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之戰

天寶之戰,唐王朝與南詔之間戰爭。開元年間(713—741),唐玄宗為了與吐蕃爭奪洱海地區控制權,支持南詔王皮邏閣統一六詔。皮邏閣統一六詔後,把勢力逐漸擴展至滇池地區,與唐王朝發生矛盾。天寶七年(748)皮邏閣卒,子閣邏鳳繼位。雲南郡太守企圖以皮邏閣嫡子取代閣邏鳳,還在南詔課以重稅,並侮辱閣邏鳳妻女,上奏閣邏鳳有不軌圖謀,唐朝積極準備對南詔進行軍事征討。天寶九年(750),南詔發兵攻占姚州,殺張虔陀,並奪取三十二羈縻州。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軍進抵曲靖。閣邏鳳遣使請和,願退出所占羈縻州,並說明吐蕃對南詔正“以眾相威”和“以利相導”。若不許和,將棄唐歸附吐蕃。鮮于仲通扣押南詔來使,自恃兵眾,率軍直逼洱海。天寶十一年(752),南詔聯合吐蕃,大敗唐軍,史稱第一次天寶戰爭。繼鮮于仲通任劍南節度使的楊國忠,一面掩蓋失敗,一面從各地徵兵十萬。天寶十三年(754),命李宓率軍再征南詔。閣邏鳳用計誘唐軍深入至太和城。唐軍不習水土,疾病流行,不戰自潰。南詔發兵擊之,唐軍“流血成川,積屍壅水”,全軍覆沒,史稱第二次天寶戰爭。兩次天寶戰爭,使唐王朝損失慘重,近20萬官兵“棄之死地,只輪不返”。南詔王閣邏鳳始終未忘世代受唐冊封、詔賜,立《德化碑》申明被迫而叛,並期有朝一日重新事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