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霧(蘇舜欽創作的七言古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霧》是北宋詩人蘇舜欽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借詠霧發泄胸中的憤慨,渴望霧開見日,重遇清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大霧》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舜欽集》
  •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蘇舜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

作品原文

大霧
欲曉霜氣重不收,余陰乘勢相淹留
化為大霧塞白晝,咫尺不辨人與牛
群鳥啁啾滿庭樹,欲飛恐遭羅網囚
四檐晻藹下重幕,微風吹過冷自流。
竊思朝廷政無濫,未嘗一日封五侯
何為終朝不肯散,焉知其下無蚩尤
思得壯士翻白日,光照萬里銷我之沉憂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余陰:指前夜夜間的陰濕之氣。
⑵咫尺:很近的距離。八寸為咫。
⑶啁(zhōu)啾:鳥鳴聲。
⑷羅網囚:被羅網羈囚。羅網,捕捉鳥獸的器具。
⑸晻(yǎn)藹:昏暗的樣子。
⑹竊:暗暗,私自。
⑺一日封五侯:指濫封官爵。漢代曾多次一日封皇戚、宦者五人為侯。
⑻終朝:整天。
⑼蚩(Chī)尤:古代傳說中的部落酋長,曾與黃帝交戰。蚩尤布大霧,使黃帝迷失方向,黃帝造指南車脫困,殺蚩尤。
⑽翻白日:把白日翻出來。指驅散迷霧,重見天日。
⑾銷:消除。

白話譯文

天快亮了,濃重的霜氣還沒有收去,陰霾之氣乘機在世上滯留。化作漫天大霧,使得大白天咫尺間也難分辨是人還是牛。成群的鳥兒在庭院的樹上嘰嘰喳喳地亂叫,它們想要飛去,可又怕陷身羅網,難逃虎口。四面屋檐下昏昏沉沉,像是掛上了重重帷幕,微風吹過,冷氣自流。我心中暗想朝廷的政策並沒有什麼過分的地方,也沒有濫賞官爵,一日間分封五侯。為什麼整天迷霧不散,怎能肯定臣子中沒有惡人蚩尤?我盼望有人驅散迷霧推出白日,讓陽光普照萬里,消除我心中沉埋的憂愁。

創作背景

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出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政。蘇舜欽被范仲淹推薦,擔任集賢校理。當時朝中保守派勢力強大,新政無法順利進行。次年,蘇舜欽按慣例將所拆奏封的廢紙換錢辦酒慶賽神會,邀請好友十餘人參加。保守派乘機攻擊他偷盜奏封紙,他因此被除名為民,同席的人都被免官。接著,他的岳父宰相杜衍、好友范仲淹都被罷官,新政失敗。對此,蘇舜欽一直抑鬱難平,國家的前途、個人的命運時刻縈繞心頭。這天,天降大霧,整天不散,蘇舜欽便作了這首詠霧詩。

作品鑑賞

詩前八句詠霧。先描述霧起的原因是早晨霜氣太重,陰氣籠罩,以至於大霧瀰漫。次寫霧氣中即使很近的地方也無法分辨很大的形體,只聽見群鳥在樹上喳喳地叫,不敢飛動。屋檐下昏暗不清,猶如掛上了層層帷幕,風兒吹過,霧氣流動。這八句很形象地寫出霧氣濃重的情況,“咫尺不辨人與牛”通過視覺寫,“群鳥啁啾滿庭樹”通過聽覺寫,“微風吹過冷自流”通過感覺寫,把一場大霧寫深寫透,使人如親臨其境。詩人描繪的霧景,又是他自己對政局感受的寫照。“霜氣”、“余陰”,均影射朝廷的政治氣氛。“塞白晝”、“咫尺不辨人與牛”對寫霧來說是很平常的句子,詩人在這裡用於隱喻奸臣掌權、賢人與不肖難辨,賦予深刻的意義。“群鳥啁啾滿庭樹,欲飛恐遭羅網囚”,是寫實,開闢了寫霧的新意,同時又是以群鳥比擬自己所屬的改革集團,說好人遭受禁錮,不敢有所作為,稍微一動,便遭打擊,生動地反映了朝中賢臣的處境。
後六句轉寫感慨,表面上仍憑藉大霧。漫天大霧,遮蔽天日,在古時是作為一種災異現象,古人往往將它與朝廷失政相聯繫,詩人通過寫霧來寄託不滿,也許就是受這傳統觀念的啟發,認為是天變垂戒。但詩在寫時卻有意否認這點,說朝廷政令沒有什麼地方不符合天意的,天子也沒有濫用奸臣,於是唯一的結論就是有人蒙蔽聖聰,一手遮天,這霧不是上天不滿而降,而是有像蚩尤這樣的壞人在作怪。因此,詩人疾呼,要想有澄清天下的壯士,來驅散迷霧,讓太陽照射萬里,消除自己心中的憂患。這一段寫得很巧妙,詩人明明對朝廷不滿,卻利用蚩尤布霧的典故,突出權奸作亂,為皇帝開脫,既集中了批判的火力,又保持了為尊者諱這一詩家溫柔敦厚的宗旨,得諷諭詩的正體。
全詩語句樸實,表面上是詠物,實質是寓言式的諷諭。前半段在詠霧上著意渲染,寫得低沉慘澹,後半段縱橫議論,語句雄健奔放。詩處處關合現實,抒發憤慨,但又不顯得刻露叫囂,所以被認為是政治詩中的上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