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俯衝與科學鑽探

《大陸深俯衝與科學鑽探》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許志琴、楊經綏、張澤明、劉福來、李天福、羅立強、黃力、徐珏、唐哲民、張仲明、陳世忠、詹秀春、孟繁聰、戚學祥、薛懷民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陸深俯衝與科學鑽探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 主要完成人:許志琴、楊經綏、張澤明、劉福來、李天福、羅立強、黃力、徐珏、唐哲民、張仲明、陳世忠、詹秀春、孟繁聰、戚學祥、薛懷民
  • 等級:一等
  • 獲獎序號:20080001
  • 獲獎證書編號:KJ2008-1-1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是“九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也是當前實施的全球大陸科學鑽探計畫中最大、最深的科鑽井。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是通過現代高新鑽探技術,從鑽孔中獲取全部岩心及液、氣態樣品以及測井數據,再造板塊會聚邊界的深部三維物質組成、結構,發現來自地幔深處的新物質,驗證地球物理對深部組成與結構的遙測結果,重塑超高壓變質帶形成以及大陸深俯衝和折返的過程,探索現代地殼流體-岩石相互作用以及極端條件下微生物的潛育條件。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鑽孔地質與分析實驗”子工程的科學研究獲得了如下重大創新性研究成果: (1) 在大陸動力學研究方面: 建立了中國大陸科學鑽5km深的、堪稱“地下金柱子”的連續、精細和定向的系列剖面60餘條,揭示巨量物質深俯衝、發現異常地幔礦物、揭示深俯衝和折返過程的流變學和流體作用、建立深俯衝-折返全過程的年代譜及P-T-t 軌跡、首次科學驗證和解釋結晶岩地區的地震反射剖面,再造了板塊匯聚邊界的三維組成和結構,提出新的超高壓變質地體的大陸深俯衝和折返的動力學模式。 (2) 在現代地殼作用研究方面:發現深鑽岩心和泥漿中大量微生物,培養出活體和發現微生物的下界;發現深部流體異常與2004年12月26日蘇門答臘9.3級大地震有關。 發表論文128篇,其中SCI檢索系統收錄文章95篇,包括國際核心期刊36篇。完成3部報告。召開兩次中國大陸科學鑽探的國際專題討論會。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科學研究取得國際領先水平的集成創新成果,在中國地球科學研究的歷史上具開創性和里程碑的意義。 發現了新的金紅石礦床層位,地下深部流體異常與地震關係提供地震預測的重要信息;本項目建立了一套成功、有效的岩心編錄、岩心定位和岩心定向方法,發展了一套地下深部流體隨鑽監測與分析系統以及探索出了在堅硬岩石中微生物提取和分析方法,具有實用價值。為建立天然、動態和長期的地下觀測實驗站奠定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