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界寺(廈門天界寺)

天界寺(廈門天界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萬石岩西側的醉仙岩(古人說它山勢猶如仙人醉臥,故稱之為“醉仙岩”。頂峰的大岩石,形似一隻蹲著的駱駝,被稱為“駱駝峰”),有一座清初月松和尚募化興建的天界寺。昔日寺僧晨間撞鐘108下,聲聞遐邇,因而有 “天界曉鐘”之稱,為 廈門小八景之一。寺前有一巨石掩覆成洞名“醴泉洞”。洞中有口井,被稱為“仙井”。沿寺後拾級而上,有“問仙路”、“仙跡石”、“石棋局”、“灶浴盆”等景。頂峰巨石,刻“天界”二 字。臨近絕頂又有一石洞,名“ 長嘯洞”,洞壁有明萬曆年間平倭將領施德政等人的唱和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界寺
  • 地理位置:廈門
  • 著名景點:“問仙路”、“仙跡石”、“石棋局”
  • 類別:古建築
景點特色,民間傳說,修建歷史,廈門特產,

景點特色

昔日寺僧晨間撞鐘108下,聲聞遐邇,因而有“天界曉鐘”之稱,為廈門小八景之一。寺前有一巨石掩覆成的洞名為“醴泉洞”。洞中有口井,被稱為“仙井”,水質清甜甘冽,釀酒十分好喝,故稱之為“醴泉”。沿寺後拾級而上,有“問仙路”、“仙跡石”、“石棋局”“灶浴盆”等景。頂峰巨石,刻“天界”二字。臨近絕頂有個天然岩洞,站在洞中高聲一呼,便覺得山鳴谷應,回聲很響,故名“長嘯洞”,洞壁有明萬曆年間平倭將領施德政等人的唱和詩。登上絕頂駱駝峰,放眼四望,廈鼓島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天界寺

民間傳說

“天界曉鐘”包含“仙井”和“仙岩”兩部分。“仙井”在“仙岩”下方巨石之洞裡,洞中泉水流入井中,水質甘洌,可以醇酒,故稱泉叫“醴泉”,洞也就叫“醴泉洞”。洞口岩石上有明萬曆年間刻的“醴泉洞”三字,已經上百年了。從仙井旁拾級而上,就是仙岩了。仙岩,又稱醉仙岩,建有天界寺,掩映在濃蔭密林里。天界寺是清初月松和尚募建的,供奉觀音和仙翁。大殿的楹聯寫著:“遍布慈雲求大士,回生妙術托仙翁”。過去,寺里的和尚,每天拂曉念經,必先敲鐘108下,鐘聲悠揚激盪,也就有了“天界曉鐘”的美名。天界寺後有二塊巨石,一塊上刻“仙岩”,一塊上鐫“天界”,遠遠望去,二塊巨石宛如駱駝伏地,故醉仙岩又稱“駱駝峰”。二石之間有段頗陡的蹬道,盡處就是“長嘯洞”,兩頭貫通,長風呼嘯,涼爽異常。洞壁刻有明代抗倭將領的征倭唱和詩。
天界寺天界寺

修建歷史

民國十八年,南普陀寺知客僧廣恩法師應聘就任天界寺住持,募集巨資,全面翻修擴建寺宇殿堂寮舍樓房,寺貌煥然一新,抗戰期間,寺宇失修,蔽敗不堪,一九四六年廣恩和尚門徒傳聲法師繼任住持,再度募資翻修殿堂。 一九五八年,寺院為部隊借作營房。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部隊撤離,岩寺仍由傳聲法師任住持。一九八五年,由地方政府撥款和海內外緇素人士捐獻巨資,對寺宇殿堂進行全面翻修擴建。大雄寶殿改建為歇山式琉璃瓦的雙層殿閣,殿左新建地藏殿,與右側新修醉仙岩相對稱。東西側擴建凌峰樓和望海樓。此外,山門、圍牆、庭院以至上下山石徑、圍欄、公路等設施,均重新營造。寺中大小佛像以及鐘、鼓等法器也添置、刷新,內外煥然一新,莊嚴、宏偉、壯麗,成為廈門島上較具規模的佛教寺院之一。 現任住持廣聲法師,九十餘歲,福建省南安縣人,師從廣恩法師。
天界寺天界寺

廈門特產

盛產花生、水果;沿海多產魚、蝦、蜊、蟹、魷魚、文昌魚。是我國文昌魚故鄉之一。廈門盛 產的甘蔗,是輕工業、製糖業重要的原料。同安素有“甘蔗之鄉”的美稱,年產甘蔗幾萬多噸.至於珠繡、漆線雕、泥塑、彩扎、雕塑等工藝品,更是豐富多彩,暢銷國內外,深受人們的喜愛。 天界寺附近就是廈大了,這裡的學生街布滿了各種小吃,咖啡等,看你個人愛好了,扁食妹(嫂)算是廈門比較有名的連鎖小吃,這裡也有!
天界寺天界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