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古成都

天下古成都

歷史漸行漸遠,卻從未銷聲匿跡。 伍松喬編著的這本《天下古成都》將成都的歷史融於文物、遺址、景觀中,以可觀可感的方式印證歷史,以富於個性的表現方式縱橫古今,凸顯出全國坐標、世界背景下的成都。全書分為史前古蜀、秦漢豐碑、三國蜀漢、唐宋輝煌、蜀國割據皇帝、"湖廣填四川"六個篇章,圖文並茂地為讀者呈現出一個讓人為之感動與感慨的別樣古成都。 從聚落到城市,成都“臨盆”以來,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舉世罕見。 這座城市從何而來,因何興衰?滄桑年輪,銘刻多少起承轉合?沉浮世事,有過多少風雲變幻? 傳承文明,拒絕遺忘,需要覓葉尋根。 ——文物、遺址、景觀,輝煌、苦難、夢想,它們無聲的呼喚如雷貫耳:在這裡,觸摸天下古成都!

基本介紹

  • 書名:天下古成都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頁數:307頁
  • 開本:16
  • 品牌: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伍松喬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2009069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伍松喬編著的這本《天下古成都》,開篇概述五千年上下西蜀大地、成都城市從史前至當下的來龍去脈,為讀者閱讀作一鋪墊。一至六章以文物糅合相關歷史背景,主體按時間順序,選擇性分述成都進程中的重要時段與重點故事,其中第五章概述巴蜀歷史上自立為帝的割據政權。隨文配文物圖片約150張。

作者簡介

伍松喬,四川日報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大學新聞傳播研究員,四川省社科院巴蜀文化研究員。

系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省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省文藝評論家學會副主席、省文化傳播促進會副會長。

1970年開始文學創作,1980年從業媒體文化。長期擔任四川日報副刊主編。

著有《隨遇而樂》、《記者行吟》、《媒體上的文化莊稼》、《成都》、《四川三十年》等散文、評論、報告文學專著十餘部,編著《離離原上草》、《應變與超越》、《中國藝術節》、《大愛長歌》等二十餘部。

個人獲中國報紙副刊特殊貢獻者稱號。

作品獲中國新聞獎、文化部文化新聞獎、冰心散文獎、四川省巴蜀文藝獎、四川省文學獎、四川省社會科學成果獎、成都金芙蓉文學獎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破土而出 古蜀開國不茫然
第一節 蜀與蜀人你從哪裡來?
第二節 平原的魅力:從寶墩到三星堆
第三節 十二橋成都臨盆
第四節 太陽神鳥飛起來:金沙的意義
第五節 商業街58號:鬧市區的船棺王國
第六節 巴蜀圖語最後的謎團
第二章 秦漢豐碑 從天府之國到天府之都
第一節 巴蜀歸秦開啟天下一統
第二節 都江堰:造就天府之國
第三節 城市交融天府之都
第四節 文翁奠基文化都江堰
第三章 蜀漢風雲 永恆的演義
第一節 諸葛遺蹤何處尋
第二節 後來治蜀要深思
第三節 劉備和他的臣子、兒孫們
第四節 三國聖地長盛不衰
第四章 唐宋輝煌 六百年神采飛揚
第一節 “九天開出一成都”
第二節 從天下蜀錦到“交子”時代
第三節 出蜀人蜀神采飛揚的詩意年華
第四節 優哉游哉“蜀人遊樂不知還”
第五章 蜀都帝王夢:精彩、無奈與瘋狂
第一節 亂世梟雄六家割據王
第二節 兩蜀風雅頌:承唐啟宋的文化奇葩
第三節 二世而亡的“安樂死”
第四節 空前絕後大西王:被告張獻忠
第六章 “填四川”蜀地重鑄金盆
第一節 歷時三代的恢復重建
第二節 四川換血:湖廣人、客家人
第三節 “五腔共和”蜀地重鑄川魂
第四節 天府之心 歸去來兮
成都古代歷史大事記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這是個人寫作最慢的一部書。
要將成都幾千年的重要節點,以具象的文物、景觀、遺址來表現,言而有據,“見證”得當,“玩”歷史是決然行不通的。“取證”的難度大大超出最初的構想。本書有幸納入成都市文聯的“成都作家群‘大地民生’寫作行動”,受到成都市文聯始終如一的關注與關照。在采寫中,得到了四川省、成都市文化、文物、博物部門與眾多單位的鼎力支持,以及史學界諸位學者、專家的指點。有了他們的幫助,方才得以順利進行,謹此由衷感謝。
林向、魏學峰先生兩位學界、業界權威,在百忙中撥冗校正初稿,在序言裡勉勵有加,還慷慨將自己多年收集的珍貴圖書、資料相贈,為作者憑添底氣。至今猶記林老敞開家中書櫃,讓我沉甸甸滿載而歸,真是又興奮又不好意思。
我長期從業媒體文化,當年的年輕同事張珏娟及張良娟,為本書諸多事務費心操勞,使我能夠集中精力寫作。
鄉賢川大前輩胡昭曦、“北漂”學者鐘永新,《四川省志》汪毅、四川方誌館葉紅諸位朋友,也給力多多。
我的多部著作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與黃立新社長、劉周遠總編有著自然而然的親近緣分。感謝之本書的責編,封面、版式設計人員,和他們的合作,也是愉快的過程。
本書圖片主要由四川省博物院、成都市文物管理辦公室統籌提供,在書中圖片說明里標示了相應的文物與收藏單位等基本信息。其餘部分由作者與伍奕等拍攝。若干圖片輾轉而來,一時難以明確出處的,請原作者、知情者及時與我們聯繫。
想寫這樣一部書,念頭動得很久了,《天下古成都》如今問世,對我這位來了就不曾離開、已經有近30年市齡的當代成都移民,對這座偉大城市的諸般恩惠,算是一種渺小的回報。其中不當之處,懇請方家、讀者指正。
期待機緣聚合,能有近代、現代版的“天下成都”續集出現。我們這座偉大的城市,當得起綿延不絕的交響曲。
伍松喬 2014年1月

序言

盡品蜀都味
近讀松喬先生《天下古成都》一書的樣稿,令我這個長期從事歷史研究的人為之感佩。一位知名的媒體文化人、作家,能把古代成都娓娓道來,講得如此清晰、動人、精彩,難能可貴。
梁啓超先生曾指出:“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近年來,史學界中大歷史、微歷史、活歷史之類創新寫作日見其多,而社會領域通俗史學、公眾史學,作為一種關涉史學的文化現象,也正日益“走熱”。但以文物為線,來較為全面系統地敘述巴蜀文明和發展歷程,從文物、古蹟背後提煉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卻不多見,《天下古成都》於此獨具魅力。
全書文采斐然,深入淺出,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述說、描繪中,以圖說史,文圖並茂,渾然一體。大量的文物和文化遺址、景觀,在“印證”中復活了遠古及古代的文明,打開了塵封已久的蜀都歷史故事。
文物是文化的物證,是凝結在歷史遺蹟、遺物中的人類勞動,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歷史進步的標誌。文物是人類文明在傳承中積澱的精華,是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基因,是民族和國家記憶的實證。但長期以來,我們純粹的史學家寫史都是恪守史實,隔塵絕俗,對於廣大民眾來說,很難讀懂“學術模式”的史籍和歷史研究著作,這有礙史學研究終極目的的發展。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大問題。
松喬先生用文物說話,用文學的手法表達,賦予歷史以肌理和血肉,通過普及歷史、闡釋人文理念和人文理想,做到了“史”“識”“趣”的完美結合和學術研究價值與審美、傳播價值的有機統一,是文化人用心去感知、發現的歷史。
正是在這些意義上,松喬先生此書是成功的,相信讀者開卷有益,會有自己的收穫。
意在筆先。我很贊同松喬本書《前言》中的話:“一座城市,縱然‘大餅’鋪得再大,高樓修得再高,GDP數字再多,如果沒有自己深厚、豐富的文化遺產做底子,稱不上是一座偉大的城市。”它道出了作者的追求。
四川是全國名列前茅的文物大省。省會成都市,已經擁有了108座形色各異的博物館,留存著數十萬件文物藏品、展品,倖存了幾十處大大小小的歷史遺址與人文景觀,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作為一名文博工作者,我為之感到自豪,也為省市文博事業的突飛猛進由衷高興。與此同時,又不能不深懷憂慮:從文化的視角看,我們的城市還遠遠沒有“偉大”起來,文化建設任重道遠。
在我所知道與親眼所見的,在世界上好多國家,熟悉與熱愛自身城市的歷史,已經是多數民眾的基本修養。而去博物館看文物,則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基本內容。歐洲國家民眾參觀博物館是人均一年8次,中國則是零點幾次,差距之大,毋庸置疑。我們四川、成都的博物館,精品多多,多數也是免費開放,參觀人數雖在逐年遞升,但總量上仍不盡如人意。如果要拿打麻將的人與去博物館的人做一個比較,那更會是一個叫人十分尷尬的結果。
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領導重視的到位、場館陳設與展品“行銷”(擴大影響)的講究、媒體關注的程度、社會教育的普及等等。簡而言之,需要全社會合力而為,讓更多的人懂些歷史,熱愛文物,形成風氣。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橋樑與著力點,便是通過形式多樣、引人入勝的文化藝術作品,使世人對巴蜀文化由知之到敬之到愛之,有了這個基礎,很多事情就不難辦了。
松喬先生長期主持省報副刊,是這方面的有心人與建設者,數十年如一日,為巴蜀文化孜孜不倦,碩果纍纍。我與松喬相交已跨世紀,結緣亦在文化。五年前的戊子中秋,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羅曉崗先生曾在自己的一首詞里歷數了松喬的若干文章、業績,褒揚他的精神與作為。當時我有緣為曉崗先生大作墨書,至此《天下古成都》問世之際,謹將這首《水調歌頭·贈松喬》介紹給讀者,既藉此表示對松喬先生的敬意,更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同心、同行,共襄此道:
松峰寒天夢,喬林翠色詩。行吟沸城寂野,冷暖兩相知。大寫川人豪氣,稼穡媒體文化,疾雨不改痴。盡品蜀中味,墨透三江石。
短康乾,長錦水,揚蘇詞。原上小草,惠風萬里染綠時。依舊歲月足音,更續琴心劍膽,吾在故吾思。勁節攀高處,雲霓掛新枝。
2013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