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湖(北京市西城區太平湖)

太平湖(北京市西城區太平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太平湖是指北京西城區的湖。北京有兩個太平湖,一個在北京內城的西南隅,在城裡;一個在內城的西北角,在城外。這兩個太平湖的遺址都在21世紀的西城區境內。1966年,由於受到文革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平湖
  • 地點:北京市西城區
  • 類型:淡水湖
  • 國別:中國
來歷,事件,

來歷

北京原來有兩個太平湖。一個在北京內城的西南隅,在城裡,一個在內城的西北角,在城外,這兩個太平湖的遺址都在21世紀的西城區境內。
天咫偶聞》中記載:太平湖在內城西南隅角樓下,太平街的西頭,湖水面積有十頃大(與高污廠差不多),岸邊樹木茂密,來到此地,使人有如步入南方的園林。當日落時,夕陽使湖水與岸邊樓亭景物變為胭脂色,令經過的人流連忘返,不願離去。這本書寫成於1907年。我們可以想到那時的太平湖還是十分壯美的。
瑞典學者伍爾德喜仁龍在上世紀20年代遊歷北京時,也來到這裡,他的著名著作《北京的城牆與城門》一書中也描述了這一城內的濕地勝景:他稱之為“大水塘”,他寫道“一群鴨子在其間嬉戲;湖邊的古柳,婀娜多姿,綠蔭蔽岸。這一帶遠離城市,無人居住,氣氛悲涼且孤寂,像是在緬懷昔日的勝景”。
關於這個太平湖的成因,《順天府》有記載“城隅積潦瀦為湖,由角樓北水關入護城河”,就是說地勢低洼,雨水聚積而成的太平湖。當時北京雨量較為豐沛,低洼地積水成湖是自然的,當雨量大的時候,由城內西南角樓水關泄水至護城河。

事件

歷代王公貴族曾臨此水而建府邸。其中較有名氣的有醇親王府(又稱“七爺府”)在府中誕生了一代帝王――光緒;清末的義和團曾在這裡建過神壇;民國時期這裡有一座“袁家花園”相傳是袁世凱的私家園林。
在民國和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氣候的變遷及大量居民的遷入,湖泊逐漸被填平,淪陷時日本在此駐軍;1945年抗戰勝利後曾有國民黨駐軍;北平解放時,進城的解放軍也曾住過這裡。1958年,葦塘被疏浚成湖,命名為“太平湖”,南北長1000米,寬400米,有近500畝水面。由於臨近北京電影製片廠,電影《水上春秋》,《柳堡的故事》及一些著名的故事片在此拍攝外景,電影《無名島》更在這湖面上拍攝“海上炸艇”等海戰場面。太平湖與護城河僅一堤之隔,與護城河相通。一到夏天,太平湖的北半邊荷花盛開,夜間蛙聲一片,使“太平觀荷”有了“燕京新八景”之稱。
1971年,太平湖在修環城捷運時被填平,原址上建成21世紀的捷運檢修車輛段,北京從1971年起失去了這一片水域,新街口外大街橋上游的北護城河段也因無水注入而失去了排水泄洪的功能。
2005年8月動工的北護城河綜合治理工程將“重現太平湖”列入規劃。如今,隨著治理工程的竣工,市民又見到了消失數年之久的“太平觀荷”美景。
“ 新太平湖”並非在原址上復建,而是將北護城河西直門暗涵至新街口大街段拓寬改造而成。原來的這一段河道呈梯形行洪河道,深約四五米,護堤又高又陡、河水水位低,人在岸邊走,不低頭根本看不見河水。改造後,河道底部填土加高,護坡放緩,河道拓寬,形成面積達到1萬餘平方米的湖面景觀,水深僅1.3米。
太平湖水源來自於密雲水庫,經京密引水渠昆玉河長河、轉河流入北護城河松林閘。由松林閘抽水泵提升至西直門暗涵出口注入太平湖,再流入北護城河。為保持湖水水質,湖中除種植荷花睡蓮菖蒲等水生植物外,還修建了2處人工小瀑布、放置了8台曝氣機,竣工之後,湖中已經出現了螺螄等水生動物。
令人遺憾的是,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有一個在1968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且獲投票第一的作家在太平湖自盡了。他是老舍老舍是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
十年動亂的初期,老舍在一次“批判會”上備受“造反派”的批鬥及人格侮辱。據說性格剛烈的老舍給夫人留下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絕筆後,於1966年8月24日深夜懷抱著他親筆恭書的《毛主席詩詞》投入太平湖,給世人留下了無限的悲憾及半部《正紅旗下》的殘稿,這使北太平湖更有了悲壯的色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