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村(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下轄村)

天馬村(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下轄村)

天馬村,位於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全村總面積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00多畝,由六個自然村組成,設有33個村民小組,共3687戶,常住人口 11227人,外來人口約3300多人。村中經濟收入主要以旅遊、農產品種植(柑桔、魚塘)為主 ;村民以種養業、經商務工收入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馬村
  • 行政區類別:鄉村
  • 所屬地區:天馬村
  • 人口:約1萬人
歷史文化,經濟概況,發展歷程,綜述,

歷史文化

在新會區會城街道辦事處的天馬村,不但部分古民居雕刻著鳥的圖騰,而且在該村族譜上也記載著不準捕鳥和殺生的鄉規民約。數年前,中央電視台《人與生物圈》欄目組的專家學者在這裡拍攝外景時,推測天馬村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倡導環保的地方。
據天馬村老人協會會長陳華勝介紹,天馬村現有人口約1萬人,其中有60至70歲的老人600多人,很多70多歲的老人身壯力健,還能到田裡耕作。據說,天馬村老人能健康長壽,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天馬村民風淳樸,村民熱愛勞動,向善不殺生,心境開朗。
在明朝萬曆年間(約500多年前),如今的蓬江區棠下鎮石頭村的陳姓大戶人家遷徙到此,開枝散葉,繁衍後代,形成了天馬村。
大約在300多年前,在天馬河中間漸漸形成了一個小島,小島上一棵榕樹獨自繁衍,遮蓋全島,形成了“小鳥天堂”的奇觀。先人們看著這奇觀,以為是神仙給小島庇蔭,故
此把大榕樹看作風水樹,把小鳥看作是神來之物,世世代代宣傳愛樹護鳥。在《陳氏族譜》中記載的村規民約就寫有:不準捕捉小鳥,不準殺生,不準破壞榕樹周圍的環境,否則就要浸豬籠。

經濟概況

發展歷程

這一切變化都是近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成果,體現了天馬村幹部、民眾抓住機遇,開拓進取,艱苦奮鬥,有著建設家鄉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1992年,天馬村抓住了當時新會市建設新城區大量征地的機遇,利用征地的福利事業費(每畝村委會1000元)當啟動資金,針對當時天馬河邊公路集草堆、村民養豬舍的情況開發16幢3層商住樓、3幢8層商住樓宇,初步改善了河濱面貌。
1993年,在開發房地產利潤的帶動下,將原有河濱泥沙公路改建11米寬水泥混凝土公路。
1994年,為改善辦公條件,改善環境,將原有天馬村村址舊會堂(1958年興建的)拆除,新建現有五層辦公大樓。同年,發動香港同胞陳定謀先生捐資100萬元興建天馬國小陳澤霖教學樓。
1996年,天馬村針對當時三和公路擴建六車道,解決村道接駁公路交通開通五村河濱路700米長,延線路邊建集資六層樓三座,形成了1.8公里的河濱路。
1997年,發動香港同胞陳鴻基先生捐資60萬元興建天馬耆老中心。同年,香港同胞陳定謀先生以其母親名譽捐資50萬元興建天馬中學陳許綺雲教學大樓。天馬村投入資金80萬元興建天馬12米寬中心橋。
近10多年來,天馬村舉行了五次慶典,其內容涉及天馬村鄉村建設、改善村容村貌、中國小教育、橋樑道路、老人活動中心、市場等公共福利事業設施。
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展,村民生活大有改善,村民原有居住的單間低矮房屋向現有兩層半住房轉變,新建樓房如雨後春筍。新村規劃整齊,體現新農村的面貌。
村容村貌美觀整潔,全村已實現水泥道路硬底化,環境衛生良好,有專職清潔隊伍。
老年人有耆老中心和老人之家活動場所,安度晚年。年齡達到55—60歲,每人每月有50—70元生活補貼。青少年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天馬國小達江門市一級學校標準,天馬中學達新會區一級學校標準,教育教學設施齊備。
10年多,村民收入有長足的進展,1995年,全村人均收入3383元,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4617元,上升36%。

綜述

天馬村位於新會圭峰山下,銀洲湖畔,距會城城區六公里,現有居住人口10100多人,屬下6個自然村,33個村民小組。走進天馬村,新建樓房琳琅滿目,一河兩岸車水馬龍,商鋪林立,綠榕成蔭。聞名世界的小鳥天堂景點坐落在天馬村旁,村民安居樂業,初現小城鎮規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