於一爐,自成格調。顯示了王蒙筆墨精到,技法熟練老到。

歷史傳承

《太白山圖》初為天童寺所有,明代中期流出為沈周所藏,沈周之後經安國、項元汴、梁清標、安岐、清宮遞藏,1922年散出,後被攜至東北,1945年流出為鄭洞國所得。1948年鄭投誠後此作轉周恆於1954年入藏遼寧省博物館。

重要展覽

2014年4月23日,《太白山圖》在浙江省博物館“守望千年:唐宋元書畫珍品特展”展出。
2014年9月20日至11月30日,《太白山圖》在遼寧省博物館“臥遊江山——中國古代山水畫手卷展”展出。

作者簡介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頫外孫。曾作過元朝小官,元末棄官歸隱黃鶴山(今浙江餘杭縣臨平鎮)。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後因胡惟庸案牽連被捕,死於獄中。工詩文書法,善畫山水,為“元四大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