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君親師

天地君親師

天地君親師,為中國儒家祭祀的對象,多設一天地君親師牌位或條幅供奉於中堂。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聖賢等民間祭祀的綜合,也是傳統敬天法祖、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的價值觀念取向。

天地君親師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在西漢思想界和學術界頗為流行,明朝後期以來,崇奉天地君親師更在民間廣為流行。

祭天地源於自然崇拜,中國古代以天為至高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萬物,祭天地有順服天意,感謝造化之意。祭祀君王源於君權神授觀念。由於在封建社會君王是國家的象徵,故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國泰民安之意。祭親也就是祭祖,由原始的祖先崇拜發展而來 。

天地君親師是傳統社會中倫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依據,由於深入人心,對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產生巨大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地君親師
  • 起源:發端於《國語》
  • 形成期:形成於《荀子》
  • 發明之人解縉
內容介紹,起源,天地君親師,相關傳說,

內容介紹

“天地君親師”五字成為人們長久以來祭拜的對象,充分地表現出儒教民眾對天地的感恩、對君師的尊重、對長輩的懷念之情。同時也體現出“中國民眾的敬天法地、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的價值取向”。這幾個字正體現出中國民眾的終極關懷所在,是傳統社會中倫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據,由於它的深入人心,對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也是正使得中國人不同於西方人,中國文化不同於西方文化。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的漢字流傳時間最久,作為一種象形文字的它有其深刻的含義。漢字書法在世界範圍內都享有聲譽,在這裡對“天地君親師”五個字的寫法也極為之講究,“‘天地’二字寫得很寬,取天寬地闊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須封嚴,謂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亂開;‘親’(親)字中的‘目’不能封嚴,謂親不閉目;‘師’(師)字不寫左邊上方之短撇,謂師不當撇(撇開)。此外,還有所謂‘人不奪天,地不離土,君不離口,親不閉目,師不掉巾’的說法”。這種寫法形象地體現出中國漢字深刻的象徵意義,同時這種象徵意義也表露出儒家倫理對其深刻影響,對君王威嚴的敬畏,對親上長壽的祝願,對教師角色的重視,對天地自然的感激,這都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中“仁”、“孝”觀念。  很顯然,人們對“天地君親師”的崇奉,體現出人們的精神信仰,即仁孝觀念,積極上進、尊重規律的入世心態。人們的這種焚香祭拜“天地君親師”牌位的現象有別於宗教祭拜,久而久之,這種行為就成為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

起源

“天地君親師”的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東漢時期,在《太平經》中就出現了形式整齊的“天地君父師”的說法。北宋初期,“天地君親師”的表達方式已經正式出現。明朝後期以來,崇奉“天地君親師”在民間廣為流行,把它作為祭祀對象也已經比較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國家的名義,確定“天地君親師”的次序,並對其意義進行了詮釋,特別突出了‘師’的地位和作用。從此,“天地君親師”就成為風行全國的祭祀對象。
通過徐梓先生的這段話,就可以很明了地得知“天地君親師”牌位的起源與儒家思想有著莫大的關係,與此同時,官方對“天地君親師”的極力推崇,說明了“天地君親師”這一價值系統有利於當時政府對社會的管理,以此從思想上穩定社會秩序,由此觀之,這一價值體系對當今社會也有很大的參考借鑑意義。
《國語》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的所著,其中有這樣的記載:“民性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長,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在這裡左丘明沒有提到“天”和“地”,卻是著重說明了“君”、“親”、“師”三者的意義,正所謂“民性於三,事之如一”。後來的荀子在《荀子》中有講到“天”和“地”,並且對“天地君親師”五者做了闡述,正如《荀子·禮論》中記載:“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則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由此可見“天地君親師”的觀念可以一直追溯到荀子所在的戰國時期,著名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指出:“天地君親師五字,始見荀子書中。此下兩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掛口頭。其在中國文化、中國人生中之意義價值之重大,自可想像”。

天地君親師

在古代人的印象中,天是人間禍福的主宰,也是自然的支配者。天在能給人福澤的同時,也能給人災難,能降雨使得人們豐收,也能不降雨讓人們遭到饑荒。“地者萬物之本源,諸生之根源也”,大地上生長的萬物能夠供應人們的衣食住行,故有“大地母親”之說。人們是天地所生所養,天姓父地姓母,天無日月,就無晝夜、四季的交替,沒有陰陽的交替,大地上的萬物又怎能生長呢?班固在《白虎通義》中記載道:“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古有國者必立社稷,社稷代表國家,以社稷的存亡,示國家之存亡”。這足以說明古人概念中的“天”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
人類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於地,把大地比作母親,是再恰切不過的了。在易經中,乾主要是說天,有天父的含義;坤則主要說地,有地母的含義。在我們的實際感覺中,天就象一位嚴父,地就象一位慈母。地球這位無比偉大的母親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恩澤,卻從未向我們索取過一絲回報。因此,中國民間以祭拜土地神的方式,以表達對大地的敬仰。土地神也是中國民間信仰普遍的神之一,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還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時期及之前,凡有漢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而現代祭祀土地神,多屬於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之意。
從傳說中的伏羲女媧開始,炎帝、黃帝、堯、舜、禹、湯、到文、武、周公,這些人都是歷史的有道明君,把人們從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引導至人類文明時代,發明了各種生活工具,提高了生活質量,奠定了人倫大綱,為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做了巨大的貢獻。據說伏羲女媧制定人倫夫妻大綱,成為人倫之祖;炎帝嘗百草,一天能遇上五十種毒,神而化之,從而發明了中草藥,直到今天人們都在使用;黃帝所著的真宗修身養性之道,發明的醫理和針灸流傳世界使用到今;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正是人們學習的榜樣;周文王發明的農曆,二十四節氣,一直沿用至今,對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周公之禮,國與國交,大禮三百,人與人交,威儀三千,成為社會穩步發展的保障”,現代的人與人之間,還是得用禮來維持人際關係,國與國之間,還是得用禮來維持著國家之間的交往。
天子應運而生,必有神裙,如說:‘‘天子皆五帝之精寶,各有題序,次第相據,起必有神靈符紀,諸神扶助,使開階立遂。”子自然和上天之精靈息息相通,與孔子有關的儒家經典也被神化成天所授予的神符圖篆, 《春秋》是“援引古圖,推集天變”(《春秋緯·演孔圖》),《易》是“氣之節,含五精”,《尚書》是“明授命之際”,“言天地之情”(《春秋緯·說題辭》);《詩》是“天地之心”(《詩緯·含神霧》);《禮》是“明天地之體”(《春秋緯·演孔圖》);《孝經》是“明君父之尊”,“天地之開闢”(《春秋緯·說題辭》)。 帝王作為天之子,自有天之尊嚴和神靈,“天子,至尊也。“天子者,爵號也”。為什麼稱為“天子”?因“天子”即天之子,其為人間的至尊之號,其作用在於與“日月同明,四時合信,父天母地,兄日姊月” (《春秋緯·感精符》)。因此,天子就是能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日為兄,以月為姊的,因而是與日月同光的,其必然結果就是“與四時合信”。
”(《春秋緯》)三皇五帝、三代聖王都是感天而生的。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庸》)。
進入人倫者為親,旁系的不說,直系的就有很多。按照儒家的劃分,它屬於孝悌仁義的範疇,也就是說,對長輩要孝順,對同輩要友好,對朋友要寬容,對晚輩要慈愛,夫妻之間要有禮遇。在這裡不說血親,只說朋友。朋友雖不是血親,但勝似血親。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也是分層次的,有刎頸之交、八拜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患難之交、神交、至交等等,還有酒肉之交。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朋友講究的是交心、知心。朋友相親,如同男女相愛,愛和恨的程度是呈正比的,反目成仇的往往是最要好的朋友。因此古人說,對朋友要講仁義,要相互寬容、諒解、忠信、尊重。還有諍友,是說還要相互批評幫助。古人的論友、交友之道,很值得今人學習。
人的至親者即是父母,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和地,中國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家喻戶曉的,這就是教育為人子女應當孝順父母。以至於《孝經》中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些正說明中國傳統孝的觀念已深入人心。而孝正是儒家的中心思想之一,他的傳承得益於儒家思想的不斷傳播。
如果說父母孕育了人的肉體,那么師就培育了人的心靈。這個師不僅僅是傳授文化知識的教師,而且也指心靈根源的精神導師。然而在古代這個“師”更多的指歷代明君,如伏羲、炎帝、黃帝、堯、舜、禹、湯、周公、孔子。因為他們的德服眾人,功績使得後人受益,比如人們都熟知周文王的故事,“文王身體力行,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孔子也在《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他給人們立下了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觀。這些道理都是社會繁榮,國家穩定,民族昌盛的基石。

相關傳說

據史料記載:明朝永樂年間(約公元1404年),三朝元老賈宰相七十大壽。曾以“神童”著稱,14歲入朝的翰林學士解縉,對明成祖說:“卑職要送一件寶物給賈宰相,讓他們家世世代代頂禮膜拜”。
明成祖覺得解縉說話太狂妄,便半真半假地說:“那么,我們不妨打個賭。”解縉問:“不知聖上有何賭法”,明成祖說:“我要讓你那件寶物根本擺不上正堂”。解縉也毫不示弱地說:“我不僅要擺在正中間,而且要人人向他打躬作揖!”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賈宰相的壽誕之日轉眼就到了。明成祖考慮再三,親筆寫了個米筷那么大的“壽”字,令人用金片連夜趕製出來。第二天天剛亮,就派人送到了賈府。 賈宰相見萬歲送來如此貴重的禮物,真是受寵若驚,立即擺香案跪接,並披紅掛彩,將金壽字擺在堂屋中間,還特地在兩旁各點燃一支紅燭以示尊重。明成祖心想:做壽的時候送“金”字,又是朕御筆親書,這是任何禮品也不能替代的,看來這次與解縉打賭是萬無一失了。
  • 解縉姍姍來遲
早飯後,明成祖為了能親眼看看解縉花招,竟不顧“君不拜臣”的禮節,早早便起駕來到賈府。誰知來賀壽的文武官都到了,卻一直不見解縉露面,眼看拜壽儀式即將開始,解縉才姍姍來遲。更奇怪的是他竟什麼禮物也沒有帶,進門之後,首先拜見萬歲說:“不知聖駕來臨,有失君臣之禮,萬望恕叩”。明成祖說:“不知者不為過,只是一年前愛卿與朕打賭之事,……”。萬歲話音剛落,解縉馬上就說:“與聖打賭之事卑職拳拳在心,豈敢有忘”。“既然不敢忘,卻為何孤身獨影而來,兩袖清風而至,莫非愛卿會變戲法不成?”一席話說得文武百官哈哈大笑。賈宰相更是不失時機地戲落道:“解學士不是說要送一件讓老朽全家子孫萬代頂禮膜拜的貴重禮物嗎,想必是怕把萬歲爺的金壽字比下去了,才不敢拿出來吧?”賈宰相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群臣們的戲笑聲給打斷了。
明成祖見解縉沉默不語,又不無憐惜地說:“解學士既然認輸,眾愛卿就別再難為他了,還是快飲酒賀壽吧。”賈宰相本想趁此機會將解縉戲落一番,見萬歲開了金口,也只得很不情願地坐到那把早已準備好的太師椅上,準備接受兒孫和下屬、家人們的禮拜。
哪料到主持司儀,剛剛說了一句“開始拜壽”,解縉卻一步上前,制止道:“且慢!”說著從袖筒里抽出小半卷紅紙,隨即往堂屋後牆的正中央一貼說:“還是先拜拜祖宗牌位再說吧!” 賈宰相抬頭一看,只見解縉說的所謂“祖宗牌位”不過是在紅紙上寫著三行字。中間寫的是:“天地君親師位”六個大字,左右寫的是:“賈氏堂上宗祖”和“九天東廚司命”兩行小字,便冷笑一聲說:“什麼祖宗牌位?顧名思義,祖宗牌位就應以‘賈氏堂上宗祖’六個字為主”。
解縉不以為然地說:“有道是:天生我,地載我,君管我,親養我,師教我。請問賈大人,難道你‘賈氏堂上宗祖’,能大於天地,高於君主么?更何況賈氏堂上宗祖同樣是父母養的,老師教的,未必他們可以不尊重父母雙親?不敬重教誨自己的師長么?”
  • 不愧為三朝元老
一席話,問得賈宰相瞠目結舌,無言以對。不得不點頭稱是,但他也不愧為三朝元老,話鋒一轉;又問:“這‘天地君親師’的位置擺在正中間就算是理所當然吧!不過,我賈氏堂上宗祖,按照“右為尊上之位的慣例,擺在右邊總該是名正言順的吧!為什麼非要擺在左邊呢? ”
解縉沒有正面回答賈宰相的問話,而是反問道:“請問賈大人,還記不記得臘月二十四送九天東廚司命,也就是送灶王菩薩上天時的那副對聯么?”賈宰相想都沒有想,便回答說:“當然記得,上聯是:上天言好事,下聯是:下界道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解縉緊接著又追問了一句:“請問這一家之主,應不應該享受‘尊上之位’呢?”沒等別人回答,又接著說:“灶神是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家家戶戶,無不供奉,難道還不如你一姓之宗祖么?!”
  • 磕頭如象雞啄米
那時候,人們都說灶王爺能上通天界,下統五行,主人壽命,賜人福祿,因此,誰也不敢怠慢。賈宰相雖然是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也不敢不敬重灶王爺啊! 解縉的這一手絕招,實在使明成祖始料不及。皇帝再大也只能是“天子”而已,而對“天地乾坤”,和“九天東廚司命”,他仍然是小巫見大巫,不得不將那金字壽搬到一邊,帶頭拜起天父、地母和司命爹爹來,賈宰相和文武百官見萬歲都對著解縉送來的“壽禮”打躬作揖,那還敢說半個不字,一個個磕頭如象雞啄米。
  • 將解縉貶至廣西
賈宰相見自己的一場隆重的“古稀”之壽,就這樣被解縉輕而易舉地攪亂了,真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解縉雖然取勝了,卻因此得罪了皇帝。永樂五年(1407年),明成祖果然以“泄禁中語”和“廷試讀卷不公”為藉口,將解縉貶至廣西。三年後,又以“無人臣之禮”的罪名將解縉捕入獄中,並派人將其殺害。
  • 祖宗牌位的來歷
解縉雖然被殺,而他所獨自設計的祖宗牌位卻沒有人敢更改,所以,從此以後,祖宗牌位仍然寫著:“天地君親師位”、“九天東廚司命”和“某氏堂上宗祖”三行字,這就是祖宗牌位的來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