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始(中醫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太始者,形之始也,是宇宙生成鏈條中的第三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始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列子·天瑞》:“太始者,形之始也。”在道家觀念中,太始在太易、太初之後,在太素之前,是宇宙生成鏈條中的第三階段。“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在此階段陰陽剖判而品物流形。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是天地形成前宇宙演化的四個階段,太始是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有氣,有形,但尚無質,既非絕對的空虛,亦非實有,是從無生有得過程。此說是源於道家、漢代普遍流行的“有生於無”的宇宙形成觀念的具體發揮。

中醫套用

認識世界本源,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論源泉。
《乾鑿度》曰:“昔者聖人因陰陽,定訊息,立乾坤以統天地也。夫有形生於無形,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其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俱而未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而未相離。視之不減,聽之不聞,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這段話,是借講筮法而表達作者的世界觀,提出宇宙形成的四個階段,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從有形、無形來看,實際上是兩大階段,一是太易,即氣未產生階段,二是氣形質俱備,三者混而未分的階段。以上太易學說的提出,在易學史和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其對楊上善的影響,概括起來,有一下幾方面:
第一,有形生於無形
《乾鑿度》以太易為世界的本原,大易先於太極而存在。“既然物出,始俾太易者也。太易始著太極成,太極成,乾坤行。”(《乾鑿度》)此說強調了宇宙發生的過程:虛空生宇宙,宇宙生元氣,元氣始分陰陽二氣,形成天地。以《繫辭》“易有大極,是生兩儀”代替《老子》“道生一,一生二”的體系,把《老子》的說法納入易學體系,以“太易”為“道”,以“太極”為一,從無入有,從無形入有形。
第二,天地四時起於太極
楊上善在《太素·合人》中亦說:“一氣離陰陽,以作生養之本,復分四時,遂為生長收藏之用,終而復始,如環無端,謂之常也。”一氣——陰陽——四時,這一演變過程,從哲學上講,是指太極元氣分裂以後,產生天地陰陽四時八節的宇宙演化過程。
第三,形氣質俱而構成萬物
《乾鑿度》將太極看成為世界形式的物質要素,認為任何物體皆有氣、形、質三要素。其中,“氣”指原始材料,“形”指由氣凝聚而成的具有形體的東西,“質”指事物的性質,如剛柔、躁靜之類。在萬物與形氣的關係上,楊上善認為萬物由氣聚而各得一形,因此,萬物的變化又與天地自然規律相合。
訊息盈虛,有虛有實
天人關係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問題。它從天與人乃一息息相通的整體出發,揭示了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相互關係。因此,受醫學這門自科學認識的影響,古代醫家不僅不把人同自然界對立起來,而且自覺利用當時科學和哲學所能達到對自然界的一般認識,去建立一套法天地之治的天人合一理論。楊上善運用漢易卦氣說和天象科學,提出的“人從天生”,以應陰陽訊息的天人統一觀,正是這一整體觀中的又一獨特形式。在《太素》中,楊上善主要以卦氣說的“十二月訊息卦”闡釋自然界氣候的變化、人體陰陽的虛實和三陰三陽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