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1955年嚴鳳英、王少舫主演黃梅戲電影)

天仙配(1955年嚴鳳英、王少舫主演黃梅戲電影)

《天仙配》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神話題材黃梅戲電影,由石揮執導,嚴鳳英王少舫主演,於1956年上映。

該片講述了玉皇大帝的女兒七仙女被凡人董永的忠厚善良打動,下凡與他配為夫妻的故事。

基本介紹

  • 導演:石揮
  • 編劇:桑弧
  • 主演:嚴鳳英,王少舫
  • 出品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
  • 對白語言:漢語
  • 中文名:天仙配
  • 外文名:Marriage of the Fairy Princess
  • 出品時間:1955年
  •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 類型:戲曲,神話
  • 片長:96分鐘
  • 上映時間:1956年 
  • 色彩:黑白
演職員,電影視頻,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天宮中,玉皇大帝最小的女兒七仙女與姐姐們到凌虛台遊玩,透過雲霧看到了人間凡人百姓的生活,非常羨慕。其中,董永賣身葬父的舉動感動了七仙女,七仙女愛慕他為人忠厚,懇求大姐幫她下凡。大姐禁不住七仙女的懇求,違背天宮戒律,送了她一支可以在凡間召喚姐姐的難香。七仙女帶著難香下凡與董永結為夫妻。為給丈夫贖身,七仙女燃起難香召喚姐姐們幫她織出十匹錦絹,二人做工期滿相攜回家。返家途中,董永得知妻子已經懷有身孕,欣喜若狂,為妻子討水解渴。董永離開不久,天上風雲變幻,天將現身告訴七仙女玉帝要她午時三刻返回天宮,否則董永將被碎屍萬段。七仙女聽後痛徹心肺,但為了不讓丈夫受傷害,在董永回來後告訴他自己的來歷並留下誓言,然後,滿懷悲痛地回到天宮。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
七仙女嚴鳳英----
董永王少舫----
傅員外張雲峰----
趙貴胡霞琳----
土地丁紫臣----
大姐王少梅----
二姐潘璟蜊----
三姐潘霞雲----
四姐丁俊美----
五姐江明安----
六姐張萍----

職員表

導演副導演(助理)編劇攝影配樂美術設計服裝設計錄音劇務
石揮鄧逸民桑弧羅從周時白林胡倬雲張曦白薛志昌 周雲麟徐進
音樂顧問
葛炎
特技攝影
周詩穆
特技
姜亦素
舞蹈設計
喬志良
編曲
安徽省黃梅戲劇團音樂組時白林等
演奏
安徽省黃梅戲劇團音樂組、上海樂團民族樂隊、上海市人民滬劇團音樂組
指揮
黃貽鈞、時白林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天仙配(1955年嚴鳳英、王少舫主演黃梅戲電影)
    七仙女
    演員:嚴鳳英
    玉帝的七女兒。她從不留戀天上的神仙生活,在愛上忠厚的凡人董永後,勇敢地打破神界與凡間的阻隔,偷偷下凡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個性頑皮、潑辣、機智,溫柔體貼,能勞善作,不怕與董永一起吃苦,對愛情忠貞不渝。
  • 天仙配(1955年嚴鳳英、王少舫主演黃梅戲電影)
    董永
    演員:王少舫
    窮苦的凡人,為葬父而賣身為奴。他忠厚、老實、善良、純樸,不敢胡作非為,在路上遇到素不相識的七仙女時,起初他怕連累姑娘受苦而不敢接受她的追求,後經土地搓合、槐蔭樹作媒,才同七仙女結為夫妻。
  • 天仙配(1955年嚴鳳英、王少舫主演黃梅戲電影)
    傅員外
    演員:張雲峰
    為富不仁的財主,先以賣身契上沒有寫董永可以帶家眷為由刁難董永夫妻,要挾七仙女一夜織出十匹錦緞,成則工期縮短,不成則加倍,卻只給她一團無頭亂絲。
  • 天仙配(1955年嚴鳳英、王少舫主演黃梅戲電影)
    大姐
    演員:王少梅
    玉帝的大女兒,七仙女的大姐。善良寬厚,同情七妹,支持她下凡並贈送“難香”。當七妹有困難時,她帶領眾姐妹下凡,助其一夜間織成十匹錦緞。最終因幫助七妹下凡而被關入天牢。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 為拍攝該片,石揮一連看了二十幾場黃梅戲《天仙配》的演出。
  • 為了說服作曲家時白林同意在配樂中不再用擊板指揮,石揮特意給他講了蘇聯觀眾在觀看中國戲曲片時聽到配樂中的擊板聲誤以為機器出了故障的故事。
  •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一段唱詞,在陸洪非創作的黃梅戲演出版本中是放在“路遇”之後的,表現七仙女與董永一起去傅家上工的情景,而電影編劇桑弧把這段詞挪到“滿工”之後,並對唱詞進行了修改。影片上映後,黃梅戲演出也借鑑了這一修改方法。
  • 該片上映後,據統計,在1958年底時僅中國大陸的觀眾就達一億四千萬人次,創造了當時票房的最高紀錄。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獲獎獎項獲獎方
1957年
1949-1955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舞台藝術片二等獎
《天仙配》

幕後製作

劇本改編
在拍到拍攝《天仙配》的任務之前,石揮從未看過黃梅戲。他最初的構想是嘗試拍攝一部神話片,完全按電影形式拍攝,重新譜曲,舞蹈動作放在次要地位,“黃梅調”僅僅作為材料。但是,當觀看了嚴鳳英主演的舞台版黃梅戲《天仙配》後,他被黃梅戲那富有地方色彩的曲調深深吸引住了,再加上親身感受劇場觀眾的反應,他意識到必須把原來的構想全部丟掉,必須以黃梅戲為主體。
電影《天仙配》DVD 封面電影《天仙配》DVD 封面
在劇本改編過程中,石揮和編劇桑弧為了使主題更鮮明,把主要矛盾集中於董永與七仙女對抗天庭上,而把他們對抗地主的迫害作為副線;還調整了人物間的關係,比如在“路遇”一場中,寫董永對七仙女也有好感。為了把三小時的演出濃縮成一個半小時的電影,他們將原舞台劇的18場戲減為7場,唱詞由684句改為442句,其中多數為重新編寫。
在刪減原劇場次的同時,石揮也注意保留原劇的精華。他在觀看黃梅戲《天仙配》的現場演出時,注意觀察什麼地方令觀眾們喜歡,什麼地方引起他們激動,傾聽觀眾的議論,以此作為改編劇本依據。
例如,仙女偷看凡間一場戲中,有仙女讚頌“漁、樵、耕、讀”的歌舞情節,這在改編本的初稿里本來被刪除了。但是,石揮在演出現場發現觀眾們特別喜愛這段戲,於是,經與作者商量後,他們恢復了那場戲。另外,黃梅戲中“路遇”一場有七仙女“三擋兩撞”阻攔董永的情節,石揮和編劇認為這段戲顯得七仙女是在“硬追求”董永,所以在初稿本里把它刪掉,改為七仙女用悲慘身世喚起董永同情,再發展成相愛。後來,石揮經過觀察思考,發現觀眾之所以喜歡這場戲,是因為它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黃梅戲的處理才符合勞動人民的想像,而且,“三擋兩撞”有利於塑造七仙女的性格,如果合理運用電影手段來表現,還可以突出情節中的神話色彩。所以,他們在修改本中恢復了這場戲。
拍攝方式
在創作之初,對於影片的拍攝方式,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如實記錄,舞台上怎么演就怎么拍,因為拍攝任務期限短,沒時間另創造一套適合電影的表演方式;另一種意見認為電影觀眾不同於劇場觀眾,不會滿足於看到七仙女在鏡頭裡跑圓場。經過討論,劇組達成一致意見:電影《天仙配》不是記錄黃梅戲的表演方法,也不是記錄某個演員的一招一式給後人當教材;黃梅戲本身就不像京劇、崑曲那樣有凝固的程式,所以,完全可以將電影手段與黃梅戲表演結合起來,打破舞台的框子,用“神話歌舞故事片”的形式來拍攝。
音樂創作
在音樂、唱腔方面,石揮定下的原則是“一切服從鏡頭需要”。為此,他抽掉了舞台音樂中“鼓板”的指揮作用。在舞台表演中,“鼓板”指揮樂隊與台上表演的演員合作,掌握節奏,而電影是用不著這些的,所以石揮只把鼓板作為打擊樂器來使用。
表演指導
該片是先錄唱腔,然後根據錄音開機拍戲,所以石揮非常重視錄音中演員的表演。在錄製“路遇”中一段唱詞時,嚴鳳英錄了幾次,但石揮都不滿意。他指出演員唱“我本住在蓬萊村”時表現不真實,七仙女編造了“蓬萊村”的住址,應表現得既心虛,又要讓董永感到她“理直氣壯”,所以演唱時從速度到力度都要有對比。而唱腔末兩句“只要大哥不嫌棄,我願與你配成婚”,他要求演員既表現少女的含蓄,又要有勇敢潑辣的“野味”,從節奏快慢、聲音收放、力度鬆緊、音量大小都要嚴格把控。在他反覆指導下,嚴鳳英一遍遍錄音,終於達到了他設計的要求。

影片評價

該片巧妙地吸取了民間戲曲中的一些手法,在一些景物中也生動而真實地表現了神話的境界,例如七仙女被召回天宮時,陰暗的雲際中所出現的天神,天地間倏時變化後的蕭索景象等,仿佛自然界的景物都結合人物的感情而發出共鳴。這種處理方法不是單純地表現技巧,而是成為整個表演的一部分,增加了這個神話的藝術魅力。(《大眾電影》評)
該片將戲曲與電影這兩種風格不同的藝術相結合,這種大膽的創新嘗試使其獲得巨大成功。首先,它改變了故事敘事方式,如《仙女四贊》一幕,完全打破了戲曲中由唱詞表現人間美景的傳統方式,而是通過鏡頭將人間的場景從戲詞的文字變成了可視的、實在的畫面,使敘事視覺化、場景具體化。其次,電影特技、特效的使用提高了觀賞性。另外,電影的藝術傳播形式大大彌補了傳統戲曲舞台的不足之處,片中假景與真實場景相結合,演員的妝容更貼近生活,演員對人物的塑造既保留了戲曲身段表述的戲曲特點,又能體現人物內心情感,人物形象的生活化拉近了觀眾與故事人物的距離,因而增強了藝術魅力和感染力。該片對結局的改編實現了悲劇性與詩性的融合,在遵守審美慣例的同時,將審美範式進行了符合地域和民族習慣的改造。(《大舞台》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