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丘縣老城牆遺址

太丘縣老城牆遺址

2014年4月,太丘鎮榮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鎮稱號。據悉,河南省歷史文化名鎮是經過逐級申報、評選,最後由專家重重考察評議後確定的。在全省眾多的候選鄉鎮中,太丘鎮何以脫穎而出?記者帶著這一問題走訪了這座千年古鎮,領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風韻

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

簡介

開啟歷史記憶的古蹟遺址
古時候,太丘東有浩渺湖泊,西有湯湯大河,因獨處高地而得名丘。春秋時期即設犬丘邑,高祖劉邦興漢,改犬丘邑為敬丘侯國,明帝時改為太丘縣。1960年太丘人民公社成立,1982年改為太丘鄉,2007年12月12日撤鄉設鎮,千年古鎮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
太丘鎮名勝古蹟眾多,太丘書院陳廟霜松永城太丘老君堂廟會淮海戰役太丘戰鬥烈士墓、太丘縣老城牆遺址、文冠樹等,聞名遐邇。
太丘老街是古太丘城的一個地理坐標。太丘老街街西立有一塊太丘古城牆遺址保護碑,這是永城市政府於2008年所立的“太丘縣古城址”文物保護碑。碑載:今太丘集西有殘存城牆,長20餘米,頂寬6米。城牆為夯築而成。1979年5月被公布為永城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第一個入選永城市的文物。

歷史

太丘古城歷史悠久,漢代置縣,但其城市的起源可能要更早,春秋戰國時是宋國神壇太丘社的所在地,聞名天下。太丘社的滅亡是東周時天下“禮崩樂壞”的分水嶺,被中國多種史書所記載,是永城最早的顯赫之地。太丘也成為永城的代名詞。
太丘城在東周、秦漢、西晉時期崢嶸了約一個世紀後,在東晉時期被泛濫的黃河水淤積於泥沙之中,從此沉寂定格在地下。古太丘城的規模究竟有多大?淤積在地下的究竟有多深?古睢河距離太丘城有多遠?
太丘老街是古太丘城的一個地理坐標。太丘老街東西約二百米,街西頭路南立有一塊太丘古城牆遺址保護碑。該碑系永城市政府2008年所立。碑上題“太丘古城牆為夯築而成,現存基址頂部寬約六米。”這個城牆就是古太丘的西城牆,是歷史上沒有被黃河水淤積的殘留部分,依然突兀地面。古太丘城應該在此以東,也就是說,現在太丘老街是正好建在太丘城之上的,其深度在太丘老街下約五至六米深。在太丘老街北一個乾涸的深坑內,約五米深處,發現大量的漢代繩紋筒瓦、板瓦、黑陶片以及帶繩紋和花紋的漢磚殘塊,密密麻麻,層層疊疊,比比皆是,形成一個碎磚瓦礫層,令人驚奇。附近一位七十多歲的老者介紹,三十多年前,生產隊在此挖坑,挖出過一口花磚券成的水井,一條花紋薄磚砌成的道路和一條殘存的磚牆屋基,至於當時碎磚爛瓦之多,簡直無法用掀挖下去。這說明溝坑可能已經挖到了太丘古城。同時在太丘的東坑、南坑裡也都挖出了大量的漢代繩紋瓦磚塊。出土的殘磚碎瓦面積之大,規模之大,足以證明古太丘城的一部分已經顯露出來。
古太丘城為什麼以殘磚碎瓦的形象展現世人?為什麼沒有挖出完整的漢代房屋?也許完整的部分還沒有挖到,但是據目前殘磚碎瓦的規模以及有關史書的記載來看,完整的古太丘城可能已經不復存在了,掩埋在泥土深處的古城可能是一堆殘磚碎瓦廢墟。為什麼會是這樣呢?翻開史書,我們就會看到商周秦漢時代的戰爭,就是一部野蠻的殺戮歷史、摧毀城市的歷史。太丘城因地理位置重要而成為攻城略地的戰略要地,一直到東晉祖狄北伐還占據太丘城,而太丘城恰好毀棄於東晉,有可能在黃河水沒有淤積之前,太丘城經過一場戰火摧殘而成為了瓦礫堆,及至後來黃河泥沙淤積的只是一座廢墟而已。參與過太丘挖坑的一位老人說,以前在坑裡還挖出過很多灰坑灰堆,還撿到過一塊被火燒黑的殘玉塊。這也可能是古太丘城被戰火洗禮的一個印證吧。在明代嘉靖《永城縣誌》里,有這樣的記載:“太丘城……又或謂項羽破之”,一個破字,道盡毀城的事實。太丘城從東晉以後就名存實亡了。
經考察,古太丘城的規模並不大,現在的太丘老街基本上與古太丘城吻合。當年古城淤沒後,人們在原地循著古城的大致位置重建了太丘集。古太丘城確實是此處古代的一處高地,經對太丘老街內外周圍五六米溝坑的土層觀察,太丘集的地下黑土位置最高,由此向周圍逐漸下降,證明古代這裡是一個高大的土丘,是在古代水患連綿的情況下安全居住的首選地。
說到太丘城,就不得不說古睢河。《水經注》記載:“水又東經太丘故城北”,現在太丘北平坦如鏡,根本沒有河道的痕跡了。那么古睢河到底在太丘北什麼地方?根據對附近溝坑土層的觀察,綜合有關史料,初步推測古睢河應在太丘北500米至1000米的地方。因為史書記載太丘城在睢河南岸,距離睢河很近。明嘉靖《永城縣誌》地圖中,也標明了太丘城在睢河邊沿上。在太丘老街以北,東西方向有不少較大的墓葬區,史載北宋開國大將曹彬墓就在太丘西北,漢代丞相陳平墓在太丘北,其實這些墓葬都在古睢河南岸的高地上。因為堤岸較高,又有自然形成的坡度,臨水向陽,這是古代堪輿術中風水先生們首選的好墓地,和洛陽北邙山一帶有異曲同工之妙。至今太丘集西北依然能看到睢河南岸由高到低的坡度,這是當年睢河南岸較高阻擋黃河流水淤積緩衝後殘存的地貌。
但是關於古睢河的位置問題,還有一些疑問。明嘉靖《永城縣誌》地圖將太丘標在睢河的北岸,與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的記載明顯不符。在清代《永城縣誌》里的一篇關於曹彬家族的墓誌中,也說曹彬墓“尋基於睢水之左”,這與史載曹彬墓在睢河右岸不符。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位七十多歲的太丘老人告訴我,他年幼時,太丘西不遠有一道大河窪地,在太丘是南北流向,從太丘南向東流去,後來經淤積和六七十年代平整土地後消失了。老人所言,跟明清時期的永城縣誌記載相符,但與《水經注》不符,難道酈道元記錯了嗎?
但是記載河在太丘城北的並不僅僅是一部《水經注》,還有其他史籍,證明睢河的確是從太丘城北流過的。我們推測,睢河有可能在太丘北一帶曾經改過道。史載南宋至元朝時,永城北部多次經黃河決口之水患,在元末的一次水患中,睢河在太丘西北改道南行,繞過太丘高地後,在太丘東南又復歸於睢水老河道東去。所以明清時期,睢河是從太丘集西和南流過的。這樣與明清縣誌的記載和當地人的傳說就完全一致了。
現在睢河早已沉睡地下,而古老的太丘城在新時代光芒的照耀下已煥發出青春與活力,新的太丘城像一顆明珠,正蒸蒸日上,日新月異,展現前所未有的崢嶸與繁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