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酉洞桃花源

大酉洞桃花源

大酉洞桃花源位於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內,是海拔670米處的一個大山洞。

基本介紹

地理環境,景點特色,歷史典故,旅遊情況,

地理環境

大酉洞桃花源系石灰岩溶洞,高、寬約30米,長約180米,上彎下平。洞內溪水淙淙,鐘乳懸掛,水落珠璣。穿洞而過,則是一較完整的溶斗 ,岩壁高80米,溶斗盆地面積4公頃。底部有一終年不枯的泉眼,崖壁上若干小溶洞中,亦有泉水飛泄。桃花溪匯泉而成,溪水穿大酉洞注入酉陽河。據說,從地理、路線、景物、歷史、距離、環境等六個方面證明,大酉洞與陶淵明《桃花源記》原型相似。

景點特色

大酉洞去河岸數百步,不遠便是泉孔河的源頭地。有一小溪自洞而出,秋冬不竭,民堰之以溉田。沿溪行,桃林遍布,野草芳香,溪邊有小亭,名曰“問津亭”。按《四川省通志》載:“酉陽漢屬武陵郡之遷陵地,漁郎所問之津,安知不在於此?”仰視洞門的高處,鐫刻著“大酉洞”的行楷和“桃花源”斗大的隸書,都出自古、今名人之手。據《酉陽州志》載:“洞前流水渺漫漫,洞裡桃花漸漸殘。曼倩不來漁夫去,道人閒倚石欄桿”的七絕詩,至今已風蝕了。
大酉洞桃花源大酉洞桃花源
沿溪隨清澈的流水入洞後,石壁牆立,洞頂石乳高懸,姿態萬千,似仙、似人、似禽、似獸,惟妙惟肖。洞內石筍林立,琳琅滿目,滴水落地丁冬有聲,似銅壺滴漏,輕擊似鐘鼓的石鐘乳,清脆悅耳,迴蕩洞中,經久不絕,人們叫它“石鳴鐘鼓”。在洞壁左面高處,“太古藏書”四個大字赫赫在目,乃古代文人羅升所寫,古樸遒勁,鐵畫銀鉤,就在這“太古藏書”的不遠處,有個藏書的自然天洞,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時,鹹陽一儒生為避難逃生至此,與世隔絕而居,所攜之書,則藏於這天生樓閣石室之內,現風蝕的階梯194步和“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天流雲”等篆刻已恢復原貌,可身臨其境,觀書台、書椅和天然的“千丘田”、“神鞭”等自然景觀。
走出山洞後豁然開朗,有田十數畝,是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田間小徑交錯相通,是儒生開洞內之田以自食,讀詩書以自娛的地方。洞旁有古香古色的“拙村”和“潛村”,可作農夫居家生活之用,也是土家姑娘織錦“西蘭卡普”的廂坊。在木房內有一提提金黃的玉米,一串串紅紅的海椒,一袋袋噴香的稻穀,一件件耕田的農具。聽到雞犬相聞之聲和看到農夫犁田的情景,確是出現“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一派田園好風光。特別是活水田邊的桃花湖、桃花島,周長400多米,水深3米,水色碧綠,一眼見底如圓鏡般的平靜。加上漂搖的遊船,真算是農家樂的“世外桃源”,遊人就更加瀟灑了。再往前行,花草輝映,落英繽紛,綠洲的景色和芳香的花朵就更加五彩紛呈迷人了。由漁莊和秦人棧道的羊腸小道分路而上,石壁上有幾十行太古難辨的文字,傳說是桃花公主與儒生洞房之夜,有一蜈蚣精想殺害儒生,霸占桃花公主,後被玉皇大帝下詔書誅斬蜈蚣精的“有字天書”,給遊人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故事,至今還傳為佳話。進入小洞後見一石泉,盛滿一泓清冽之水,池中橫睡一條活靈活現、有鼻、眼、嘴、尾的特大石魚,掬泉水而飲之,清香微甜,頓覺目爽神清,據說此水可延年益壽,人有龜鶴遐齡之說。

歷史典故

川湘公路未修,官路離洞口約一華里,從那條自洞中流出的小溪的石橋上通過。溪畔桃樹特多,一到春天,桃花盛開,落瑛繽紛,溪水流紅。明代無名氏在洞壁題刻絕句一首:“洞前流水渺漫漫,洞裡桃花漸漸殘。曼倩不來漁父去,道人閒倚石闌乾。”明季酉陽宣慰使冉天育在詠大酉洞“八景”的詩中也有“萬山嶙峋洞天幽,結酗聯翩作勝游。霄際松風青靄靄,洞邊桃瓣水悠悠……”都是詠這“桃澗流紅”勝景的。
東晉詩人陶淵明一篇清新、飄逸、光彩而恬淡的《桃花源詩並記》之中,憧憬了一個幸福、安樂的理想社會,“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源風光尤其令人神往和稱羨。但也因此為中國文化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桃花源”究竟所處何方?
酉陽大酉洞,與陶淵明所描繪的“桃花源”幾乎一模一樣,而且地處“武陵”,故而酉陽“桃花源”風景區甫一開發,即引起了學術界的一輪熱議:莫非此地即真正的陶淵明筆下“桃花源”?
史料顯示:清《酉陽州志》稱此洞“與陶淵明桃花源者,毫釐不爽”。清《四川通志》也說:“酉陽漢屬武陵郡之遷陵地,漁郎所問之津,安知不在於此?惟晉永嘉之後,地沒蠻僚; 自宋及明,又世為土司地,名儒碩彥,游跡罕至,故文獻無征,不能正名為桃源耳。”

旅遊情況

景區門票:120元
酉陽桃花源
景區地址: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內縣桃花源路232號
景區交通:重慶汽車站有開往酉陽的班車,到達縣城可搭乘當地計程車或小巴前往景區,車費1—3元/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