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木姜子(中藥)

天目木姜子(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目木姜子,中藥名。為樟科木姜子屬植物天目木姜子Litsea auriculata Chien et Cheng的果實、根皮。植物天目木姜子,分布於安徽、浙江。具有殺蟲之功效。主治絛蟲病、蟯蟲病。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天目木姜子
  • 別名:巴蕉楊《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毛茛目
  • :樟科
  • :木姜子屬
  • :天目木姜子
  • 分布區域:安徽、浙江
  • 採收時間:果實9-10月;根皮全年均可采
  • 用量:內服:煎湯,9-12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果實、根皮。

性味

味辛、苦,性溫。

歸經

入肝、脾經。

功效

殺蟲。

主治

絛蟲病、蟯蟲病。

相關配伍

治寸白蟲,(天目木姜子)果實和根皮9-12g,野剛子(馬錢科醉魚草)根6-9g。水煎,早晚空腹各服1次。(《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2g。

炮製

採集加工:果實9-10月採摘,曬乾。根皮全年均可采,洗淨泥土,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20m。樹皮灰白色。小枝灰褐色,光滑無毛。葉互生;葉柄長3-7cm;葉片厚紙質,闊倒卵形、菱狀倒卵形或闊橢圓形,長9-20cm,寬6-13cm,先端鈍尖或圓,基部稍耳形,全緣,葉脈紅棕色,側脈7-9對,兩面脈上均有短柔毛,老時上面漸變光滑;花單性,雌雄異株,先葉開放,每5-8朵組成傘形花序;總苞片8,闊卵形,外面有絹狀毛;花被黃色,6-8裂,裂片大小不等,外面有毛,雄花能育雄蕊9,花葯4室,皆內向瓣裂;雌花具退化雄蕊9,子房卵形,花柱近頂部略有短柔毛。核果球形,長約1.5cm,徑約1-1.2cm,無毛,成熟時紫黑色;花被宿存,杯狀,肥厚,徑約1.5cm;果梗粗壯,長約1.3-1.5cm。花期3-4月。果熟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1000m的向陽山坡和山谷雜木林內。分布於安徽、浙江。

鑑別

藥材性狀:果實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1.5cm,直徑約1.2cm。表面黑色或紫黑色,頂端鈍圓,基部可見杯狀宿存的花被,直徑約l.5cm,黃棕或棕綠色。果梗長約1.3cm。外皮薄,除去外皮可見硬脆的果核,內含種子1粒。氣香,味辛涼。

相關論述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根皮、果實,治寸白蟲。葉:治傷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