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酉洞(湖南辰溪大酉洞)

大酉洞(湖南辰溪大酉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酉洞是藏書聖地。古有“學富五車,書通二酉”成語,指大酉山、小酉山,兩山山洞中藏書千卷的記載。

大酉藏書在湖南辰溪縣城對面的大酉山之大酉洞,小酉藏書在湖南沅陵小酉山之小酉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酉洞
  • 地理位置:湖南辰溪 
歷史記載,現世經過,

歷史記載

北宋《太平御覽》卷四九之《荊州記》記載:“大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於此而學,因留之。”《郡縣誌》:“大酉山有洞,名大酉。”清乾隆三十年《辰州府志》和清道光《辰谿縣志》也均有詳細記載。自漢代後,大、小酉山及藏書洞成為天下聖地,成為讀書人嚮往和追求地方,歷朝歷代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前往拜謁,更是絡繹不絕,並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
大酉洞
大酉洞同時是道教聖地。歷史上曾為高道修煉地,善卷、尹真人等曾在這裡修道。在唐代,被道教定為全國36小洞天之第26小洞天,稱“妙華洞”。信奉道教的北宋真宗皇帝趙恆曾封禪大酉山,就是因為此山有著名的大酉洞。
據清代道光版辰谿縣志《山川》載:“故老相傳,大酉洞原在大酉山下,洗沙溪上。後因洞近縣治,往來官府遊覽不絕,為地方病。乃私閉其洞門,而移詩碑於大酉山南五六里唐家山下之後洞,並於後洞石壁鐫《大酉洞》三字。”同此條目下又載:“後洞:城南十里,唐家山下。虛明平坦,廠若廳事。洞門石壁鐫大酉洞字樣。洞記憶體滿朝薦詩碑。辰州府志載,大酉洞:縣南十里,蓋指此。”

現世經過

“學富五車,書通二酉”之大酉洞後洞,歷經300餘年的塵封后,在湖南省辰谿縣大酉山余脈之唐家山腳大鯢養殖施工現場驚現。
大酉洞
洞壁發現的摩崖石刻經文史、書法專家拓印辨認考證,在3月5日全部辨明,其文為:“湖廣衡州府州官賴守中偕辰溪漵浦太守吳春楊秀毓至於大酉洞天深處大明隆慶五年夏四月十六日之吉”
“文中的‘衡州’即現在的衡陽市隆慶五年即公元1571年,距今已有442年。”辰谿縣文史研究者劉本傑介紹說,“洞口摩崖石刻是1571年明代賴守中、吳春等官員遊覽大酉洞留下的紀念,而洞內情景和地理位置與清道光版《辰谿縣志》記載吻合,證明此次發現的山洞就是塵封300多年的大酉藏書洞後洞。”
據檔案記載,1938年底省立桃源女中遷到辰谿縣潭灣辦學,當時師生為躲避日機轟炸,曾在裡面上課。
洞內寬敞空曠,鐘乳石林立,支洞縱橫深邃,一股水量極足的清泉橫穿其間。洞內水響如雷,洞外溪水潺潺。其景象與清道光版《辰谿縣志》所載圖畫和描述的大酉洞“山下有洞、深廣高二丈余”、“其旁如城,虛明平坦”、“石筍倒垂、泉若雷轟”、“穴生雲母、崖滴丹砂”等情形完全吻合。
三甲塘村位於辰谿縣城城南10里左右,村後的山為唐家山。清道光版辰谿縣志所載與之相符:“後洞:城南十里,唐家山下。虛明平坦,廠若廳事。洞門石壁鐫大酉洞字樣。洞記憶體滿朝薦詩碑。辰州府志載,大酉洞:縣南十里,蓋指此。”加之摩崖石刻上的“大酉洞天”字樣,種種跡象表明,此次發現的洞就是塵封300多年的大酉洞。
繼發現有明代隆慶年間石刻後,3月22日,又在洞口上方驚現一塊摩崖石刻,上刻有斗大的“大酉洞”三字,通過辨認石刻左右三豎行小字落款,可初步斷定為明朝嘉靖年間湖廣布政司拜謁大酉洞後所刻。
據古書記載,大酉洞內有王陽明滿朝薦等許多古代文人雅士拜謁留下的石碑和石刻。3月22日14時30分,工人劉際明開著挖掘機在清理洞口石灰渣時,又發現一塊摩崖石刻,馬上向辰谿縣文物部門和潭灣鎮政府報告。
記者和現場的文物部門工作人員目測了一下,石刻寬約1.5米,高約0.8米,從左向右“大酉洞”三行書體字清晰可見。石刻右側有一豎行小字,初步斷定為“大明嘉靖十有九年夏六月□□”,左側有一長一短二豎行小字,左側長豎行上部幾個字為“進士湖廣布政使司胡□題”(□為一字,現辨認不清),左側短豎行五六個字全部模糊不清。
據考證,嘉靖為明世宗朱厚熜年號,為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公元1507年至1566年在位,證明此次發現的摩崖石刻比前次發現的年代更為久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