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佛教

天津佛教,有典籍可考的,郊縣可追溯到唐代,天津城區始於元代。據《天津縣新志寺觀附篇》所記:“海會寺在城西北,元至元年間,天竺國僧海會結庵於此,故名。”這是縣誌中最早的一座天津城區載明始建年代的佛教寺廟,並可證明當時已有外來僧人在天津(元代建置稱海津鎮)定居,從事佛教的傳布。

新中國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得以保護恢復。文革時期由於極左思想影響,寺院被強占遭到破環。但隨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撥亂反正,政府切實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實歸還了第一批包括大悲禪院、蓮宗寺、居士林、薦福庵等在內的幾座寺廟。隨著黨和政府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貫徹的不斷深入和對宗教的不斷重視與關心,我市相繼恢復重建、新建、擴建了一批寺院,現有對外開放的寺院有14處,包括大悲禪院(河北區)、薦福觀音寺(河東區)、掛甲禪寺(河西區)、蓮宗寺(和平區)、居士林(南開區)、潮音寺(塘沽區)、峰山藥王古寺、東五台寺、慈航寺(武清區)、極樂寺(寧河)、萬佛寺、萬松寺、雲罩寺、天成寺(薊縣),還有一批寺院正在建設中。
80年代初,全市只有僧職人員十幾人,如今僧職人員已達百餘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