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褶柔魚

太平洋褶柔魚

太平洋褶柔魚(學名:Todarodes pacificus),台灣稱作北魷,是管魷目魷科北魷屬的一種。主要分布於韓國、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太平洋褶柔魚
  • 拉丁學名:Todarodes pacificus
  • 別稱:黑皮魷魚、太平洋斯氏柔魚、柔魚、魷魚
  • :動物界
  • :柔魚科
  • 分布區域:東海外海到日本海
  • 產季:6--9月
生活習性,藥用價值,飛行原理,

生活習性

太平洋褶柔魚生活在日本南部海域、距北太平洋小笠原群島1千公里處,發現了“太平洋褶柔魚”。它長八英寸,通常集體行動,為了逃避獵殺,躍出海面後常被誤認為飛魚。還可能淪為紅腳鰹鳥的口中食。它滑翔的原理是,整個身體向後推進,觸鬚在身後擺動,鰭就像飛機翅膀一般保持平衡。

藥用價值

東京2013年4月7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一個研究小組說,他們通過動物實驗證實,食用螢火魷和太平洋褶柔魚這兩種魷魚的內臟,能夠降低肝臟內的脂質。

飛行原理

烏賊不像飛魚那樣擁有強勁的胸鰭、腹鰭和尾鰭,那么這種頭足類軟體動物是怎樣飛行的呢?大家知道,烏賊在水中游泳的水平是極高的。其游速高達每小時150公里,有“水中火箭”之稱。而且它游泳的姿勢也與眾不同,是頭朝後倒退著前進的。它們的飛行也是軀幹向前倒退式的。烏賊飛行的動力來自頸部的特殊管道--水管,水管向外噴水產生反作用力,助其起飛。在飛出水面之前,烏賊在水中將腕足緊緊疊成錐形,長長的觸腕伸得挺直,長在身體後部的鰭緊緊貼住外套膜,把摩擦力減小到最低程度。做完這一切準備工作,烏賊便以噴射的方式劇烈運動,當達到最大速度時,烏賊便斜著身子向上猛衝,突然躍出水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