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更新

天然更新

天然更新是森林更新方式之一。利用森林自然恢復的能力在跡地上重新形成幼林的過程。可分為天然有性更新和天然無性更新兩種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然更新
  • 外文名:natural regeneration
  • 學科:生態學、環境學
  • 本質:自然更新的一種方式
簡介,作用,措施,保留母樹,林冠下措施,例子,

簡介

有兩種方式:有性更新,即種子更新,由軌跡上原有母樹或鄰近林木天然下種而實現;無性更新,即萌芽更新,由伐根上發生萌芽條或根櫱而長成,天然更新成本低,但一般形成森林的時間較長(如天然下種)或質量不高(如萌芽更新)。

作用

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是保證森林的天然更新而採取的人工輔助措施。掌握好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客觀規律可以達到很好的跡地更新效果,促進天然更新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受到種源、土壤、植被和氣候條件的嚴格制約,在其落種、出苗幼苗生長等各階段中,只要有一個制約因素存在,作業效果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應該深入研究促進更新過程的良好生物學和生態學條件,並採取相應的技術措施,以提高作業效果。

措施

保留母樹

人工促進天然更新首先要有足夠數量且具有發芽能力的種子 ,這是進行人工促進更新的先決條件 ,興安落葉松、樟子松具有較強的結實能力 ,並且種子成熟時都具有翅 ,成熟落種時都具有一定的飛翔能力 ,這是進行促進更新的有利條件。在豐收年份 ,冠下平均落種量可達 650~ 800粒 /m2 ,均結實年份可達 150~ 300粒 /m2 。落種量與林分類型、密度、樹冠、林齡等密切相關。據調查 ,類落葉松林結實最多 ,鵑落葉松林約為草類落葉松的 2 / 3,香落葉松林為草類落葉松林的 1/ 2 ,松落葉松林和杜香落葉松結實能力都較差。在鬱閉度為 0 .4以上的密林中 ,位面積結實量並不是最高 ,鬱閉度為0 .5~ 0 .6的林分結實為最多。單株林木的結實量主要取決於樹冠的發育程度 ,豐收年份 ,冠發達的上層林木的單株結實量可高達 13萬粒以上 ,被壓的下層林木只有千餘粒 。 母樹是種子的來源,保留母樹不需要特別支出和增加費用,因此保留母樹是採伐作業中不可缺少的。保留母樹時應注意如下四個問題:
1. 選擇母樹時應該注意母樹的品質,因為它不僅關係採伐跡地上幼樹的數量,而且還關係到他們的質量,通過這一工作改良林木的品質使新一代林木更合乎要求。基於這個原因,選擇母樹時就應該選擇品質優良的樹木。
樹幹必須發育良好,否則結實量將會減少,陽性樹種的樹冠長度應該占樹幹長度的2/3左右,陰性樹種的樹冠長度須為樹幹長度的4/5左右。
針葉樹種年齡一般為41 ―100年,闊葉樹選擇2l ―60年(其中楊樹選11-30年)為宜。
1.在伐區上保留多少母樹,應根據伐區寬度不同而定,伐區越寬保留母樹的株數應越多,反之可較少。針葉林每公頃要保留母樹15―20株,闊葉林每公頃要保留母樹10―15株。
1.母樹在伐區配置上,應儘可能發揮母樹的下種作用,因此儘可能使母樹分布在較高的地方,以增大母樹下種的範圍。距林牆lO一15m處不必留母樹(因為這個範圍內林牆的下種作用比較良好) ,距林牆較遠的中部應多保留母樹。
在幼樹群中不必保留母樹,在大面積的伐區上,單株保留母樹往往會引起大量的風倒及發生嚴重的病態和乾梢現象,因此,在大面積伐區上必須成群地保留母樹,每個母樹群的面積以1 .5公頃為宜,母樹群的間距為200-300米,這樣就可以使母樹群在某種程度上仍保留著森林環境的特點。母樹群的分布也應有一定的秩序,這主要視採伐和集材的方式而定。母樹群應避開集材道,分布在集材道和集材道之間。母樹群的總面積不超過伐區面積的5%一10%為原則,母樹群的形狀儘可能留成橢圓形,長軸應與主風方向平行,以減少風對母樹群的侵襲和危害,母樹群內可以允許次要樹種存在。
1.保護幼樹
在成熟林的林冠下,都存在數量不等的幼苗、幼樹,如果能在採伐時將這些幼苗幼樹保留下來,不受損害,將促進森林更新的完成,甚至可以提前10-20年採伐。所以在採伐時必須對伐木工和集材人員進行廣泛的技術培訓,儘可能保留多的幼苗幼樹。
待更新完成後,一般3- 5年,及時把母樹伐去,可結合透光撫育進行,最好在冬季降雪後伐出,以減採伐時對幼樹的損傷
1.清理採伐跡地
清理採伐跡地對保證森林更新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造成有利於種子發芽和幼苗幼樹生長發育的環境,將採伐剩餘物歸成小堆,在夏季或冬季焚燒。

林冠下措施

為了達到森林天然更新的目的,應結合森林天然更新的進程,根據林木的組成、生物特性、立地條件等,給種子發芽、幼苗幼樹生長創造有利條件從而促進天然更新的營林措施。
2.1整地
在天然林地,由於地被物層很厚,種子不能直接接觸土壤,成為種子成苗的重要障礙。因此,促進作業的主要措施是整地。整地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質,保存水分,增加土壤肥力並除去競爭植物,因而就有利於種的發芽和幼苗的生長。
在雜草灌木少的新採伐跡地只把塊狀或帶狀的死地被物扒開,稍微疏鬆土壤即可。雜草灌木雖不多,但土壤較結實、水分不足的情況下,則需鬆土5cm。雜草灌木多的地方,則可砍去塊狀或帶狀雜草灌木,掘出萌芽力強的根株,再翻土5一10cm,翻起的土塊可不打碎,以利自然覆土。
2.2補播和補植
因林中空地缺乏母樹,或由於種子不能均勻地散布到地面,常常不能保證林地的充分更新,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實行補植和補播的造林方法,以補助天然更新的不足。補播和補植要在整地的基礎上進行,補植也可以採用植生組辦法栽闊保針。
2.3割灌鬆土法
幼苗生長受周圍灌木層蓋度大的地段可進行割灌作業,砍掉阻礙生長的萌芽枝條,必要時在幼苗周圍鬆土,使幼苗迅速生長起來。
這兩種方法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有著緊密聯繫的,有時需要結合進行的。第二種經常是在第一種方式仍不能達到滿意的更新效果時進行的方式,當然第一種方法也可以獨立進行。如在已荒蕪的疏林地或林中空地,這些地區沒有施行採伐及進行第二種的促進措施時,為了促進更新也應該而且必須採取第一種的促進措施。
在大興安嶺林區根據跡地實地狀況選擇兩種方法結合的原則恢復森林是適合大興安嶺林區具體情況的,有助於林地儘快更新成林。為了達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經營效果,要在利用森林的同時不斷地對其更新。大興安嶺林區的更新方式多為人工更新,而進行人工更新需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而現實中進行人工更新的地塊中有相當一部分可以通過天然更新的方式恢復為森林。因此,掌握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方法、措施及具體套用是解決好林分天然更新有效保障,會對今後森林生態環境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例子

一是更新地上種子供應程度:促進更新首先需要有足夠數量的有發芽力的種子。興安落葉松結實能力強,種子有一定飛翔能力,這是促進作業的有利條件。二是種子發芽的環境:也就是出苗條件是促進更新作業成敗的第二個重要因素。三是野生苗的生長環境:幼苗生長前期,特別是出苗後的前兩年,生長很不穩定,會出現大量死亡。其主要原因是凍拔、高溫乾旱和雜草竟生。四是幼樹的環境,幼樹周圍生長環境,競爭植物等的疏密度。只有以上四個條件完全適應時,森林的天然更新才得以進行。但實際上這些條件常常不能完全滿足。因此,單純地依靠森林的自然力來更新,其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滿意。為了使森林迅速更新起來,擴大森林資源,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根據軀體情況,積極而適當採用人工更新措施是完全必要的。森林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方法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森林採伐同時進行的方法;二類是在跡地和林冠下單獨進行的營林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