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銅都

東川位於中國雲南省東北部,面積1674平方千米,漢族為主,並有彝、回、苗、白、納西、壯、傈僳等少數民族。東川漢為犍為郡地,唐置唐興縣;南詔政權時改稱那札那夷,置東川郡;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東川路。明、清均設東川府;1913年改為東川縣;1954年由昭通專區的會澤,巧家的湯丹、落雪等地改設東川礦區;1958年撤東川礦區設東川市。1985年將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部分地區劃歸東川市管轄。市境位於滇東高原邊緣,因有小江及其支流以禮河的深切,形成東西對峙的牯牛山與拱王山,山地高聳,最高峰海拔約4247米,谷底海拔約1200米,山坡陡落,土石流危害極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由河谷到山頂溫差可達13℃。變質岩系分布普遍,銅及其他有色金屬儲量豐富,銅礦探明儲量2813萬噸,居全國第三位,中國六大產銅基地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南銅都
  • 外文名:天南銅都
歷史,現狀,

歷史

東川境內銅礦儲量豐富,銅文化歷史悠久,已有2000多年的產銅歷史,素有“天南銅都”之稱,銅礦中伴生金、銀、鈷、鍺、鎘等多種稀有金屬,此外還有鐵、磷、鋁、鋅、石膏、硫磺等礦。之所以稱“銅都”,是因為其一,東川銅的開採冶煉鑄造歷史久遠。據史料記載,在上古時期,東川就出現了“馬踏露銅”,早在西漢時期,先民們就已經能夠用“火燒水潑法”開採銅礦,並用木炭冶煉鋼錠和鑄造錢幣。其二,東川銅礦儲量豐富,是古代中國最大的銅礦。其冶煉規模之大、開採歷史之長處於中國同業之先。史料記載,清乾隆至鹹豐年間年產粗銅就已達8125噸,有礦工十餘萬人,產業大軍遠遠超出今天的規模。其三,東川銅是清朝時期鑄幣造器的最重要的原料來源之一。清朝錢幣有百分之七十系東川銅鼓鑄的。
北京的龜鶴,貴州黔靈的黃鐘、武當山的銅殿、昆明鳴鳳山的金殿等,都是用東川銅鑄造的。由於東川銅當時在我國制幣以及製造業所處的特殊地位,乾隆皇帝曾御賜東川龍神廟礦“靈裕九寰”匾,對東川銅業予以褒獎,“天南銅都”也因此而得名。

現狀

隨著歷史變遷,雖然經兩千多年的開採冶煉,東川仍是中國六大產銅基地之一,銅的地質儲量仍占全國第二位,精礦含銅量占全國第三位,在我國有色金屬及經濟發展中東川銅業仍具有其重要地位,發揮著應有的作用。在東川,如果你有興致,你可以到東川的銅礦山看看古採礦遺址、運銅古道及今天現代化的采冶場景,能夠領略“天南銅都”的風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