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主動邊緣

主動大陸邊緣,被動大陸邊緣,唯一區別就是前者有俯衝帶,後者無。這兩種邊緣都是形容大陸與海的邊界,被動大陸邊緣後期發展就會形成主動大陸邊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陸主動邊緣
  • 分類:主動大陸邊緣,被動大陸邊緣
  • 性質:大陸與海的邊界
  • 詞條類型:地理類辭彙
概述,形成,

概述

如現在大西洋和陸地相交就是被動大陸邊緣,太平洋則是主動大陸邊緣。俯衝帶分兩種B式俯衝和A式俯衝,前者指海溝,後者指陸陸碰撞。

形成

匯聚大陸邊緣等。其陸架狹窄,陸坡較陡,陸隆被深邃的海溝所取代。地形複雜,高差懸殊。與被動大陸邊緣位於漂移著的大陸的後緣相反,活動大陸邊緣是漂移大陸的前緣,屬於板塊俯衝邊界,地震、火山活動頻繁,構造運動強烈。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緣、印度洋東北緣等地。它在太平洋周圍表現最為顯著,故又稱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大陸架比較狹窄,一般寬僅幾十公里。海溝的兩坡很陡,坡度達5°~10°,其中堆積著濁積物﹑矽質沉積﹑火山碎屑和滑塌堆積。由於大洋板塊在海底處的俯衝作用,海溝及其附近的沉積物受到“鏟刮”,而強烈變形,形成疊瓦狀逆掩斷層和混雜堆積。海溝和與其伴生的島弧或山弧所構成的溝弧系也是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俯衝的產物。主動型大陸邊緣集中了地球的最主要的地震活動,地震震源帶勾畫出了板塊俯衝的三維空間產狀(見貝尼奧夫帶)。活動大陸邊緣與相鄰陸地上的構造帶相平行,可進一步分為:①安第斯型大陸邊緣,由海溝火山島弧的大陸架和大陸坡構成;②島弧型大陸邊緣,由海溝與火山島弧的大陸架和陸坡構成;③科迪勒拉型大陸邊緣,後期具有平行海岸的轉換斷層。
俯衝作用既形成海溝,也形成與海溝共軛的火山弧(如包括與火山岩同源的侵入岩,也叫岩漿弧),統稱弧溝系。火山弧可以是島弧,有邊緣海與大陸隔開,構成海溝-島弧-弧後盆地;也可以是陸弧(陸緣弧),呈陸緣山系形式,缺失邊緣海,也稱安第斯型大陸邊緣。邊緣海弧後盆地為大洋中脊以外次一級的洋殼生長和擴張帶,弧後盆地陸側可視為次一級的被動大陸邊緣,如南海、日本海靠大陸一側。因此,活動大陸邊緣不僅有擠壓構造,也包含引張構造和被動大陸邊緣的要素。
活動大陸邊緣是地球上構造運動最活躍的地帶,有最強烈的地震、火山活動和區域變質作用,也是地球上地形高差最大的地帶,熱流值變化最急劇的地帶,和最顯著的負重力異常帶。通常認為,板塊俯衝作用是造成這些特徵和導致海溝、山系、弧後盆地發育的統一的深部根源(圖2)。
近年來的研究進一步表明,活動大陸邊緣和俯衝帶形式繁多,十分複雜。俯衝帶有陡有緩,深淺不一;俯衝速度有快有慢;大洋板塊可以俯衝於大陸地殼之下,也可以俯衝於過渡型地殼之下;上覆板塊前緣有的因大洋沉積物的刮削添加而增生,有的則遭受俯衝作用的磨蝕而破壞;在那裡,有的表現為擠壓抬升,有的表現為引張陷落。日本的上田誠也將俯衝方式劃分為智利型(高應力型)和馬里亞納型(低應力型)。前者俯衝帶平緩,上覆板塊與俯衝板塊之間耦合緊密,大地震常見,弧後區以擠壓應力占優勢;後者俯衝帶陡傾,板塊之間耦合不緊,大地震少見,有活躍的弧後擴張作用。另一些學者則提出了增生型和非增生型,壓性和張性匯聚邊緣的概念。這些類型的劃分,反映了人們已經認識到俯衝帶具有多種結構和形成機制。但對於這種複雜性的本質、弧後擴張的機理以及岩漿活動的起源等問題,仍在繼續探討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