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道源

天下道源

老子故里 天下道源 中國渦陽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平原腹地,地處亳州市中心,有" 老子故里 天下道源 "的美稱。渦陽縣地理坐標為北緯33°27′至33°47′,東經115°53′至116°33′之間。S202、S307省道、青阜鐵路、濟祁高速、五級航道穿境而過。總面積2107平方公里,市區面積94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21個鎮、1個工業園區。人口170.79萬人。渦陽境內有 道教祖庭天靜宮、道源濕地公園、東嶽廟、東太清宮、尹喜墓、陳摶臥跡等文物古蹟。國務院批准的對外開放縣市、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科學發展先進縣、安徽省直管縣、安徽省經濟十強縣。道教鼻祖老子的出生地、有“梁宋陳楚之沖,齊魯汴洛之道”之稱,為商賈往來之所,兵家必爭之地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下道源
  • 中文名:老子
  • 別名:李耳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前570年
  • 外文名:LAOZI
  • 國籍:東周楚國
  • 出生地:安徽渦陽縣
  • 逝世日期:前470年
老子,道家文化,老子廟會,天下道源在渦陽,

老子

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有人說又稱老聃。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道家文化

今年是道家鼻祖老子誕生2582年,3月19日上午,由安徽省道教協會主辦,渦陽天靜宮承辦的中國渦陽辛卯年紀念道祖老子誕辰朝聖大典在渦陽縣天靜宮舉行。朝聖大典活動包括九龍井取“聖水”、迎聖浴德、五供養、祈福法會等,來自海內外的600多名各界人士參加了朝聖典禮。
3月19日是農曆二月十五,也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誕辰紀念日,世界道教徒將這天作為道教節。這次慶典活動的宗旨是團結全世界的道教徒於二月十五“道教節”共同歡慶老子聖誕。
這次活動由渦陽天靜宮與新加坡道教協會、印度三寶壟澤海廟、馬來西亞沙巴道教聯合總會共同舉辦,慶典活動的閉幕式將在馬來西亞沙巴州兵南邦威聖宮舉行。
為弘揚道教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作為老子出生地的渦陽縣圍繞“唱響老子品牌,建設和諧渦陽“的部署,積極開展老子文化研究和宣傳。

老子廟會

每年的農曆二月初十至十五,老子故里 天下道源 中國 渦陽將迎來一年一度的老子廟會。廟會期間商賈雲集、遊人如潮,祈福法會、祈願、撞鐘等一系列宗教活動和舞龍、高蹺、旱船、太極扇等民俗文化表演異彩紛呈,廟會還為廣大農民信息交流和農產品貿易提供了平台,深受各界歡迎。

天下道源在渦陽

如果說是馬炳文激活了老子故里之爭,那么馬炳文和馬傑同樣把學術考證引向更深層次。兩人不光以實地走訪為主,而且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地下,他們的發現逐漸引起渦陽文物部門的重視。從1990年以來,渦陽縣聘請中國社科院、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等部門的數十名專家對太清宮一帶進行了考察、發掘。考古證明,天靜宮最遲在宋代已稱“宮”,不是一般的道觀,而是“敕建”之道教聖宮。在唐代文化堆積中,有蓮花瓣圓瓦當、板瓦和黃釉粗瓷碗,證明這裡唐代就有建築且處於天靜宮遺址中心。考古發現了漢至六朝時期建築遺物,如乳丁紋、幾何形紋及“大吉祥”陽模文字磚,特別還出土了兩截漢磚砌體,且在老君殿發掘區內,證明這裡極可能是漢代老子廟遺址。出土的殘石碑上有“混元降□”的字樣,即老子(混元)降生地之意。
1992年6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觀民、邵望平,對渦陽太清宮進行了實地考察,後在考古小結中指出:天靜宮遺址範圍包括鄭店村在內約200萬平方米,地面散見自史前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及東周、漢至宋、元諸時期的遺物。將此處視為老子故里建祠奉祀已延續近兩千年,足以使該遺址成為一處歷史文化勝跡,“從繼承、弘揚中國古代著名哲人老子思想精華的角度來看,今日重修老子紀念性建築是有積極意義的”。
1997年和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也曾對鹿邑縣太清宮進行兩次考古發掘,揭露遺址面積2000平方米,發現唐宋時期祭祀老子的建築基址和大量文物。孫以楷對此曾提出,鹿邑太清宮考古沒有發現漢代建築遺址,難以說明其建於漢延熹年間。關於這一點,馬傑曾赴鹿邑太清宮遺址尋找漢代文物的蹤跡,但一無所獲。
考古不斷豐富著老子故里在渦陽的證據,馬炳文最終捨棄鹿邑,決定選擇渦陽重修老子故里中太清宮,遂聯合香港富豪譚兆道長及台灣、東南亞等地重道之士,成立“重修老子故里中太清宮(天靜宮)籌備委員會”。1992年,國家文物局在一份《同意渦陽縣接受大陸以外地區捐資的批覆》檔案中,“同意渦陽縣接受台胞馬炳文先生為首組織‘大陸以外地區重修老子中太清宮籌委會’對該縣老子故里中太清宮等古建築維修和修復的捐資”。
1993年,渦陽天靜宮一期工程老君殿開建,1995年竣工時馬炳文還親自主持了落成典禮。此後天靜宮二期工程上馬,目前該工程已全面竣工,即將在老子文化節期間開光。可惜的是,馬炳文、譚兆兩位功臣均已仙逝,不能親赴渦陽一睹盛況。標誌性景觀可佐證
據史料記載,老子故里有兩大獨特景觀,一是流星園,一是九龍井。正因為這兩大景觀為它處所沒有,故稱之為標誌性景觀。九龍井是歷史的見證,它環列於流星園中,這兩大與老子生地密切相關的景觀,皆在渦陽太清宮被發現,為老子出生於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關於流星園,許多志書上都有記載,即“有星突流於園,老子因而降誕”等。不管有無此事,後人將老子誕生處稱之為“流星園”,卻是載入史冊的事實。渦陽縣不僅勘查出流星園舊址,且出土“古流星園”石匾額一塊,還有“老子□□”殘額半塊,所缺部分顯然是“故里”二字,這些都是鹿邑太清宮所沒有的。
九龍井的來歷亦與一個神話傳說有關。《正統道藏·猶龍傳》云:老子降生時“萬鶴翔空,九龍吐水,以浴聖姿,龍出之處,因成九井。”省文物考古所專家汪本初等三人的考古小結說:在原流星園址,共發現九口古井,已清理其中一口,“初步定為春秋時代的井”,其他8口井中有3口經漢代修整過,其餘5口在宋代曾重新修築。
在天靜宮正東兩公里處,還發現了一座漢墓,當地人流傳說是尹喜墓,又叫尹子孤堆。說它是漢墓,主要根據是兩扇巨大的有漢代鋪首石刻的石墓門以及許多漢代墓磚來斷定的。據分析,漢代盛行移葬風,此墓有可能是關尹後人將關尹遺骨移葬於此,也可能是關尹衣冠冢,表達關尹後人對老子的戀慕之情。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渦陽天靜宮是老子生地。
“渦河改道”沒有依據
歷史上,渦陽、鹿邑兩地都曾屬亳州,若沒有行政區劃的變更,兩地可能今天也不會為老子故里而爭。專家認為,隨著歷史的變遷,老子故里的歸屬有所不同,屬正常現象,但歸屬雖然可變,其地理方位絕對不可變,否則就不是老子故里了。
對於老子故里的位置,邊韶《老子銘》云:“在瀨鄉之東,渦水處其陽”,確指在渦河以北。曹魏黃初三年(222年)《魏修老子廟詔》則直接稱“渦水北有老子廟”。酈道元的《水經注》不僅指明老子故里在渦水之北,而且還在谷水(今武家河)入渦處附近。早於邊韶的譙(今亳州)令王阜在《李母冢碑》中說:“老子生於曲渦間”。“曲渦”就是指亳州之東渦河北岸的曹操故里一帶。
渦陽天靜宮的地理方位,與上述史料記載完全一致。與此相對應,鹿邑太清宮則位於渦河以南,亳州以西,且無兩水(渦水與谷水)交匯。近年來,一些持老子故里鹿邑說的學者提出渦河改道的說法,指出渦河河床在元代曾經改道,造成今鹿邑、太清宮鎮均處於渦河之南。那么,渦河是否曾經改道,老子故里會不會由渦北變遷到渦南?據渦陽縣文化局原副局長鬍智介紹,他們曾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發現渦河從未改過道。最具有說服力的資料,來自酈學研究專家、杭州大學教授陳橋驛的《記載的淮河——兼議谷水就是武家河》。
“天靜九井皆得之,道統源頭豁然知。渦水長流道長在,老子故里就在此。”1998年5月,76高齡的陳橋驛教授攜夫人胡德芬女士來到渦陽,這是他在渦河流域進行了為期一周野外考察後的題詞。後來,陳橋驛在考察小結中說,“從人文方面講,九龍井和《水經注》記載相符”、“從自然方面看,渦河從地形、地貌、地望、土層結構上看從未改過道”;對照《水經注》“谷水”左右所搖擺,但擺動很小,這條河不可能跑到鹿邑去,“谷水”就是現在渦陽境內的武家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