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董仲舒與兩漢儒學思潮研究

天人合一:董仲舒與兩漢儒學思潮研究

《天人合一--董仲舒與兩漢儒學思潮研究》一書是全面闡述董生思想的優秀著作。他首先探索了董仲舒新儒學產生的歷史背景與思想淵源及其占據漢代思想界主導地位的原因。接著他考證了董生的《春秋繁露》的真偽及體例問題,論定這部書出自董仲舒是真實可靠的。在論述董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論方面,更值得讀者的重視。他指出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與早期的“天人感應”說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兩者之間存在著“體”“用”關係。這是很有特色的一章,詳細閱讀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漢代儒生們發生的積極作用及消極影響。&

基本介紹

  • 書名:天人合一:董仲舒與兩漢儒學思潮研究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3801247
  • 作者:黃朴民
  • 出版社:嶽麓書社
  • 頁數:315頁
  • 開本:32
  • 品牌:嶽麓書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黃朴民同志的《天人合一--董仲舒與兩漢儒學思潮研究》一書是全面闡述董生思想的優秀著作。他首先探索了董仲舒新儒學產生的歷史背景與思想淵源及其占據漢代思想界主導地位的原因。接著他考證了董生的《春秋繁露》的真偽及體例問題,論定這部書出自董仲舒是真實可靠的。在論述董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論方面,更值得讀者的重視。他指出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與早期的“天人感應”說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兩者之間存在著“體”“用”關係。這是很有特色的一章,詳細閱讀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漢代儒生們發生的積極作用及消極影響。

作者簡介

黃朴民,男,浙江諸暨人,1988年于山東大學歷史系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歷史學)成員、中國史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國學學刊》執行主編等。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史、中國軍事史。代表性專著有:《春秋軍事史》、《天人合一:董仲舒與兩漢儒學思潮》、《孫子評傳》、《何休評傳》、《大一統:中國歷代統一戰略研究》、《道德經講解》、《孫子兵法詳解》等:主編有:《孫子探勝》、《中國歷代軍事思想教程》等;並著有《尋找本色》、《歷史無間道》、《難得糊塗:中國古代官場政治智慧》等學術隨筆集;曾在《歷史研究》等海內外各類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百餘篇。

圖書目錄

緒論
一、儒家學說在漢代思想界的主導性質
二、漢代儒學的嶄新特色
第一章 董仲舒學說形成的文化背景(上)
一、先秦學術思想的對峙與兼容
二、新道家的學術兼容色彩與啟示意義
第二章 董仲舒學說形成的文化背景(下)
一、新道家的得勢對儒學更新的推動
二、漢初儒學的初振與董仲舒學說的形成
三、新道家的歷史局限性與董學的確立
第三章 董仲舒其人與《春秋繁露》
一、董仲舒的生平事跡
二、《春秋繁露》傳本的真偽問題
三、《春秋繁露》的體例和內容分類
第四章 董仲舒儒學的多元結構
一、理論框架構建上的多元選擇傾向
二、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兼容特色
第五章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
一、早期“天人感應”說之歷史演進
二、“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的異同
三、“天人合一”論在董氏學說中的地位
四、關於“天人合一”說的評價問題
第六章 董仲舒儒學的“經權”“平衡”觀
一、關於“經”“權”關係的要諦
二、關於事物相對平衡的理論
三、“經”“權”理論指導下的庸俗歷史觀
第七章 董仲舒社會政治思想及其特色
一、孟學色彩濃厚的仁義說
(一)仁義學說的主要內涵及其演繹
(二)關於“義利”之辨
二、苟學影響下的“禮治”觀
(一)禮的強調與“文質”之辨
(二)禮治的倫理學依據:性三品說
(三)董仲舒“禮治”觀的君本位特徵
第八章 儒學思潮與漢代政治和軍事(上)
一、董氏儒學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影響
(一)儒學對時政的規諫意義
(二)儒學基本原則在政治生活中的確立
二、兩漢五德終始說的嬗變及其實質
三、禮樂觀側重點的轉移與漢代的政治
第九章 儒學思潮與漢代政治和軍事(下)
一、漢武帝戰爭與西漢社會思潮的嬗變
(一)武帝時期的戰爭及其後果
(二)武帝時戰爭對西漢社會思潮演變的影響
(三)儒學的改造受嚴重干擾而迂腐化傾向重新抬頭
二、儒學思潮與鹽鐵會議上的軍事論戰
(一)論戰的背景
(二)論戰的中心議題
(三)對論戰的基本評價
第十章 《白虎通義》對董仲舒儒學的繼承與發展
一、儒學的守成傾向與《白虎通義》的誕生
二、《白虎通義》對董仲舒儒學之認同
(一)《白虎通義》的成書與讖緯影響問題
(二)《白虎通義》中的儒學守成現象
三、《白虎通義》對董仲舒儒學的發展
(一)在“天人觀”問題上的某些新意
(二)在倫理政治觀方面的某些進展
第十一章 董仲舒儒學的困境與儒林異化
一、東漢中晚期的社會危機
(一)皇權的逐漸衰落
(二)因皇權衰微而激化的中樞權力角逐
(三)衰世固有的種種弊端在當時的表現
二、儒林的異化現象
(一)虛偽的“名教”者
(二)怯懦的“遁世”者
(三)無奈的“奮鬥”者
第十二章 東漢中後期對儒學的反思律動
一、對儒學所附的讖緯災異內容的抨擊
二、扭轉儒學迂腐僵化傾向的諸種努力
三、漢末儒學反思律動的歷史局限性
結語
附錄
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的進展及其特色
中國古代治國思想概要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