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開方便之門

大開方便之門

出自明·馮惟敏《僧尼共犯》四:“誰想巡捕老爺大開方便之門,放俺還俗,便成配偶。”

《大開方便之門》是《人民日報》與1958年6月2日在第一版發表的一篇社論,社論號召全國服務行業向北京市東四郵局學習。1958年,東四郵局率先打破衙門作風,走出櫃檯為用戶服務,為視窗服務行業做出了榜樣。與當時郵電部門普遍存在的“姜太公釣魚”、“等客上門”等業務思想形成了強烈對比。半個世紀以來,北京東四郵局一直珍藏著這篇社論,牢記“人民郵政為人民”的服務宗旨,不斷關注社會熱點,永葆紅旗單位的本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開方便之門
  • 外文名:The door wide open
  • 時間:1958年6月2日
  • 特點:走出櫃檯為用戶服務
  • 性質:社論
  • 原文:郵電工作很有朝氣
時代背景,打破壁壘,改革發展,

時代背景

八年來,我國郵電工作獲得了巨大的成績。據不久前的統計,全國郵路和電信線路總長度,已比舊中國增加了一倍以上,98.4%的鄉都通達郵路,75%的鄉都通達電話。郵電機構比解放前七十多年間建成的總數增加了五倍。市內電話的容量也超過了舊中國五十年建設的總和。每期保值和雜誌的發行量都在三千萬份以上。這些都是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然而,郵電工作也有比較嚴重的缺點。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在1953年以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特別是在1956年下半年受到“反冒進”的錯誤影響之後,郵電部門嚴重地存在“姜太公釣魚”的消極業務思想。在這種消極的業務思想支配下,舊中國郵電部門遺留下來的“衙門作風”沒有能夠得到根本改造,“等客上門”的規章制度比比皆是,這就嚴重妨礙了郵電工作更好地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打破壁壘

郵電部門是面向廣大民眾的服務部門,郵電工作的大躍進,歸根到底就是怎樣更好地為國家和人民服務。郵電工作怎樣大躍進,怎樣更好地為國家和人民服務呢?根據北京市東四郵局等先進單位的經驗,根據郵電部四級幹部會議的認識,最主要的還是徹底批判“姜太公釣魚”的業務思想,並且打破在這種業務思想支配下的一系列陳規陋矩,變“等客上門”為“大開方便之門”。
“姜太公釣魚”的業務思想來自一種對郵電工作的似是而非的認識,即郵電工作的發展以社會需要為前提,誰也不能強迫誰寄信,誰也不能強迫誰訂報,因而郵電工作只能“等客上門”,郵電工作者只能做“姜太公”。這種認識無疑是不正確的。郵電工作的發展確實以社會需要為前提,強迫和攤派永遠是錯誤的,但這並不等於說郵電工作只能“等客上門”,郵電工作者只能做“姜太公”。郵電工作的發展以社會需要為前提,並不是郵電部門獨有的個性,而是自有社會分工以來各個不同的社會分工部門普遍具有的共性。不要說郵電、交通、商業等不生產物質財富的部門,就是拿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等生產物質財富的部門來說,哪一個部門的生產和工作不是以社會需要為前提的呢?郵電部門不能強迫人寄信,工業部門又何嘗能強迫人採用某種機器呢?如果說郵電部門只能做“姜太公”是正確的,那么社會上的一切部門豈不是都應該做“姜太公”嗎?人人都做“姜太公”,都不去積極地改進生產和工作,都“等客上門”,社會怎么能進步呢!
生產和需要總是相輔相成的。生產以需要為前提,生產也影響需要。汽車沒有發明以前,不可能有汽車買主,好像社會上並不需要汽車;但汽車生產出來之後,馬上就風行一時,恰恰是社會所需要的。東西貴了,買的人少,像是社會需要量很小;價格降低了,生意興隆,社會需要大增。這些,都是事物的發展規律。社會需要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生產的發展又帶動社會需要的提高。郵電部門雖然不是生產物質財富的部門,但它同社會需要的關係,卻同生產物質財富部門一無二樣。電報沒有發明以前,人們也活下來了,好像社會上並不需要電報;但電報發明之後卻普遍推行開來,變成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今年1月1日以前,電報的價格高,電報設備大有富裕,好像社會需要量很小;後來降低電報費,打電報的多了,社會需要量就增加了。可見,郵電工作的發展雖然以社會需要為前提,但社會需要的增長和減少,也無時無刻不被郵電部門本身的工作所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