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湫記

《大龍湫記》是元代文學家李孝光創作的一篇遊記。此記將兩次游賞大龍湫所見揉合於一文,一值秋霽,一當冬旱,瀑布的景色不同,亦各有情趣。初游,作者從遠處聽到湫水駭人的洪大聲音著筆,到形如大柱、屏風的巨石,故作曲折跌宕,而突然傾出如雷霆、暴雨、從天迸落的大瀑布,風驟水飛,氣勢如萬馬奔騰。再次游,作者筆下的情調,如緩韻輕歌,繪瀑布只丹青數筆,而以水在石上映紅、斑魚、黃猿、蒼林、落葉,映襯大湫的溢如蒼煙、鳴聲壯急之美。全文文筆瀟灑俊爽,平敘中有突兀,輕淡里著色彩。終篇以明月如故人作結,情趣盎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大龍湫記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李孝光
  • 作品出處:《五峰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解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大龍湫記1
大德七年2,秋八月,予嘗從老先生來觀大龍湫3。苦雨積日夜4,是日5,大風起西北,始見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聞大聲轉出谷中6,從者心掉7。望見西北立石,作人俯勢,又如大楹8;行過二百步,乃見更作兩股相倚立9;更進百數步,又如樹大屏風10。而其顛谽谺11,猶蟹兩螯12,時一動搖,行者兀兀不可入13。轉緣南山趾稍北14,回視如樹圭15。又折而入東崦16,則仰見大水從天上墮地,不掛著四壁17,或盤桓久不下18,忽迸落如震霆19。東岩趾有諾詎那庵20,相去五六步21,山風橫射,水飛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猶如暴雨至。水下搗大潭22,轟然萬人鼓也23。人相持語24,但見張口,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25。先生曰:“壯哉!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
是後26,予一歲或一至27。至,常以九月28。十月則皆水縮29,不能如向所見30。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31,漸聞有水聲。乃緣石矼下,出亂石間,始見瀑布垂,勃勃如蒼煙32,乍大乍小,鳴漸壯急33,水落潭上窪石34,石被激射,反紅如丹砂35。石間無秋毫土氣36,產木宜瘠反碧37,滑如翠羽鳧毛38。潭中有斑魚二十餘頭39,聞轉石聲,洋洋遠去40,閒暇回緩41,如避世士然42。家僮方置大瓶石旁43,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壯一倍44,不可復得瓶,乃解衣脫帽著石上,相持扼掔45,爭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黃猿數十,聞聲皆自驚擾,挽崖端偃木牽連下46,窺人而啼47。縱觀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為瑞鹿寺48。日已入,蒼林積葉,前行,人迷不得路,獨見明月,宛宛如故人49
老先生謂南山公也50

注釋譯文

詞句解釋

  1. 大龍湫:又名大瀑布,瀑高190米,狀若長龍,為雁盪三絕之一。在雁盪山西谷,是聞名全國的瀑布,位於浙江東南部的雁盪山上。雁盪山,在浙江省樂清、平陽縣境內,分南雁、中雁、北雁三部分,是中國東南風景區。
  2. 大德七年:大德,為元成宗鐵穆耳年號。大德七年為公元1303年。
  3. 嘗:曾經。
  4. 苦雨:久下成災的雨。積:留滯。
  5. 是:這。
  6. 轉:震動。
  7. 心掉:心顫。掉:搖動,顫動。
  8. 楹:柱子。
  9. 股:大腿。倚:靠著。
  10. 又如樹大屏風:又像樹立的巨大屏風。
  11. 顛:頂。谽(hān)谺(xiā):山谷空曠的樣子。
  12. 兩螯(áo):指蟹的第一對胸肢,末端開合如鉗。此處比喻巨石。
  13. 兀(wù)兀:心情緊張而小心翼翼的樣子。
  14. 緣:沿,循。山趾:山腳下。
  15. 樹圭(guī):立珪。樹:立。圭:同“珪”,古玉器名,上尖下方。
  16. 東崦(yān):東山坡。
  17. 著:著。
  18. 盤桓:徘徊,逗留。
  19. 震霆:響雷。
  20. 岩:山崖。諾詎(jù)那庵:羅漢庵。諾詎那:為十六尊羅漢之一。庵:寺廟。
  21. 相去:相距。去:距離,離開。
  22. 搗:衝擊,擊撞。
  23. 萬人鼓:萬人擊鼓。
  24. 相持語:指彼此握著手講話。相持:相握,相執。
  25. 顧:視,看。
  26. 是後:此後。
  27. 一歲或一至:一年或許來一次。或:也許,或者。
  28. 常以九月:常常在九月。
  29. 水縮:指瀑水減少。縮:減縮。
  30. 不能如向所見:不能像以前所見到的那樣。向:從前,往昔。
  31. 石矼(gāng):石橋。
  32. 渤渤:噴溢四散的樣子。
  33. 鳴:發出聲音,指水聲。
  34. 窪:低凹。
  35. 反紅如丹砂:反映出來的紅光像丹砂的顏色。反:同“返”。
  36. 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出來的細毛,比喻極細小的事物。
  37. 產木宜瘠(jí)反碧:長出來的樹本該乾瘦,卻反而油光碧綠。瘠:瘦。
  38. 滑如翠羽鳧(fú)毛:樹皮光滑如同翠鳥的羽和野鴨的毛。翠:翡翠鳥。鳧:野鴨。
  39. 斑魚:身上有斑點花紋的魚。
  40. 洋洋:舒緩的樣子。
  41. 回緩:徘徊徐行。
  42. 避世:隱居不出仕。
  43. 家僮:僮僕。
  44. 益:更加。
  45. 相持扼掔(qiān):指與家僮共同持瓶取水,把瓶用力掐牢,以免被瀑布沖走。扼:用力掐住。掔:堅固,牢固。
  46. 挽:牽引,拉。偃(yǎn)木:倒伏著的樹木。
  47. 窺人:偷著看人。
  48. 瑞鹿院:雁盪山中的一座寺院。
  49. 宛宛:宛然,好像。故人:老朋友。
  50. 謂:稱作。南山公:指老先生。“南山”為其號,“公”是對他的尊稱。此人的具體情況不詳,當是李孝光很尊敬的長輩,故一再尊稱為“老先生”。從現知的李孝光交遊情況來看,此人可能是達兼善的父親。他曾任台州錄事,其後即在台州安家。

白話譯文

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間,我曾經跟隨老先生來觀賞大龍湫瀑布,正逢陰雨連綿,日夜不停。這一天,大風從西北颳起,才見到太陽出來。大龍湫的水勢正大,進入山谷,還不到五里多路,就聽到巨大的聲響從谷中曲折傳出。跟隨者都膽戰心驚。望見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勢,又很像堂前的柱子。走過二百步,接著見到此峰變得好像是兩腿互相支撐站立。再前行一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豎立著的大屏風了。它的頂峰裂開而又深陷,仿佛螃蟹的兩隻螯足,不時地搖動,遊人心神緊張而不敢再往裡走。我們轉身沿著南山腳,向偏北方向走去,回頭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樹立的玉圭了。而後轉彎進入東山,抬頭就看見大水從天上直落到地上,一點也不沾掛四邊石壁,有時瀑水在半空中迴旋久久不落,剎那間又迸落如雷霆萬鈞。東山腳下有諾詎那庵,相距五六步遠,山風橫吹過來,瀑水就飛射到人的身上。走進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會飛濺入屋,好像暴雨來了一樣。瀑水向下衝擊大水潭,轟然震響如同萬人擊鼓。遊人互相拉手說話,只看見嘴巴張開,卻聽不見話音,於是相視大笑。老先生說:“壯觀啊!我走遍天下,沒有見過如同這樣的瀑布。”
從此以後,我每年都會來一次。來時,常在九月。因為在十月,瀑水就減少,不能像以前所見到的那樣了。今年冬天又是大旱,我自外而來,到諾詎那庵外的石橋上,漸漸有水流聲可以聽到。於是順著石橋下去,走出亂石叢,才看見瀑布垂掛著,水氣噴溢升騰有如青色的雲煙,忽大忽小,而水聲也漸漸宏壯急迫起來。瀑水跌落在水潭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衝擊,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紅光。石間沒有絲毫的泥土氣息,生長於此的樹木本該瘦瘠,卻反而像翡翠鳥和野鴨的羽毛那樣碧綠光滑。水潭裡有二十多尾斑魚,聽到石頭被水衝擊轉動的聲音,就舒緩地搖尾游向遠處,悠閒徘徊,就像避世的隱士那樣。家僮此時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上而來的瀑水。瀑水忽然飛舞著向人們撲來,勢頭加大了一倍,家裡的奴僕們不能再取回瓶子。於是他們解衣脫帽放在石上,互相牽拉著手,想爭先取回瓶子,因此而大聲呼叫笑鬧。西南方的石壁上,有幾十隻黃猿,聽到笑鬧全都驚惶不安,攀緣著山崖頂端橫臥的樹木魚貫而下,窺視著遊人啼叫。我們放眼觀賞很久,才走到瑞鹿院前。瑞鹿院就是現在的瑞鹿寺。這時太陽已經落下,青蒼的樹林裡堆滿了落葉,往前走時,人們已迷失了路徑,只見明月當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老先生就是南山公。

創作背景

大龍湫與靈峰、靈岩被稱為雁盪山風景三絕。雁盪山位於浙江東南樂清縣境內,以山水奇秀著名,號稱東南第一山。在雁盪諸景中,大龍湫尤為出名,從高約一百九十米的連雲嶂凌空而下,宛如銀河飛瀉,十分壯觀。隨著季節、晴雨和風力的變化,大龍湫也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李孝光為元代浙江樂清人,曾長期隱居雁盪山五峰下。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秋,李孝光跟隨南山公觀賞了大龍湫瀑布,後來每年他都會前去遊覽。這篇文章正是某年冬天他在遊覽之餘所寫。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篇文章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描寫作者在秋冬兩季游大龍湫的見聞。第一部分寫其初游時的感受。在這一段中,作者具體描寫沿路的見聞。其寫水聲之大,撼人心魄,與蘇軾的《石鐘山記》中“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的寫法相似。只是蘇文是實寫,而此處則是虛寫,借水聲之大來渲染水勢,以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接著又從視覺的角度對沿路山景進行描摹,種種奇山異石令人目不暇接。作者用新奇的比喻為奇異紛披的山石傳神寫照,描寫頗為精彩。人俯、相倚、大楹、屏風、蟹螯等,巧妙地表現出了山石的千姿百態,而且動靜相間:“作人俯勢”是動,“如大楹”是靜;“兩股相倚立”是動,而“其顛谽谺,猶蟹兩螯,時一動搖”則為靜中之動。動靜相間,所表現出的意象更為紛繁多姿。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對大龍湫進行側面的烘托之後,就對瀑布進行直接描摹。先極寫瀑布之高,仿佛從天而降,再狀瀑布的夭矯凌空之態,然後寫它迸落深潭,發出如殷殷雷聲般的震耳聲音:視角自高而下,由仰望至俯視,極有層次地寫出了眼前瀑布那種盤旋飛舞,轟然迸落的神姿。“震霆”二字,極言瀑布落深潭時轟鳴聲音之大。瀑布凌空飛下,激起橫射的山風,水沫隨風飄灑,猶如暴雨驟至。這是瀑布將落未落時的雄偉氣象。接著寫瀑布入潭,用一“搗”字,非常傳神地表現出瀑布的雄勁之勢,體現了作者鍊字之精。瀑布搗入深潭,轟鳴聲猶如萬人奮擊鼙鼓那樣驚天動地。先寫瀑布,繼寫水聲,仍是從視聽兩方面落筆。水聲給作者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文中先後三次予以強調:先是“聞大聲轉出谷中”;繼而親臨其境,感受到它“如震霆”、如“萬人鼓”那樣雄壯;最後又以“人相持語,但見口張,不聞作聲”來進行反襯和渲染,淋漓盡致地突出了大龍湫飛瀑的磅礴氣勢。
以上所寫,是作者追記初游龍湫時的見聞,描繪了秋雨霪霪的雨季所見到的大龍湫奇景,下面則轉而描寫旱季的大龍湫。雨季的大龍湫,其基調是“雄奇喧騰”,而旱季大龍湫的基調則是“明麗幽靜”。瀑布不再是那種夭矯凌空、聲震山林的雄姿,而是呈現出“渤渤如蒼煙,乍小乍大”的飄緲變幻之狀;水聲也變得迴環潺諼,需要走上鄰近的石橋,方能聆其清音。雖然不復能看見雄奇之景,卻別有一番情趣,吸引遊人留連忘返。這一段,側重描寫大龍湫四周的景物,與上一段突出描寫瀑布本身不同。這裡作者描繪出一幅明麗幽靜的畫面,以展示大龍湫旱季的美麗。圍繞著瀑布,他從動靜兩方面來寫景:潭上清石與水氣相映,紅如丹砂;山石之間樹木蔥蘢,碧綠細潤,如翠羽鳧毛。紅綠兩色,交相映襯,使這些靜態的景物,更為生色。又以魚和猿兩種動物來寫這裡環境的自在悠然,遠離塵囂。魚的閒暇逍遙點出山中景致令人心情怡然,同時也寫出了潭水的清瑩透澈。猿猴“窺人而啼”這一場面,著力渲染的是山中的靜謐。猿猴啾啾而啼,更打破了山中的岑寂。作者承襲前人以聲寫靜的手法,通過動靜兩組畫面的相映照,突出了旱季大龍湫清雅如畫的美。面對這樣的美景,作者的遊興到薄暮還未盡,直至月出東山,依然徜徉在灑滿月色的曲徑上。這是詩的意境,詩意盎然的結尾,使文章餘味無窮。
這一篇遊記與眾不同之處在於記敘了兩次遊歷,通過不同季節的所見所聞,全面地展現了大龍湫的風姿。二者互補,將大龍湫的奇偉變幻盡收筆下;二美合璧,將大龍湫的奇麗景象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圖畫。在結構上通篇用對比法:上一段寫大龍湫的雄奇喧騰,展現出的是壯美的畫面;下一段寫大龍湫的明麗幽靜,展現出的是優美的畫面。雨季出遊,著重寫沿途的見聞及瀑布的磅礴氣勢;旱季重來,著重寫瀑布四周的景物。上一段的描寫是線狀的,下一段描寫是點狀的。上一段詳寫的,下一段則一帶而過;而上一段所略者,下一段則工筆細描。猶如秋冬兩季大龍湫景色的不同一樣,文章的上下兩段也迥異其趣,充分體現出作者文筆的騰挪變幻之妙。

名家點評

明·陳仁錫:“(望見西北立石作人俯勢,又如大楹)奇岩更不勝狀。(其顛谽谺,猶蟹兩螯,時一動搖)似。(水飛著人,走入庵避)亦是雅人看瀑,然文益奇妙。(石壁上黃猿數十……窺人而啼)恐猿鶴不猜,遊人自驚。先生住雁盪山,歲一至;予夢中一歲千萬至,乃不住雁盪。賦命不均耶?遊興各異耶?要以生人不游台、雁,總是未生一般;不屢游台、雁,總是未游一般。”(《四續古文奇賞》卷二十五)

作者簡介

李孝光(1285年—1350年),字季和,號五峰,溫州樂清人。少博學,隱居雁盪五峰下,四方之士,遠來受學,泰不華曾師事之。至正七年(1347年),以隱逸徵召至北京,次年擢文林郎、秘書監丞。工古文,詩文取法漢魏,風骨道勁,語言嶄絕頓挫,楊維楨將他與姚燧吳澄虞集並列為元四家。著有《五峰集》十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