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戰役

太原戰役

太原戰役(Taiyuan Campaign)是中國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的一場大型戰役,1948年10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主力部隊在黨中央、毛主席的指揮下進行的。

1949年3月底,太原城下,共集結了3個兵團、10個軍、36個步兵師和2個炮兵師,1300餘門火炮,連同中央軍委補充的15000名新兵和傅作義部改編的4個師,25萬人對太原形成合圍之勢。至1949年4月24日戰役結束,全殲守敵13餘萬人、民團8萬。中國人民解放軍浴血奮戰6個多月,傷亡4.5萬人,其中攻城戰役、攻城後巷戰傷亡3.6萬,是解放戰爭中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城市攻堅戰。

基本介紹

  • 名稱:太原戰役
  • 地點山西省太原市
  • 時間:1948年10月5日—1949年4月24日
  • 參戰方國民黨軍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
  • 結果:太原國軍守軍被全殲
  • 參戰方兵力:中國人民解放軍:早期8萬人,後期33萬人
    國民黨軍隊:十萬人
  • 傷亡情況:國民黨軍隊:十萬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四萬五千人
  • 國民黨軍指揮閻錫山梁敦厚
  • 解放軍指揮徐向前彭德懷
戰役背景,晉中戰役結束,太原地理形勢,國民黨戰略部署,戰役指導方針,戰役過程,戰役打響,緩攻太原,各路前來,攻克太原,戰鬥序列,戰役結果,影響,評價,

戰役背景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部隊和第一、第四野戰軍備一部對國民黨軍堅固設防的山西省太原市進行的攻堅戰。

晉中戰役結束

1948年7月下旬晉中戰役結束後,山西省除太原、大同外均告解放。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的所轄部隊已大部被殲滅,餘部5個師和1個暫編總隊收縮於太原及其外圍地區,企圖依託險要地形和堅固設防進行固守。為奪取太原,殲滅閻錫山集團,華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第1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徐向前奉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統一指揮第1兵團(轄第8、第13、第15縱隊)、華北軍區炮兵第1旅、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晉中軍區3個獨立旅及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警備第2旅等部共18個旅11.5萬餘人,乘晉中戰役勝利之勢進逼太原,集結於榆次、太谷、清原(今清徐)等地並進行整訓,準備於10月中旬發起太原戰役。

太原地理形勢

太原為山西省省會,位於晉中盆地北部,東倚罕山,西臨汾河,南北地勢起伏,易守難攻,為華北的戰略要地。閻錫山集團經過長期經營,修築種類繁多的外圍據點、縱深陣地和城防工事,使太原構成由各式堡壘與壕溝、暗道相結合的,互為依託的多層次、大縱深的環形防禦體系。在北起黃寨、周家山,南達武宿、小店鎮,西起石千峰,東到罕山的防線內,僅主要防區就有大碉堡5000多個。城東牛駝寨、小窯頭、淖馬、山頭,城東北臥虎山,城東南雙塔寺等要點,築有以碉堡群為骨幹的永久性工事,成為太原的主要屏障。

國民黨戰略部署

國民黨軍為加強防衛力量,從西安空運整編第30師(後改為第30軍)增援太原;通過抓丁等手段,將該市守軍擴編為5個軍部、14個步兵師和3個暫編總隊、3個特種師,連同保全部隊等,使總兵力增至近10萬人,擁有各種火炮600餘門。將太原市劃分為1箇中心防禦區和東(後分東南、東北)、南、西、北4個外圍防禦區。
其部署是:以5個軍11個師(總隊)擔任東、南、西、北區的防禦;以直屬部隊防守城內中心區;以1個軍6個師擔任機動作戰。防禦重點置於南北兩區。

戰役指導方針

乘守軍脫離築城地帶予以殲滅,順勢奪占東山要塞華北軍區第1兵團前委於1948年9月28日決定,以圍困、瓦解、攻擊,逐步削弱其守軍,然後一舉攻下太原,作為戰役指導方針。
太原戰役太原戰役
計畫第一步從太原東南、東北方向突破守軍第一道防線,以火力控制南、北機場,切斷外援;
第二步奪取山頭、淖馬、雙塔寺、臥虎山等主要外圍據點;
第三步以城東南和城東北為主要突擊方向實施攻城。

戰役過程

戰役打響

1948年10月2日,太原守軍為破壞人民解放軍的戰役準備,並搶糧抓丁,以7個師的兵力沿汾河以東、同蒲鐵路(大同—風陵渡)以西向南出擊。
太原戰役示意圖太原戰役示意圖
1948年10月3日,暫編第44、第45師和第72師一部進至小店鎮、西南畔村等地;暫編第40、第49、第73師等部進至秋村、西溫莊等地;第66、第69師集結紅寺地區。徐向前決心抓住守軍脫離防禦陣地的有利戰機,提前發起太原戰役,先在野戰中殲其有生力量。
1948年10月5日拂曉,第7縱隊主力由清原東渡汾河,直插小店鎮以北;第15縱隊由太谷、榆次向西出擊,直插武宿機場以北,與第7縱隊成東西夾擊之勢,切斷已進至小店鎮和武宿機場國民黨軍通向太原的退路,並準備阻擊太原守軍南援;第8縱隊、第13縱隊迅速包圍已進占小店鎮、南黑窯等地的國民黨軍。
1948年10月6日凌晨,殲滅暫編第44、第45師全部和第72師、暫編第49師各一部。隨後各縱隊繼續擴張戰果,攻占武宿機場及多處據點,並抵近東山堡壘地域南側。第7縱隊一部為策應小店地區作戰,在城北鳳閣梁一帶殲第68師1個多團和暫編第39師1個營,並用炮火控制城北新城機場。各部隊經11天激戰,殲國民黨軍2個師、3個團又7個營,共斃傷俘1.2萬餘人,迫近並部分突破太原南北守軍第一道防線。
1948年10月16日,第7、第13、第15縱隊和第8縱隊一部在晉中軍區部隊配合下,分由南北兩面迅猛地向東山要塞守軍發起攻擊。
1948年10月19日,相繼攻占黑駝、石人梁、大窯頭、大小北尖、榆林坪、孟家井和牛駝寨等築壘陣地,殲守軍一部,迫使罕山守軍1個團投降,占領東山主峰罕山及大部陣地。
在太原外圍小莊被俘的閻軍在太原外圍小莊被俘的閻軍
閻錫山集中第30軍和留用的日本軍人為骨幹組成的暫編第10總隊,在炮火支援下向牛駝寨實施多次猛烈反撲,第7縱隊等部頑強抗擊,激戰3日,予敵以重大殺傷後撤出牛駝寨。
1948年10月26日,第1兵團司令部為摧毀守軍東山防禦陣地,奪取攻城依託,再次調整部署,分別以第7、第8、第15、第13縱隊奪取牛駝寨、小窯頭、淖馬、山頭等東山四大要點。守軍在空軍配合下,憑藉險要地勢固守頑抗,並施放毒氣彈、燃燒彈。第1兵團等部勇猛突擊,多次打退守軍反撲,經19晝夜反覆激烈爭奪。
1948年11月13日,攻占東山四大要點,殲滅守軍2.2萬餘人,並爭取了守軍第8總隊起義。與此同時,晉中軍區部隊攻占城北青龍鎮、城南許壇以及汾河西岸的南北堰等據點,緊縮了對太原城的包圍。
在此期間,守軍第30軍軍長黃樵松派代表與人民解放軍攻城部隊接洽起義事宜。第1兵團隨即派員入城協助組織起義。但因被出賣,黃樵松等遭逮捕和殺害,起義未能實現。

緩攻太原

在中共中央軍委統一部署下緩攻太原,休整部隊和開展政治攻勢。11月上旬遼瀋戰役結束後,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集團已成驚弓之鳥。中共中央軍委考慮到太原攻克過早,有可能使傅作義集團感到孤立而由平津地區南逃或西撤。
為穩住傅作義集團,於1948年11月16日發出緩攻太原的電令。
華北軍區第1兵團遵照中共中央軍委有關戰略決戰的統一部署,從1948年12月1日開始,以一部兵力攻占太原城東松樹坡,城北蘇村、陽曲、蘭村,城南化七頭、趙家山、邱溝等據點,以火力封鎖了城西、城北的飛機場,將守軍進一步壓縮在縱橫各不過15公里的狹小區域內。之後,以部分兵力堅守前沿陣地,監視守軍,主力轉入休整。
太原戰役太原戰役
同時,圍城各部隊通過戰場喊話、散發傳單、動員守軍官兵親屬規勸等方式,廣泛開展政治攻勢,促使大批守軍起義投誠,至1949年3月共瓦解守軍1.2萬餘人。通過陣前練兵,進一步提高了部隊的攻堅能力。

各路前來

1949年1月平津戰役結束後,華北軍區第1、第2、第3兵團分別改稱第18、第19、第20兵團,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改稱第一野戰軍第7軍。
太原戰爭示意圖(一)太原戰爭示意圖(一)
1949年3月,第19、第20兵團和第四野戰軍、華北軍區各1個炮兵師,奉中共中央軍委命令開赴太原前線,會同第18兵團等部總攻太原,使太原前線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增至32萬餘人,與守軍相比占絕對優勢。
194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組成以徐向前為書記的中共太原前線總委員會和以徐向前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太原前線司令部,統一指揮參戰部隊。
1949年3月28日,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由中共中央駐地返回西北途經太原前線,參與指揮總攻太原的作戰。

攻克太原

太原國民黨軍經前一階段作戰,連同被圍困期間的損失,兵力已消耗4萬餘人。但已處絕境的閻錫山非但拒絕人民解放軍和平解放太原的勸告,反而抓丁徵兵擴充軍隊,編組“神勇師”、“鐵血師”、“堅貞師”。並從榆林空運第83師到太原,使太原守軍仍保持6個軍的兵力,連同非正規軍共約7萬人,組成第10、第15兵團部。其部署是:以12個師防守太原外圍,以2個師防守市區,其餘兵力作為機動,但戰鬥力甚弱。
太原戰爭示意圖(二)太原戰爭示意圖(二)
1949年2月15日,閻錫山乘飛機逃離太原,指令“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15兵團司令官孫楚、太原防守司令兼第10兵團司令官王靖國指揮太原守軍繼續頑抗。
1949年3月31日,中共太原前委確定了“割裂包圍外圍之敵,進行連續攻擊,爭取殲其大部或全部,占領攻城有利陣地,爾後集中全力攻城”的戰役方針和部署:第20兵團和第7軍1個師由城東北、城西北進攻北區守軍;第19兵團和晉中軍區部隊由城南和城西南進攻南區和西區守軍;第18兵團和第7軍主力由城東進攻倉庫區,並配合第19、第20兵團進攻東南區和東北區守軍;第四野戰軍炮兵第1師主力、華北軍區炮兵第3師(由炮兵第1旅改稱)由太原前線司令部直接指揮,華北軍區炮兵第4師和第四野戰軍炮兵第1師一部配屬第19、第20兵團作戰。
太原戰役相關書籍太原戰役相關書籍
1949年4月20日全線開始進攻。各部隊在強大炮火支援下,採取勇猛穿插、分割包圍、各個殲滅的戰法,迅速突破守軍防線,相繼占領城北新城、太子頭,城西南北汾河橋、大王村、小王村,城南狄村、老軍營,城東郝家溝、剪子灣等地。
至1949年4月22日,全部攻占外圍據點,殲滅守軍12個師,並控制了雙塔寺、臥虎山制高點,直逼太原市區。為減輕對太原市區的破壞和市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太原前線司令部於22日向守軍發出勸降通牒,孫楚、王靖國等人仍拒不投降。
1949年4月24日凌晨,攻城部隊用1300餘門火炮進行火力準備後,對城垣發起總攻。第20兵團首先由小北門東側突破城垣,第18、第19兵團也相繼攻入城內,與守軍展開巷戰。入城部隊以小型爆破手段,迅速開闢前進道路,向守軍指揮中心勇猛進攻。9時許,攻入太原“綏靖”公署,俘孫楚、王靖國和日本顧問今村、岩田等人。至10時,太原守軍被全部殲滅。
解放軍攻破太原城牆解放軍攻破太原城牆

戰鬥序列

戰役階段
戰鬥
雙方
參戰部隊










華北野戰軍第1兵團:司令員、政治委員徐向前,
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周士第,參謀長陳漫遠,政治部主任胡耀邦。
第8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新亭,
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張祖諒,副政治委員周仲英,政治部主任桂紹彬。
第22旅,旅長鬍正平,政委劉聚奎
第23旅,旅長黃定基,政委肖新春
第24旅,旅長鄧士俊,政委王觀潮
第13縱隊:司令員韋傑,政治委員徐子榮,
副司令員魯瑞林,參謀長白天,政治部主任郭林祥。
第37旅,旅長王誠漢,政委張春森
第38旅,旅長王海東,政委王貴德
第39旅,旅長鐘發生,政委孔駿彪
第15縱隊:司令員劉忠,政治委員袁子欽,
副司令員方升普,參謀長熊奎,政治部副主任高德西。
第34旅,旅長林彬,政委梁文英
第44旅,旅長塗則生,政委李培信
第45旅,旅長蒲大義,政委車敏樵
華北軍區獨立炮兵第1旅,旅長趙章成,政委王英高
華北軍區獨立炮兵第2旅,旅長高存信,政委李呈瑞
西北野戰軍
第7縱隊:司令員彭紹輝,政治委員孫志遠,
副司令員孫超群,參謀長王蘭麟,政治部主任黃忠學。
第10旅,旅長何輝燕,政委朱紹田
第12旅,旅長張新華,政委龍福才
第3旅(屬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建制),旅長楊嘉瑞,政委孟昭亮
第7旅(屬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建制),旅長傅傳作,政委曹光琳
警備2旅(屬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建制),旅長張達志,政委白志民
晉中軍區部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貴波,
副司令員肖文玖,副政治委員解學恭,參謀長唐健伯,政治部主任何輝。
獨立第1旅,旅長王耀南,政委李兆炳;
獨立第2旅,旅長范忠祥,政委李健良;
獨立第3旅,旅長鄒善芳,政委池必卿。




國民政府軍整編第19軍:軍長溫懷光
第68師,師長武世權
暫編第40師,師長曹國忠
國民政府軍整編第30軍(原整編第30師):軍長黃樵松(後戴炳南)
暫編第29師
第30師,師長戴炳南(後尹贏洲)
國民政府軍第33軍:軍長韓步洲
第71師,師長張忠
暫編第46師
國民政府軍第34軍:軍長高卓之
第73師,師長王檄祖
暫編第44師,師長李之法,副師長劉成虎,參謀長周密
暫編第45師,師長鄭繼周,副師長畢樹武
國民政府軍第43軍:軍長劉效曾
第70師,師長侯福俊
暫編第39師,師長劉鵬翔
暫編第49師,師長杜顯甲
國民政府軍第61軍:軍長趙恭
第66師,師長徐其昌
第69師,師長趙恭(兼),(後王永壽)
第72師,師長陳震東
國民政府軍第8總隊
國民政府軍整編第38師89團
12個保全團







第18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徐向前、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周士第、
參謀長陳漫遠、政治部主任胡耀邦。
第60軍(原第8縱隊):軍長兼政委王新亭,
副軍長兼參謀長張祖諒,副政委周仲英,政治部主任桂紹彬。
第178師,師長鬍正平、政委劉聚奎;
第179師,師長黃定基,政委肖新春;
第180師,師長鄧士俊,政委王觀潮。
第61軍(原第13縱隊):軍長韋傑,政治委員徐子榮,
副軍長魯瑞林,參謀長白天,政治部主任郭林祥。
第181師,師長王誠漢,政委張春森;
第182師,師長王海東,政委王貴德;
第183師,師長鐘發生,政委楊紹曾。
第62軍(原第15縱隊):軍長劉忠,政治委員袁子欽,
副軍長方升普,參謀長熊奎,政治部主任高德西,政治部副主任車敏樵。
第184師,師長林彬,政委梁文英;
第185師,師長塗則生,政委孔駿彪;
第186師,師長蒲大義,政委胡全聲。
第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羅瑞卿,
副司令員葛晏春,參謀長耿飆,政治部主任潘自力。
第63軍:軍長鄭維山,政治委員王宗槐,
副軍長兼參謀長易耀彩,政治部主任陸平,副參謀長張挺。
第187師,師長張英輝,政委劉光裕;
第188師,師長宋玉琳,政委李真;
第189師,師長杜喻華,政委蔡長元。
第64軍:軍長曾思玉,政治委員王昭,參謀長唐子安,政治部主任袁佩爵
第190師,師長陳信忠,政委邊疆;
第191師,師長陳宜貴,政委謝正英;
第192師,師長馬衛華,政委王海廷。
第65軍:軍長邱蔚,政治委員王道邦,副軍長兼參謀長肖應棠,
副軍長王克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蔡順禮。
第193師,師長許誠,政委龍道權
第194師,師長趙文進,政委袁耐冬
第195師,師長阮平,政委史進前。
第7軍(原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配屬第19兵團)。軍長彭紹輝,
政治委員孫志遠,參謀長陳剛,政治部主任黃忠學。
第19師,師長何輝燕,政委朱紹田;
第20師,師長張新華,政委龍福才;
第3師,師長傅傳作、政委曹光琳;
第8師,師長楊嘉瑞,政委孟昭亮;
警備第2旅,旅長張達志,政委白志民。
第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政治委員李井泉,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唐延傑,
副政治委員李天煥,政治部主任李志民。
第66軍:軍長肖新槐,政治委員王紫峰,副政治委員兼主任張連奎,
副參謀長劉蘇,政治部副主任羅萬經。
第196師,師長曾美,政委丁萊夫;
第197師,師長成少甫,政委鐘炳昌;
第198師,師長張開荊,政委黃連秋。
第67軍(原第二縱隊):軍長韓偉,政治委員曠伏兆,
副軍長馬龍,副軍長劉儒林,參謀長趙冠英,政治部主任劉國棟。
第199師,師長李水清,政委李布德;
第120師,師長盛治華,政委鐘華農。
第68軍:軍長文年生,政治委員向仲華,副軍長徐德操,副參謀長宋學飛
第122師,師長廖鼎祥,政委李斌;
第123師,師長楊棟樑,政委李志遠;
第124師,師長羅文坊,政委嚴慶堤。
第4野戰軍炮兵第1師:師長彭晏文,副政委張英。
華北炮兵第3師(原華北軍區炮兵第1旅):師長趙章成,政委王英高。
華北炮兵第4師(原華北軍區炮兵第2旅):師長高存信,政委李呈瑞。
晉中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貴波,副司令員肖文玖,
參謀長唐健伯,政治部主任何輝。
獨立第4旅,旅長王耀南,政委李兆炳;
獨立第5旅,旅長范忠祥,政委李健良;
獨立第6旅,旅長鄒善芳,政委池必卿。




國民政府軍第10兵團
第19軍,軍長溫懷光,曹國忠(後任)
第68師:師長武世權
第274師,師長曹國忠,代理師長許森
第277師
第33軍,軍長韓步洲
第71師,師長張忠,副師長尤世定、參謀長孟璧和
第275師,師長田尚志,副師長王元令
第280師,師長閻俊賢
第43軍,軍長劉效增
第70師,師長侯福俊
第276師,師長劉鵬翔
第283師,師長杜顯甲、代理師長王永壽、副師長李榮富
國民政府軍第15兵團
第34軍,軍長高悼之、政治部主任彭登旺
第73師,師長王墩垣、代理師長祁國朝、副師長王振綱
第278師,師長李子法
第279師,師長鄭繼周
第67軍,軍長趙恭,副軍長婁福生
第66師,師長李樹榮、參謀長何重美
第69師,師長王永壽、代理師長郭弘任
第72師,師長陳震東
太原綏靖公署
第30軍,軍長戴炳南
第27師,師長仵德厚
第30師,師長尹贏州

戰役結果

太原戰役,人民解放軍傷亡4.5萬人,殲滅國民黨軍1個“綏靖”公署、2個兵團部、6個軍部、20個師,共斃傷俘13.5萬餘人。太原解放後,大同國民黨守軍萬餘人見大勢已去,也於4月29日接受改編,大同和平解放。至此,山西全省解放,結束了閻錫山對山西省人民長達38年的統治。

影響

太原戰役的勝利,拔除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在華北的最後堡壘,標誌著山西全省解放,結束了閻錫山對山西省長達40年的統治;太原的解放,標誌著華北地區的徹底解放,推動了全中國解放戰爭的進程。

評價

太原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浴血奮戰6個多月,傷亡4.5萬人,是解放戰爭中歷時最長、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城市攻堅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