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邊外(尤金·奧尼爾創作的戲劇)

天邊外(尤金·奧尼爾創作的戲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邊外》是美國劇作家尤金·奧尼爾創作的戲劇作品。《天邊外》描寫了20世紀初美國鄉村三個青年人的夢想追求以及夢想最終破滅的悲劇。弟弟羅伯特和哥哥安朱都喜歡上鄰居姑娘露絲。羅伯特從小嚮往到海外去乾一番事業,但當得知露絲對他的愛情之後,他立即放棄了與舅舅出海的機會與露絲結婚,留在鄉村務農。一直也愛著露絲的安朱,深受愛情的打擊,臨時決定代替弟弟出海遠航。幾年以後,羅伯特的農場經營得一塌糊塗,心力憔悴的羅伯特最後患肺結核死去。《天邊外》作品贏得1920年普利茲文學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天邊外
  • 外文名稱:Beyond the Horizon
  • 文學體裁:戲劇
  • 作者:尤金·奧尼爾
  • 作品字數:約40000字
  • 首次出版:1918年
  • 首次上演:1920年
內容簡介,作品場景,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天邊外》講述了三個青年人悲劇的一生。愛幻想並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羅伯特原本想隨叔叔去遠航,追逐自己的夢想,尋找天邊外的美麗,但臨行前他向自己愛慕已久的露絲表白了自己的愛意,原本以為會遭到露絲的拒絕,卻沒想露絲被其身上的浪漫氣息所吸引,承認對其的愛慕之情,並請求其留下來,被興奮沖昏了頭腦的羅伯特把自己天邊外的夢想拋之腦後,決定留下來與露絲長相廝守。而愛幻想的羅伯特並不適合經營農場,但為了家庭,為了其深愛的女兒,羅伯特還是一再苦苦地堅持,最終卻落得家破人亡,一命嗚呼。羅伯特的哥哥安朱本來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身上具有農民的所有特質,但就因為失去了愛情,傷心失望,便負氣離開了他熱愛的土地,踏上了本來該屬於他弟弟的海上之旅,本該不屬於他的環境使他開闊了眼界,忘記了失戀的痛苦,但卻泯滅了他作為一個農民的本性,使他成為一個精明世故的投機商人,使其迷失了自我。露絲是一個單純熱情的鄰家女孩,本來大家一致認為她和安朱是天生的一對,但單純的她卻被羅伯特詩人的氣質、浪漫的語言所吸引,所以在羅伯特臨行前向她表露心跡的時候,她接受了羅伯特的愛意,她本來憧憬的未來是浪漫的、詩情畫意的,但剛結婚不久她就發現了自己選擇的錯誤,久病纏身的羅伯特根本承擔不了家庭的重任,家庭的光景每況愈下,她最終被生活折磨成一個衣服邋遢、冷漠的婦人。

作品場景

第一幕
第一場
鄉下大路。春天某一天黃昏時候。
第二場
農家。同一天晚上。
第二幕(三年以後)
第一場
農家。夏天某一天正午。
第二場
農莊上可以眺望大海的小山頂上。次日。
第三幕(五年以後)
第一場
農家。晚秋某一天黎明。
第二場
鄉下大路。日出時候。
()

創作背景

奧尼爾創作《天邊外》,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叔本華和尼采的影響。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在19世紀末對歐洲各國思想界曾產生過深刻的影響,他的“唯意志論”助長了19世紀末的悲觀思潮,這一思想也引起了奧尼爾的共鳴。叔本華強調世界的非理性和盲目性,他認為世界是由盲目的,荒唐的意志統治著,人們無法了解世界,無法預測未來,人在自然和社會中是無能為力的。而尼采思想中有一種激烈的、革命的核心,他以反對資產階級傳統道德的面貌出現,鼓吹人的意志的重要性,這對於不滿現存秩序的人們就有了吸引力。尼采反對一切傳統道德,否定在人類文明中統治了幾千年的“真善美”的價值。在尼采的影響下,奧尼爾也用這一觀點解釋他對人生的看法。此外,尤金·奧尼爾早年曾多次出海,這段經歷使他有機會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讓他看到了人間的不平,飽嘗了世態的炎涼,使他對底層人民的生活無著,悲觀絕望,對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人的命運的不可知等有深切的感受。
《天邊外》的創作靈感源於奧尼爾一段真實的生活經歷。奧尼爾早年在海上漂泊時與一位挪威海員成了好朋友,這個人經常抱怨他一生中深重的苦難和錯誤。該海員覺得他一生最大的悲哀和錯誤,是從小離開世襲農莊到海上來,他咒罵大海和海上生活,懷念家鄉,悔不當初。奧尼爾意識到,挪威海員的後悔,只不過是他的一種自我安慰而已,懷念農場使他的心情好受一些。奧尼爾以挪威海員為原型,塑造了羅伯特這個天生的漂泊者,為了愛情違背本性而留在農場,同時又塑造了熱愛農場而最終卻當了海員的安朱。

人物介紹

露絲
露絲20歲,可愛溫柔,身材姣好,頭髮破飄逸,身體的每個部位散發著青春的氣息。純白色的上衣和褲子,讓人感到一絲的冷意。她充滿了幻想,既有對男權思想的依賴,同時也洋溢著勇敢的一面。她看上了即將到海上尋找“天邊之美”的羅伯特,在相互的接觸中,大膽地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情感。為爭取羅伯特的愛,她十分在意修飾自己,突發洗的油亮,有一種讓人傾慕的感覺,她穿上白色衣裙,目的是要讓羅伯特能夠多看自己幾眼,對自己重視起來。露絲不想成為一個讓人選擇的的人,而是要主動去選擇屬於自己的愛情。現實生活中的露絲,卻在承擔著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的責任,她還不斷進行著繁重的農田勞作,她一度將自己未來的愛人想做是一個地道的“莊稼漢”,這是他最初的對愛情的幻想。
羅伯特內心充滿浪漫思想,渴望衝出男權主義思想的露絲,此時感到羅伯特這種精神吸引了她,於是心中已經積蓄很久的浪漫開始瀰漫開來,也催生了露絲心底的愛情之花,曾經幻想做一個莊稼漢妻子的念頭在此時已經完全被羅伯特取代,羅伯特就是自己心中理想的愛人占據了他的心。於是,露斯每天去傾聽羅伯特給自己描述的仙境故事,她沉浸在美妙期待之中,昔日那個被人看好的莊稼漢朱安,也由此在露絲心中越來越暗淡,羅伯特在露絲心中就是真正的王子。羅伯特死後,安朱對露絲更加摧殘,露絲每天能夠聽到他惡毒的辱罵:在這樣生活折磨下,露絲開始對生活和愛情失去了信心,她完全絕望,沒有了幻想,沒有生活了熱情。
安朱
安朱,一個農家的孩子,聰明能幹粗壯,古銅色,有一種魁梧的男性美。他沒有文采,也更現實,說起話來總是笑嘻嘻的,很愉快的樣子,他和弟弟羅伯特的感情非常好,彼此很親熱,想到羅伯特要出海遠航,週遊世界,他雖然很難過,但還是支持他,希望他找到追求的東西,並試圖說服家人給他實現夢想的機會,認為不讓他走是不公平的。自己則準備在農場大幹一場,因為他堅信自家的農場是一流的農場,各種設備齊全。父親梅約也看好安朱:“阿安從骨子裡是梅家的人,他是個天生的莊稼漢。生在這個農莊上,死也死在這個農莊上。眾人眼裡的安朱是種田的材料,而安朱自己也一直下死勁拚命幹活。因為羅伯特得到了露絲,安朱盲目地做出了離開農莊的決定,也是逃離現實的決定,他還沒弄清楚自己到底能幹什麼,到底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三年後,安朱賺了錢,變得活潑而敏捷,發現自己並不是真正愛露絲,解脫的安朱並沒有經營好自己的生活,五年之後,他變得更敏捷機警,甚至狡黠,他成了投機商人,最後一敗塗地。在緊急的事情面前,安朱變得盲目、緊張和慌亂,缺少自信與勇氣,不能冷靜地處理。
羅伯特
羅伯特是個高高的、細長的年輕人,23歲。飽滿的前額和大而黑的眼睛帶有一種詩人的神氣。他的容貌清秀文雅,嘴和下巴的線條顯示出他意志薄弱。從小體弱多病,生性浪漫,喜歡幻想。大學輟學後回到農莊,仍整天讀書吟詩。他滿懷憧憬,一心想從農莊狹小的天地中走出去,到大海上去遨遊,過富於冒險精神的浪漫生活。但他的夢想從一開始就是模糊、不具體、不現實。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在幻滅中死亡,是違反人類天性造成的惡果
《天邊外》描寫人的夢想追求以及夢想最終破滅的悲劇,揭示出人生夢想和客觀現實的矛盾。羅伯特是個第一流的做“白日夢的人”,幻想家的化身。在該戲劇的開場,他指著地平線說:“假如‘我’說,召喚‘我’的,是美、是遙遠和神秘的天邊的美,是‘我’在書本中讀到過的東方那種迷人的神奇和魅力,是浩瀚宇宙自由翱翔的需求,是漫遊天地的極樂之情,是探究隱現在天邊外的神妙之謎呢。”“天邊外”這一幻想的遙遠、夢幻、虛無飄渺本身反映了羅伯特追求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特徵,預示了它的破滅的悲劇必然性。羅伯特用豐富的想像力勾畫他生活的藍圖,卻沒有付諸努力去把它變成現實,愛情的力量使他放棄了到天邊外的夢想和宿願。“‘我’想愛一定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它在天邊外向‘我’召喚——它在天邊之外永存;而‘我’還沒有找到它,它卻找到‘我’了。”他天真地以為自己得到了另一個更大更美的夢,他為愛情而留下來,用愛情的夢幻代替了冒險的夢幻。在他短暫的生命歷程中,他經歷了愛情、家庭、事業的幻滅,而最大的幻滅則是“天邊外”幻想的無法實現。
“自從羅伯特管家以後,事情就一天不如一天”,羅伯特“沒法從別的地方弄錢”。五年以後,家園已經破落不堪,“屋裡的整個氣氛,跟多年以前的完全不同,是一種習以為常的貧窮,已經窮到不能自覺的程度了”。女兒夭折,父母雙亡,夫妻不和,自己身患絕症病入膏肓。羅伯特也完全沒有往日的浪漫氣息,“他的頭髮長而蓬亂,臉和身子都消瘦了。顴骨上有幾塊鮮艷的紅斑,他的眼睛因為熱病正在發燒。他身穿燈芯絨褲子,法蘭絨襯衫,赤著腳”,整個家庭籠罩著慘澹的陰雲。最後病入膏肓的羅伯特從病床上掙紮起來,偷偷地來到山上,眺望遠方夢想已久的天邊外,在渺茫的希望中死去。死亡與生命在各種層面上共生共存。《天邊外》中的死亡,沒有悲壯、沒有恐懼,有的是不同尋常的象徵意義以及對生存的反思。羅伯特的悲劇,是違反人類天性造成的惡果:他本是屬於大海的兒子,只是為了愛情沒有投身到大海的懷抱中去,所以命運對他做出了嚴酷的懲罰,即使他沒有出海,但出海的夢想也纏繞了他一生,也毀了他一生。
哥哥安朱是個忠厚、本份、踏實的人是個快樂的農民,熱愛生養自己的土地,熱愛男耕女織的農莊生活,“已經和泥土連在一起了”,“像是泥土的產品,就像一裸樹一樣,像玉米穗是玉米的產品一樣”。他離開了家,離開農場,離開他熱愛的土地,放棄了他應該從事的農業而選擇了去出海,去經營商業投機。羅伯特、露絲、安朱,選擇了錯誤的愛情,她們都是愛情的犧牲品、受害者。羅伯特熱烈地愛戀著鄰家女露西,但露絲偏偏處處迴避他而和哥哥安朱表現得十分親熱,為了逃避內心的痛苦,決定跟當船長的舅舅出海去當水手。就在臨走的前一天晚上,羅伯特把他對露絲一直埋藏在心底的愛情告訴了她。不料露絲高興地接受了他的表白,並表示自己愛的不是哥哥安朱而是他,突如其來的喜悅,模糊了羅伯特的眼睛,在露絲的哀求下倉促決定放棄出海留在農莊,並且自我安慰地以為“‘我’想那秘密,從世界邊緣上向‘我’叫喚的秘密,天邊以外的秘密,一定是愛情。‘我’沒去找它,它找‘我’來了”。露絲婚前以為自己愛羅伯特,但她對羅伯特的愛卻轉瞬即逝。婚後的生活每況愈下,露絲開始後悔自己的選擇,她漸漸發現自己太年輕、太幼稚犯了一個大錯誤。露絲對羅伯特咆哮:“‘我’想你一定認為‘我’會以做你的妻子為榮,是吧?沒有人比‘我’更傻、更可憐了。‘我’根本不這么想。‘我’討厭看到你。噢,‘我’要是早知道該多好啊。如果‘我’沒有聽你朗誦從書本上學來的那些一文不值、愚蠢的詩句,該多好啊。如果‘我’那時知道你的真本事——知道你現在這個樣子——‘我’自殺也不會嫁給你的。”
露絲婚後才知自己真愛的是安朱,但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她卻再也喚不回安朱的愛。安朱自從走出村莊三年後,在外面的世界裡大開眼界,他發了財,從一個心底坦蕩的農村青年,變成了重利的商人,並不願意留在這個他以前一心想守住,現在卻覺得狹窄的地方。五年後,他用最熱愛的小麥去作投機生意,結果一敗塗地,可是他不甘心,打算仍回紐約作他並不喜歡的生意。他覺得累,想回家想休息,想像從前一樣地在田裡勞作,可他身不由已,生活早已讓他也變得無力、疲倦和無可奈何了。正如羅伯特對安朱所說,他和露絲都是生活中的失敗者,而安朱是他們三人中最大的失敗者。
露絲原先是個“健康、美麗、經常在戶外工作的姑娘,姿態優美,身材蛟好,漂亮的圓臉蛋,漢深又藍的大眼睛”,但在《天邊外》的最後一幕中,“她的臉蒼白、滿是皺紋,毫無表情,就像一塊石頭,好像任何事都無法使她再有任何表情”,她的情感之源已經枯竭了。她的聲音低沉而又單調,沒有一絲活力。短短八年在生活貧困、對丈夫不滿、得不到安朱的愛情的壓力之下,她由一個充滿幻想的姑娘已經變成了麻木、無動於衷、未老先衰的婦女。一連串的死亡——羅伯特父親的氣悶而死;母親抑鬱而亡;女兒瑪麗因病夭折;羅伯特自己患疾身亡,這一切都是對主人公們人生選擇的懲罰,是奧尼爾所理解的罪與罰。人往往感覺不到自己的真實存在,只有在死亡面前才懂得自己存在的意義。
死亡是懲罰:死亡是對錯誤選擇的懲罰。人生過程中的無數次選擇,對一個人的命運起了一定作用,最終將人推向某個巔峰或某個低谷都取決於這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選擇。奧尼爾將無數個選擇化為一個指著天邊的象徵性動作,尖銳和集中地體現了選擇在人生旅途中的決定因素。一個人的人生坎坷經歷,是由該人物最初的選擇來決定的。沒有理由後悔,也沒有後路可退,只有當該人物被逼上絕路以後,他才會感慨當初的選擇。一些人,在真與幻的循環中空耗著自己的生命;在一切都空虛和不確定的現實中而死亡。作為一些人,這成為了他們能夠觸摸到的現實,因而成了實現幻想的手段,也成了一種生命的回歸之路。《天邊外》揭示了人生夢想與現實之間不可抗拒的矛盾,這一矛盾成為人類終極意義上存在的悲劇性問題。

藝術特色

舞台技巧
1、布景:《天邊外》有三幕,每一幕有兩場,一場室外,見得到地平線,暗示著人的欲望和夢想。另一場在室內,地平線消失了,暗示著人和他的夢想之間隔著的現實。用這一方法,試圖造成一種節奏,一種渴求和失望的交替。《天邊外》以奏鳴曲形式作為框架寫成。安朱和羅伯特是這一奏鳴曲的兩大主題,而室內室外的布景就分別是安朱和羅伯特的象徵,布景的不同設定則在暗示羅伯特與安朱完全不同的性格與生活態度。該部劇的室內、室外布景設計都為整部劇奠定了悲劇基調。首先是三幕室內場景的設定充分表明了一個家從繁榮走向敗落。
第一幕的室內“一切東西都整潔,全家有一種安閒舒適樸直的氣氛”。如果說從第一幕的布景設計中可以看出梅約一家還是一個整體的話,那么第二幕中的布景設定已經明顯表現出這個家正在走向解體。“室內有了改變,不在於它的外表上,而在於它的一般氣氛上。從意味深長的瑣事上表明粗枝大葉、沒有效率和懶懶散散”。第三幕的室內布景設定則說明了這個家的徹底敗落:窗簾又破又髒,還少了一個;書桌積滿了灰塵;壁紙上都是霉跡;破舊的地毯也有兩段即將磨損;桌子上已經沒有餐布了,而且桌面上留下許多碟印和倒出食物的污跡;搖椅上已壞的橫木被一塊亂釘上的白木板代替;鐵爐子沒有刷色,並且生了一層黃銹;還有一堆亂堆的木柴。
奧尼爾對三幕劇室外設計的巧妙安排也很好的配合了這一解體過程。在第一幕中,室外的一景有“幾道用石頭壘成的牆和粗糙彎曲的柵欄”,“黑土裡生長著秋麥,綠油油的一片”,溝那邊的堤上有“一顆疙疙瘩瘩的老蘋果樹,剛剛吐葉,把拗扭得樹枝伸向天空,黑壓壓的一片”;到了第三幕,室外的“田野有一種荒蕪未耕的面貌”,“蘋果樹沒有葉子,似乎是死的”。布景中的蘋果樹,雖然像安朱的本質一樣紮根土地,但是它伸向天空,又是嚮往理想的羅伯特的象徵。在開始的布景中,蘋果樹有較大的生命力,發芽繁榮,但在劇本的結尾,它“沒有葉子,似乎是死的”。這暗示了羅伯特的生命的無望。
該戲的開頭和結尾也都恰當地安排在室外的一條大路上,這條路“像條灰色的綢帶蜿蜒曲折通向天邊”。這條路是從左前方向右後方斜穿過去,“這個方向跟人眼睛習慣的運動方向是一致的,這條路引領著人們的眼睛看到天邊外,帶領著人們走向理想的境界”。這符合第一幕中的羅伯特的心理狀態。在最後一幕中,這條路引領著羅伯特走向小山看到日出,也就是領著他走向了最終的安寧之地死亡。這一場景的呼應也表達了羅伯特不可避免的悲劇命運。
2、燈光:奧尼爾對該劇中光的設定也是獨具匠心。光在該劇中主要表現在太陽光和梅約家的煤油燈光上。奧尼爾利用一天中太陽的不同位置來表達人物的內心感情的。“正午的太陽就像是一個萬惡的詛咒,日落一般象徵傳統意義的死亡,而日出則象徵心靈的重生”。《天邊外》的三幕正是經歷了這三個時間段。
第一幕是日落的場景。在第一場中,羅伯特與日落是這樣聯繫起來的:他小時候身體虛弱,是個多病的孩子,經常在媽媽做飯的時候從西視窗往外看,看見過各種各樣的日落。他對日落的嚮往也就是對死亡的嚮往和對現有生活的厭惡,只是在這個時候他自己還沒有意識到有這樣一種想法。這裡已經暗示了羅伯特的一生以悲劇告終。在第二場中有一個用來讀書的煤油燈。這盞燈像太陽一樣對羅伯特讀書具有同樣的作用,於是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燈是當時屋子裡光線的唯一來源,也是屋子這個小世界的太陽。但是在這一場的最後,安朱把燈吹滅了,屋子裡漆黑一片,安朱“(沉悶地)覺得好像死了似的”;羅伯特也一動不動。燈熄滅了,暗示羅伯特的生命也會像這個燈一樣結束。第一幕中對光的安排已經為戲劇的悲劇性結局埋下了伏筆。
第二幕是日中的場景,是仲夏一個陽光強烈的熱天中午,大約十二點半鐘的樣子。太陽焦灼,劇中人物在陽光下困苦的生活是“上帝的懲罰”。首先是不善經營農場的羅伯特。他放棄夢想留在農場,把整個家庭都給毀了,這也就他為什麼會感覺在太陽底下幹活像是要被烤焦了一樣。“上帝的懲罰”也針對安朱:他們在新加坡出海的日子也是異常炎熱,兩個船員甚至因發燒死去,他們的工作乏味無趣,這是上帝對他背叛自己本質的懲罰。另外,焦灼的太陽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就像羅伯特和露絲的婚姻令人喘不過氣一樣,他們之間的關係已經異常緊張了。露絲現在公開聲稱她愛的人是安朱,只是三年前被羅伯特浪漫的詩人氣質一時迷惑才嫁給了他。既然愛她的安朱要回家,她再也不用跟羅伯特生活在一起了,並且對羅伯特說“走吧。要是你想走,就走吧。”這一幕中的陽光“像上帝憤怒的眼睛”,懲罰他們所犯下的錯誤,為他們最終的悲劇也奠定了基調。
第三幕中炎熱已經逝去,是五年後十月末一天早上大約六點鐘的光景。天還沒有亮,但是黑暗已經被灰白所代替。屋內一盞煤油燈光線昏暗,並沒有給屋子帶來一點溫暖的氣息。羅伯特對將來在城裡美好生活的打算被這兩種冷色光線徹底否定。當醫生來給羅伯特看病時,露絲在廚房裡弄了一盞乾淨的燈,但是醫生最終斷定羅伯特即將死去。在他去世前夕,他掙扎著去了小山上,眺望日出升起的地方,並成功地看到了日出。在他去世的時候有兩處光照耀著他,一個是新生的太陽,一個是乾淨的煤油燈光,他的充滿黑暗痛苦的生活被充滿光亮的死亡慢慢代替了。羅伯特是死了,但他的精神獲得了由這兩種充滿生命力的光所代表的新生。也就是說他要是想過安寧幸福的生活必須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這裡的日出和乾淨的煤油燈具有強烈的反諷意味。
3、道具與人物動作:奧尼爾還通過舞台上道具的安排和人物動作來深化悲劇主題。在第一幕室內的布景中,“餐桌四周放了四把椅子,三張搖椅,還有一張靠背椅”。四把椅子代表梅約一家四口人。開始是安朱坐在那張獨立在外的靠背椅上的,但當羅伯特答應露絲留在農莊的時候,羅伯特代替安朱坐在了靠背椅上。第二幕中,羅伯特雖然管理農場不利但盡力去經營,這時的他還是坐在靠背椅上,說明還是在做本來屬於安朱的事情。第三幕中羅伯特意識到自己在農場裡失敗的生活並有去城市開始新生活的打算,他這時是“靠在椅子上,閉著眼”。
在最後一幕形容露絲的舞台說明中,有多個詞語表示露絲的心已經陷入了一種極度衰竭的寧靜之中,比如“沉悶地”、“無所謂地”、“沒有一點感情”、“乏味地”、“死氣沉沉地”、“遲鈍地”、“麻木地”等,並且這些詞重複出現。當最後安朱試著要跟她在一起的時候(因為他說他們應該互相幫助),露絲沒有任何表示。“她默默不語,遲鈍地,帶著悲哀、慚愧和精疲力竭的神情望著他,她的頭腦已經沉入麻木之中,再也不會受到任何希望的干擾了”。這些說明了露絲所處的絕望境地。

作品影響

《天邊外》戲劇於1920年首次上演。《天邊外》在文學史上的意義大於在文學上的意義,這標誌著從彼時起,美國開始擁有自己的、獨立而完整的舞台戲劇發展事業。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出現了與商業性戲劇相對立的戲劇改革運動——小劇場運動。這種戲劇的演出不以營利為目的。美國的華盛頓廣場劇團(Washington Square Players)和普羅文斯頓劇社(Prouincetion Players),兩者其創辦的目的是要“給美國劇作家提供一個自由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奧尼爾成為這兩個劇團的領導者之一。奧尼爾使戲劇創作在美國成為一種崇高的藝術。

作品評價

《天邊外》作品中蘊涵的場景原型、人物原型和夢想原型有著強烈的象徵意義和深刻的內涵,其所包含的情感以及命運的力量是震撼人心的。
——劉向紅(湖南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作者簡介

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1888年10月16日—1953年11月27日)美國劇作家。父親傑姆斯·奧尼爾是位演員。中學畢業考入普林斯頓大學後,唯讀了一年書便於1907年中途輟學。主要作品有:《瓊斯皇》、《毛猿》、《天邊外》、《悲悼》等。
尤金·奧尼爾尤金·奧尼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