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望故鄉

天使,望故鄉

《天使,望故鄉》是美國小說家托馬斯·沃爾夫創作的長篇小說。

作品有濃烈的自傳色彩,講述主人公尤金·甘特及其一家基本上以作者及其家人為原型。小說從尤金父母的身世、他的出生一直寫到他大學畢業。尤金的家庭生活充滿了不幸與混亂。成長於這樣的家庭,尤金內心充滿了孤獨、痛苦和對獨立生活的憧憬。最後,尤金選擇了離開家庭,繼續去哈佛深造,渴望去體驗一種新的人生。

這部小說是一部瑣碎的大部頭心靈日記,猶如“一條由音節構成的密西西比河,處處流淌和翻滾著沃爾夫式的短語,美麗動人,清澈見底,並且也像密西西比河一樣,常常滯流污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天使,望故鄉
  • 外文名稱:Look Homeward,Angel
  • 作品別名:天使啊,請引頸向家鄉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美】托馬斯·沃爾夫
  • 首版時間:1929年
  • 字數:558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天使》的時空背景設定在了20世紀初的美國南方一個山區小城,核心內容是一個男孩從出生到成長至大學畢業的人生路程。
南北戰爭結束後不久,一位名叫奧利弗.甘特的石匠就從北方輾轉來到了北卡羅來納州的阿爾塔蒙特定居下來,以營造墓碑為生,之後娶了當地一個大家族的女兒伊莉莎·潘特蘭。甘特家人丁興旺,有史蒂夫、黛西、海倫、格羅夫、本、盧克,還有一個最小的兒子—尤金。
尤金四歲的時候,母親伊莉莎懷著發財夢帶著一家孩子去聖路易斯城掙點錢,希望將來能移居過來。在這期間,由於伊莉莎的疏忽,格羅夫患上傷寒夭折了,一家人帶著悲傷又回到了老家。尤金小小的心靈留下了死亡的陰影。甘特酗酒日益嚴重,他發酒瘋時只有海倫能對付他,父女的感情日漸加深。尤金長大了,
成了一個文靜、酷愛讀書的孩子,但從不與周邊同齡的夥伴交往。放學後,他被母親打發去送報紙以掙點小錢,盧克是一個天生的推銷員,他指導尤金該如何做,尤金生性敏感,討厭這種差事,卻不敢讓家人知道。只有他的哥哥本注意到這一點,向父母提出勸告。
伊莉莎斂財的本性越發顯現。她不顧甘特的反對,貸款買下了“南方客棧”,帶著七歲的尤金住進了南方客棧,和甘特分居了。尤金在中學裡長成了一個靦腆、敏感的少年,喜歡幻想和內省。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尤金的文學才華得到了校長的賞識,因此被轉到一所私立學校進行個別輔導。其中文學老師瑪格麗特對尤金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被尤金視為“精神母親”
甘特一家的生活永遠是無序混亂的。大兒子史蒂夫遊手好閒,同一個有錢的女人結婚後就沉迷於酒精不能自拔。海倫開始自謀出路,當上了歌唱演員。盧克名義上在大學裡學電氣工程,實際上他更擅長推銷和做買賣。這時的甘特年老體衰,疾病纏身,整日長吁短嘆。
由於母親伊莉莎的吝嗇,尤金不得不出去送報紙賺錢。雖然厭惡這一行,但他做事認真負責,對負責的區域“黑人區”有著強烈的興趣,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哥哥盧克應徵入伍,英雄的激情也在他心中激盪,他夢想著勇敢地戰死沙場。時隔不久,姐姐海倫嫁人了,不過仍和家裡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尤金夢想到哈佛大學讀書,父母卻堅持讓他在州立大學上。第一年尤金受朋友蠱惑,尋花問柳,事後又深感內疚。暑假期間,他認識了住在南方客棧的勞拉·詹姆斯。這樣,尤金開始了他的初戀。但勞拉比尤金大五歲,回家鄉維吉尼亞不久就結婚了。尤金心碎不已。母親、姐姐以及房客們都嘲笑他落空的愛情,唯有本安慰他,兄弟倆的感情更近了。
戰爭也給尤金的大學生活罩上了一層陰影。在平安夜,尤金有生以來第一次喝得酩配大醉,家人害怕他成為甘特那樣的酒鬼,拚命責罵他。這一次醉酒事件使尤金再一次感覺到自己在家裡是一個外人。於是他懷著和勞拉重逢的渺茫希望,去維吉尼亞了。這一次的流浪旅途讓尤金迅速成長。
尤金重返學校不久又回家了,因為本患肺炎快要死了。本的去世再次給尤金以重擊,他的精神支柱坍塌了,讓他更加覺得孤獨與失落。尤金畢業了,他獲得了怪才的名聲,甘特夫婦感到很自豪。但是家裡的情況依舊沒有變化,母親仍醉心於資產的投資,甘特的病越來越重,一家人糾纏於遺產的分割,一片混亂。尤金說服母親,提前拿走了父親的遺產,去哈佛繼續深造。於是,尤金朝著新的生活又出發了。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步入20世紀,隨著人類思想的進步,傳統宗教對人思想的控制力日趨減弱,越來越多的人在信與不信間猶疑、徘徊。文學方面則體現為一系列以追尋為主題的小說相繼問世。
19世紀的美國處於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人們處於對自身的迷茫,對未來的疑惑狀態。面臨宗教信仰的坍塌,人越來越感覺到自我的喪失,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異性逐漸消亡。在這樣的背景下,超驗主義在美國出現並迅速傳播開來,對美國人的生活、思想,乃至文學創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為美國的追尋傳統注入了新的生命。
與此同時,美國社會、文化、生活等各個領域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大陸戰火紛飛,生靈塗炭,美國坐擁後方,大發戰爭財,社會經濟膨脹,出現了短暫的繁榮。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使美國人民享受到了高科技的便利,一種新的工業經濟開始發展,打破了許多原本寧靜的田園鄉村,國民生活日趨城市化。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喧囂和浮躁的景象。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不少人普遍強烈感到失望,尤其是年輕的知識分子。許多年輕人受到政府的鼓動,懷著保衛世界和平的理想,曾滿腔熱情奔赴歐洲戰場前線,為保衛民主而戰。然而戰爭的殘酷現實令他們頭腦清醒起來,一種被欺騙的感覺油然而生。於是什麼英雄主義、愛國主義,以及對民主的熱情,這些都已失去魅力而煙消雲散了。人們對戰爭的浪漫概念己無興趣,剩下來的只有失望了。其中有一批年輕的作家,他們同樣遭受戰爭的劫難,身體和心靈都受過不同程度的創傷。戰爭迅速割斷了他們同舊價值觀念的聯繫,而時間又未能賦予他們新的思想以適應戰後殘酷的現實,因此他們感到“迷惘”。他們用文字記錄下了自己的迷茫和失落,生活的混亂和支離破碎的感覺。這就是“迷惘的一代”。
個人背景
沃爾夫在1924年進行了他的第一次歐洲之旅,在其後的14年中,他一直輾轉於歐洲與美國之間。這種不斷離開故土又回歸故土的特殊經歷使得沃爾夫對自己的祖國產生了一種濃烈的歸屬感。經歷了“大蕭條”後,沃爾夫心中的美國社會正處於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他在城市裡看到的生活就像一堆髒破不堪的破布,“悲慘的人群在滴水成凍的寒冷中彼此擠在一起取暖,蹲在一個公共廁所的又髒又臭也沒有門擋的蹲坑上。”懷著對歐洲國家的憧憬,他開始了他的旅行生活。然而,在歐洲的生活並沒有他想像中那么完美。一方面,他著迷於大城市的繁華,另一方面又產生了無家可歸、漂泊無定和孤苦無依的感覺,並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只是一個外來人。“孤單一人住在一個異國。我不知道我為什麼呆在那裡,我不知道什麼是我的生活的目的和方向,而我也就是在那種情況下開始寫作的。”深處異國他鄉,他的心中產生“龐大的,空虛的,空洞的,百無聊賴的感情”。他開始反思自己離開故鄉的緣由,思考自己來倫敦的意義。面對這個現代都市,他百感交集,既愛又恨。每天住在一個像章魚一樣鋪開的網中,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城市中,他感到無比迷茫。
《天使,望故鄉》最初的題目為“啊!失落”,後易名為“孤獨,孤獨”,最後定稿的書名取自約翰·彌爾頓悼念亡友的輓詩《利西達斯》。這是一部帶有作者自傳色彩的小說,它的主人公尤金的成長經歷,基本上均取材於作者本人的生活經歷。

人物介紹

尤金
尤金自出生起就感到無盡得失落和孤獨,他渴望逃離家庭的束縛。在他心裡,家庭是一個牢籠,牢牢地禁錮著自由。他需要找到一扇逃離之“門”,這扇“門”在他生命的關鍵點都會出現。他出生時,他渴望通過語言找到逃離家庭的“門”。睡夢中,他聽到“幽靈”的呼喚:“醒醒,長著通靈耳朵的孩子,進入的卻是黑暗。醒醒,幻影,進入我們的身體吧。試試,試試,試試這條路吧,打開光明之門……路在這裡,尤金。你忘了嗎?那石,那葉,那扇未曾找到的門。把石頭搬開,尤金。那石,那葉,那扇未曾找到的門。回來,回來吧。”那聲音不斷地提醒著尤金,要堅持,不能放棄尋找那扇“門”的使命。第一次獨自旅行時,他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興奮,他認為自己己經“找到了那扇通往失落世界的大門。可是,他是在他的前方還是身後?他是在走出來,還是走進去?”他又一次感覺到無比的失落。小說最後,在與哥哥本亡魂的交談中,他意識到“森林裡沒有樹葉為我高懸;我不會去搬動山中的石頭;在任何城市中我都不會找到那扇門。但是在我自己的城市裡,在我靈魂的大陸上,我將尋到那被遺棄的語言,那失落的世界,一扇我可以進入的門。”尤金的一生都在找尋屬於自己的一扇“門”。他不知道通往這扇“門”的通道,也不知道打開這扇,“門”的方式。因此,他不斷地改變追尋的方式,嘗試通過語言、旅行、知識等各種方式,只為找到那扇通往精神家園的“門”。
最終,他在哥哥死亡之後意識到,只有走出群山,擁抱一個全新的天地,徹底地釋放真實的自我,才能夠真正回歸精神的家園。
甘特
尤金的父親甘特是一名石匠,他窮其一生都在尋找“那種偉大而被遺忘的語言,尋找那條通往天堂的遺失的小路,一石,一葉,一扇未曾找到的門。”他不知道那扇“門”在那裡,也不知道何時能夠找到。甘特覺得,在這個世界上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用鑿子精雕細刻出一個天使的頭像,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夢想。他希望把自己內心中那種無法言說出的東西通過雕刻冰冷的石頭來實現。甘特尋找的門就是一種言說自我的方式,是自己的一個夢想。
本也在尋找一扇光明與友愛的世界之門。他在家裡如同鬼魂一樣出沒,沒有人關心他的存在,可他卻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家人的關愛。他會用心記住每一個人的生日,用微薄的薪水給大家買禮物,他省吃儉用只為了能夠給自己最疼愛的弟弟買心儀的禮物。他看到母親強迫尤金穿上自己不合腳的鞋,看到弟弟痛苦的表情,一瘸一瘸地走路姿勢,他氣急敗壞地和母親吵了起來。生活在這樣家庭中,他始終也無法融入其中,在分裂為兩派的家裡,他不屬於任何一方,只能孤獨地守著自己內心的那一份執著。親情友愛之門在他面前徹底地關閉了。但是,對家庭的絕望並沒有影響他對祖國的熱愛。戰爭來臨時,他內心澎湃著殺敵報國的激情。在他眼中,這是一場正義的戰爭,在戰場上,他可以用自己的鮮血,甚至生命來保衛祖國,用自己的雙手為國家創造一個光明的未來。
然而,他的身體狀況無法達到一名軍人的標準。儘管他一次次努力地鍛鍊身體,懇求醫生放寬界限,最終仍舊被無情地拒絕在軍隊的大門前。他殺敵報國的夢想還沒有上戰場就夭折了。面對這樣的打擊,他知道自己永遠無法找到那扇光明與友愛的大門,他的精神徹底地崩潰了。最終,在絕望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孤獨
《天使,望故鄉》的副標題為《被埋葬的生活的故事》。作家在小說中試圖重現那種被埋葬的生活,那個早已遠去,無法回歸的人類童年時期的美好生活。童年是人類成長的一個階段,處於童年時期的人類是最本真的存在,最正常的存在狀態。孩童的心靈是最完整的,因為處於幼年期的孩子遠離社會,他們的世界簡單而單純,不需要去順從他人,卻可以影響到身邊人的言行。面對孩童,很多大人會受其悲喜心境的影響。一個孩童甚至可以使得身邊的大人全部變成孩童。處於兒童期的孩子,衣食無憂,他們不用討好任何人,可以完全憑藉自己的好惡,以孩子的簡單方式對人們的功過做出審訊和宣判,不需要考慮後果,不必計較得失。所以,他們做出的是一種完全獨立的、真誠地裁決。因此,嬰兒、兒童的面孔和他們的行為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神奇的啟迪。但是,一旦步入成年,進入社會,人就會被諸多無形的枷鎖所制約,被自己逐漸形成的意識所囿,最終被關進了意識的監獄。
小說中的人物不時地出走,漫無目的,從老甘特到尤金,全家人都處於一種漂泊不定的狀態,即便是伊莉莎,她也不甘於一輩子死守著阿爾塔蒙特的那些房產,總是希望能有一天到更大的城市去施展自己的經商才華。大家都不滿於自己生活的狹小的世界,有著躁動的靈魂。實際上這正是那個年代充滿了喧譁與騷動、毫無方向的美國社會的寫照。封閉的環境使尤金對外面的世界無限嚮往和憧憬。
尤金的出走不是“外部世界的某種誘惑”,像其他成長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樣。而是現有生活的局限迫使他外出尋找發展的機會。他在既有的生活方式中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理想的生活方式。促使他逃離的直接原因是對現實、尤其是對家人的不滿和反感。為此,他放棄了穩定的生活,而在一種流浪的狀態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這是異常孤獨的一家人,他們被禁錮在孤獨中不能自拔,在孤獨中扭曲著自我。他們的怪異更深刻地體現了他們的孤獨。小說里很少有比甘特夫婦更寂寞的人了。兩個人各自拘限在自己的生活里而不能自拔,兩個人都想表達自己,然而徒勞無功—甘特用雄辯,用咒罵、酗酒、縱慾;意萊莎用絮叨、金錢、地產。如甘特發起酒瘋來是不可理喻的,甚至要點火燒了自己的房子。就在尤金出生的前一天夜裡,他又喝得醉酥嫌的,還要毆打意萊莎,把家裡搞得天翻地覆。意萊莎則陷入了欲望的深淵,她唯一的目的就是積攢財富,她作為一個母親和妻子的角色完全被扭曲了。意萊莎像瘋了一樣,從早到晚沒完沒了地談生意經。她的地產投資愈大愈多,她在個人用錢方面就愈是扣斤損兩.拚命節省。她要是看見家裡有一盞電燈沒關,就會大吵大鬧,說這樣子要把她搞窮的。這使得她與自己的親人之間隔閡越來越深,越來越疏遠。甘特的滔滔不絕,並沒有使他和家人取得良好的溝通,別人只是覺得好笑和滑稽。意萊莎常用生意人的口吻和子女們交流,尤金一放學回家,她就叫他去叫賣周刊。她說:“孩子,你得幫我拉點生意,我們才好過日子。”他們都無法表達自我,他們已喪失了愛的語言,無法傳遞自己的感情。
小說中人物的孤獨歷程凸顯了命運的灰暗色彩,透露出無邊的荒涼和絕望,反映出作者對於人生的一種失落感。但在這失落的背後,我們卻依然可以從尤金身上看出作者隱藏的一絲希望。尤金感受著孤獨,他感受到了缺乏愛與交流的孤獨,感受到了被人誤解的孤獨,感受到了在一個陌生世界孤身奮戰的孤獨,但是他並沒有像書中其他人物那樣沉淪於孤獨。在他身上,體現出一種在孤獨中不懈地尋求人生理想的精神。
即使面對孤獨,尤金也能體驗到一種孤獨的美。尤金從孤獨中漸漸走向獨立,他的經歷給小說添了一抹暖色,一種直面孤獨,不懈地追求理想家園的精神。這種不懈的追求正凸現了人在這個陌生世界中生存的勇氣和意義。
孤獨是人與人之間無法穿越的厚重障壁,也是勇敢者建立精神家園的堅固壁壘,在孤獨的壁壘之下,精神的家園得以維護。孤獨教勇敢者學會思考,由惶惑到釋然,由抗爭到承擔,最後會變成一種淡定的姿態,生命因此昂然精彩。背負著孤獨在人生的旅途中步步前行,坦然承擔生命的悖謬,方能在虛無中走出意義。
存在主義
沃爾夫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個形象鮮明的人物,尤其是甘特一家子,更是讓人印象深刻。存在是荒謬的,世界是一個沒有任何目的的雜物的堆積。而甘特一家雜亂無章的生活正是存在荒謬性的最好的診釋。透過他們一家奇特、怪誕、不合常規的生活,似乎看到生命的本質和現實。他們曾盲目地摸索過,痛苦地掙扎過,但最終都屈服於這個荒謬的世界,沉淪於現實,任時光無意義地耗去自己的生命。他們對環境的屈服與主人公尤金對環境的超越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儘管成長於一個粗俗的環境,尤金的生命歷程展現的則是不斷地超越,將自己從沒有思想,缺乏精神追求的平庸現實中拯救出來。尤金用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人是自由的,存在是先於本質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尤金是一個存在主義的英雄。

藝術特色

小說《天》的寫作素材真實、全面,不留作者存在的痕跡,透露出沃爾夫自然主義性質的創作態度。它強調生物因素對人物行為的決定作用,其中人物無法抗拒遺傳因素與本能的影響,具備自然主義小說關鍵要素。小說講述的雖是家庭中的故事,卻營造一個激烈爭奪的生存環境,最終定出勝負,反映自然主義的叢林理論。作者從小說開頭便埋下悲劇的伏筆,使小說從頭到尾暗示著對命運的悲觀認識,進一步印證小說的自然主義存在。
沃爾夫以高度凝鍊化的手法,以寫史詩的衝動演繹人類歷史經驗,表述宇宙萬物生靈。作者通過駕馭龐雜、細瑣、紛亂的個人經歷,捕捉細膩、纖敏的內心體驗,摹寫出主人公心靈的種種律動,生髮出對人類普遍經驗的本質思考,竭力繪出人類的心靈軌跡。作者的這種創作理念,決定了他創作風格的強烈抒情性特徵。小說完全靠感情旋律組織全篇,將讀者捲入感情的漩渦,一股一股洶湧不息的印象和情感迎面而來,奔騰澎湃,攝人心魄,形成小說獨具一格的藝術特徵。
《天使,望故鄉》的語言也是獨具特色,有一種極具感官色彩的直觀表現力。往往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和事情,在沃爾夫神奇的筆下,顯得清新雋永,鮮明獨特。沃爾夫非常善於向讀者傳達具體而鮮明的形象。他以抒情的強烈性,用各種感覺上的意象織成一個網,以喚起讀者的反應,幾乎與直接經驗的結果一樣強烈。

作品影響

《天使,望故鄉》甫一出版,就被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小說家辛費萊·路易斯譽為那一時代的“最佳文學作品”,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威廉·福費納甚至把沃爾夫排在自己之前,稱其為最傑出的美國作家。在闡述“自然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等文學概念的時候,也常常會提及沃爾夫和他的《天使,望故鄉》作為例證。

作品評價

名家點評
美國評論家約翰·皮爾·畢肖普:沃爾夫的目的是“儘量把美國納入一個人的經歷之中去。”他以尤金的成長曆程展現了20世紀初美國鄉村的發展動態和社會變化。
爭議
沃爾夫的小說創作形式在評論界歷來是褒貶參半。與《天使,望故鄉》出版後受到的盛讚相比,還有許多批評家認為他缺乏駕馭長篇小說形式的能力,致使小說缺少必要的戲劇性衝突和藝術距離,內容方面自傳性太強。

作者簡介

托馬斯·沃爾夫(Thomas Clayton Wolfe,1900-1938),20世紀美國小說家。1900年生於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畢業於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在哈佛大學獲得劇本寫作碩士學位,後在紐約大學任教。他創作於大蕭條時期的作品描述了美國文化的變化和多樣。1938年沃爾夫去世後,威廉·福克納將他列為他們那一代最好的作家,而將自己列在了沃爾夫的後面。“垮掉派”作家傑克·凱魯亞克也將沃爾夫視為自己的文學偶像。
其代表作有四部自傳體長篇小說:《天使,望故鄉》(Look Homeward,Angel,1929)、《關於時間和河流》(Of Timeandthe River,1935)、《蛛網和岩石》(The Weband the Rock,1939)和《你現也不能回家鄉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