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清音

太和清音

太和清音,歷史悠久。據《清音箏譜》記載:元初明末,潁州泉河南岸有一玄壇法師,學識淵博,且精通音律。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箏為長,終日研習,寒暑不輟,吟唱出一種旋律作為曲歌,日與眾徒彈唱自娛。因其曲調清雅悠揚,故名“清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和清音
  • 出處:《清音箏譜》
  • 特點:曲調清雅悠揚
  • 作者:潁州泉河南岸有一玄壇法師
清代中葉,清音流傳到太和,民間出現了自發性組織“清音會”,平時約定十天半月一會,每逢婚壽、開業等喜事再集中演唱。演唱多在客廳或庭院中,演唱者圍桌而坐,各執樂器,各任一角,邊彈邊唱,自娛自樂。
1954年,太和縣文化館組織清音老藝人成立了業餘劇團,率先把清音彈唱改為戲曲上演。1958年,太和清音傳統曲目《追舟》參加安徽省首屆曲藝匯演並獲獎,同年8月,成立了全國唯一的太和縣清音戲劇團,在全省各地巡迴演出,廣受歡迎。曾多次參加省、市文藝匯演並獲獎。安徽人民廣播電台錄製清音戲選場、選段播放。
60年代初期,太和縣清音戲劇團被撤消。80年代,太和縣文化館恢復業餘清音組活動。如今清音老藝人已全部去世,原清音戲劇團培養的青年演員也都年過花甲。由於沒有相應的培訓措施,太和清音後繼無人,瀕臨滅絕。
清音唱腔優美,曲調清麗,聽來婉轉柔和,令人清心舒懷,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使人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和升華,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文學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