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當然:我與萬科

大道當然:我與萬科

《大道當然》,這既是王石萬科的目標,也是他們的擔當。在一個尚待成熟的行業中,選擇規範是要付出代價的。一直以來,王石引領的萬科把對經濟規律的遵從,對人文精神的弘揚,作為萬科建立並鞏固市場化的核心競爭優勢和實現持續發展的根本。選擇尊崇規範,萬科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他們還是義不容辭地選擇了承擔時代的責任。

《大道當然》講述了1999年,王石卸任總經理,萬科選擇專業化、精細化,開始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但這也意味著更多的變局。萬科能否繼續乘風破浪,揚帆滄海?隨著公司快速大規模的增長,萬科能否完成新階段的變革,打造競爭優勢,保持高速成長的同時,擔當起時代的責任?退居幕後的王石,登山、遊學,不斷挑戰自我極限,又如何讓靈魂跟上腳步,讓管理思想進一步發展並成熟,讓個人愛好與公益事業互有融合和助益?……一切事實證明,大道當然,是勇者和能者必然的抉擇。《大道當然》這部全新的作品,真實記錄了王石以及萬科近13年來面臨的放下與堅持的選擇,披露了風雲背後王石和萬科的思考、故事、情懷,堪稱是個人傳記和企業成長的完美融合之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道當然:我與萬科
  • 作者:王石
  • 類型:自述
  • 字數:11250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性質:勵志
作者簡介,目錄,序言,後記,

作者簡介

《大道當然》作者簡介:王石,1951年出生,當過兵、工人、工程技術員、外貿翻譯。大學本科學歷。1983年闖蕩深圳,1984年創建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任總經理;1988年公司改組,更名為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總經理,1999年辭去總經理,現任公司董事局主席。1999年,在“《財富》論壇”上呼籲中國房地產企業走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道路。2000年發起“中國城市房地產開發商協作網路”,被推舉為首任輪值主席,致力於重建行業秩序和公信力。業餘愛好極限運動、探險旅行及攝影。2003年5月22日成功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2004年7月28日完成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攀登;2005年,先後抵達北極點和南極點,至此,完成“7+2”計畫。著作包括:《讓靈魂跟上腳步》、《靈魂的台階》、《徘徊的靈魂》、《生命高處》、《走在路上》、《第八峰》(攝影集)等書。2013年,入選全球最具影響力50大商業思想家。

目錄

推薦序1 擔當與奮進/ 胡舒立 // X
推薦序2 “疾病的隱喻”與“身份焦慮”/吳曉波 // XIII
第一部分 2000~2004年
2000 年 變化
進入渦流區 // 004
辭任總經理 // 005
“不怕華潤把你炒了?” // 008
老東家,新東家 // 011
恐懼與誘惑 // 014
二林事件 // 018
海盜行動 // 021
2001 年 新路
開年好兆頭 // 027
創建中城聯盟 // 028
為普通人蓋好房子 // 031
雪山倫理 // 033
王石Online // 034
中南巴士風波 // 038
登山的幾何學 // 041
轉讓萬佳 // 041
2002 年 精神
吉力馬札羅的雪 // 047
強迫自己改變 // 049
危險地帶 // 055
下跌後的反彈力 // 058
山鷹精神永存! // 063
2003 年 珠峰
雪山熱身 // 067
6500 米上的衝突 // 069
生命在高處 // 072
盲童愛與信 // 078
假定善意 // 080
直面死亡 // 083
學習帕爾迪 // 086
悲觀的企鵝 // 089
2004 年 荒野
青春的歡歌 // 092
有質量增長 // 094
地產駭客 // 096
給自己加碼 // 099
武漢垃圾場事件 // 100
SEE民主選舉 // 105
煮泉論扶桑 // 109
假如明天世界毀滅 // 111
第二部分 2005~2010年
2005 年 建築
北極歸零 // 116
顛覆,引領,共生 // 119
合盟南都 // 120
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 122
一號實驗樓 // 125
器物與精神 // 127
利華的人文力量 // 131
住宅社區也敢後現代? // 133
海洋文化的沉思 // 136
探險有極,公益無限 // 139
2006 年 公民
每上一小步,都是新高度 // 144
土地的記憶 // 146
建築的形與神 // 149
熱帶雨林之夢 // 153
企業公民元年 // 156
從激情到瑣碎 // 159
臨危受命SEE會長 // 161
放下與堅持 // 163
“偷渡”查亞峰 // 166
2007 年 暗流
馬不停蹄的一年 // 171
斐波那契增長? // 173
住宅產業化第一槍 // 175
熱困羅布泊 // 177
民主改選 // 180
發現潛能 // 183
拐點論 // 187
2008 年 風波
城市的性格 // 197
捐款門 // 201
輿論旋渦中的萬科 // 207
災區NGO生態 // 211
防震建築 // 214
4000 萬罰單 // 217
“007 行動” // 221
議事規則 // 224
保護梭梭林 // 227
人是其所非,非其所是 // 230
彈劾,彈劾! // 233
躺著的摩天樓 // 236
容加依哀思 // 239
2009 年 綠洲
跳啊,勇敢地跳! // 243
未來城市馬斯達爾 // 246
零碳桃花源 // 249
地球在變暖嗎? // 251
脆弱的生物樂園 // 253
滴灌兵團 // 255
科學與民主 // 257
人類的一員 // 260
中國式買房 // 263
2010 年 尊重
致敬埃德蒙爵士 // 267
尊重的可能 // 269
再上珠峰 // 272
垃圾分類 // 275
第三部分 2011~2013年
第一學期 遊學
百戰歸來再讀書 // 282
硬闖語言關 // 285
中國碑 // 288
英文演講 // 289
花花草草的學問 // 293
暑假 見識
活命水與“城市礦山 // 297
最滿意的作品是下一個 // 299
第二學期 體驗
艱難的適應 // 303
如何在美國管理萬科? // 305
老司機遇到新問題 // 307
親歷“占領哈佛” // 309
中國學生的裸奔 // 310
寒假 社會
聯盟的力量 // 314
民主的細節 // 317
壹基金再生 // 320
第三學期 聆聽
企業微環境 // 326
聆聽大師,回望傳統 // 328
房地產泡沫有多大? // 330
求知的修道院 // 333
地板門 // 336
第一位環保主義者 // 341
暑假 世界
用經歷,定義自己 // 345
邂逅聯合利華 // 347
你好,米蘭! // 349
威尼斯華人 // 350
第四學期 思索
對話甘迺迪政府學院 // 354
世界自然基金會美國董事 // 358
賽艇與協作精神 // 359
自由與愛國 // 361
槍炮與玫瑰 // 363
日本還是第一嗎? // 366
伊甸園與垃圾廠 // 370
初訪劍橋 // 372
寒假 願景
推動工廠化 // 376
回望萬科三十年 // 379
第五學期 更新
向谷歌學什麼? // 382
金沙江的涓涓細水 // 384
“前方記者王石” // 388
三頭銅牛的故事 // 390
信數據,不信小道訊息 // 392
萬科國際化 // 393
契約精神的意義 // 396
華沙中國角 // 398
尾聲:在劍橋 // 401
後記 企業家精神 // 405
附錄 王石登山探險活動表 // 408

序言

推薦序1
擔當與奮進
胡舒立
王石以他2000年以來的經歷成書,囑我作序。我與王石並不相熟,不過,其人與其治下的萬科,確是我多年的關注對象。此次有機會完整閱讀了他13年來的文札,我了解到不少新聞事件的台前幕後、來龍去脈,分享了他的企業管理思想,還有他對當今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問題的思考。從文中看,這是一位有擔當的、奮進的企業家的自白。
王石是中國最大房地產企業的掌門人,首先是位企業家。在本書文章中,我格外喜讀最後幾篇,這是作者書中所思所想的高度濃縮與總結。文中坦言:“今天,中國企業家就面臨一些困惑和迷茫,面臨社會的曲解和醜化。……我們不必抱怨,也不要消極對待中國社會的不確定性。企業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冒險精神,在不確定情況下,才更需要企業家。我們贏得了財富,我們積累了經驗,這個時候不該逃避。”“企業家向這個社會輸出的正能量,是現代的管理制度、組織結構、溝通技巧。……企業家不僅僅為社會提供就業與財富,企業家精神更是社會進步的動力。”這正是作者的自我期許與定位。“不抱怨”尤其難能可貴。後人不會對這一代企業家受到多少羈絆感興趣,只會對面對種種約束他們做了什麼努力、取得了什麼突破感興趣。在“強迫自己改變”一文中,作者說:“在我的閱讀體驗中,不管是經典的著作,還是日常的紙媒,房地產總是和‘貪婪’、‘暴利’、‘驅逐市民’、‘破壞城市記憶’聯繫在一起,這與我的自我期許相去甚遠。”多年來,他不懈地用個人和企業的行動與這種“刻板印象”相抗爭。他嚮往的是榮德生、張謇那樣的氣度。無論他最終能達到什麼高度,這樣的追求本身即有理由贏得鼓勵和認可。
也許是不經意,書中通過他人之口,對王石做出了總結和品評。有人將他的人生經歷比喻成三座山峰:創立萬科、攀登珠峰和哈佛遊學。在李連杰邀請他出任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時,提出了幾項要件:是一個好的管理者;口碑好,正直;有公眾性,有影響力;熱心公益,認真做事;擅長時間管理,能夠為壹基金拿出時間。勇於接納壹基金的深圳地方官員則認為王石是一個有良知的企業家,為了社會公益、為了一些正確的事,願意承擔風險和責任。在我看來,更簡練的表述是王石自己的認知,董事長需要做三件事:第一,戰略;第二,用人;第三,擔當。而這個“擔當”容量極大。擔當體現在把一家企業做精、做強。書中不乏篇章講述萬科的經營戰略,如何進軍各大城市,如何通過制度選賢任能,如何提出並身體力行住宅產業化。
擔當尤其體現在危機時刻,所謂“疾風知勁草”。萬科的成長中,經歷了數不清的艱險,書中對中南巴士風波、武漢垃圾場事件和安信木地板事件,還有汶川地震中的“募捐門風波”,都做了生動的描述。王石說:“當負面新聞出現,一些公司是用掩蓋的方式解決問題。但可惜的是,他們一旦擁有了掩蓋的能力,就失去了其他的能力。這不是萬科的做法,萬科需要的是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對客戶、媒體和自己都坦誠相待,就為企業確立了明確的標準與價值。”作為媒體人,我讚賞這種態度。只有這樣,“客戶是萬科存在的全部理由”,“衡量萬科成功與否的最重要的標準,是我們讓客戶滿意的程度”,這些萬科企業核心價值觀的組成部分才能得到真實、生動的展現。
擔當體現在作者熱心公共事務。這遠遠超越了狹義的公益事業,雖然作者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作者高度重視“阿拉善生態家園基金”(英文簡寫為“SEE”)的議事規則,顯然,有深意存焉。SEE的企業家對議事規則從開始不適應,到後來接受和掌握,其間有爭執,有妥協,最後才有共識。作者說得好:“治沙能不能有結果,我覺得已經在其次,更重要的是過程體現了民主的氣氛和精神,這可能對社會進步的意義更大。這個過程不僅是對大自然荒漠的改造,更是對我們自己內心荒漠的改造。” 由此,我聯想到不久前關於企業家社會角色的論爭。表現形式或有不同,但是,在當今中國,哪一位優秀的企業家能做到悶聲發財?他們不能不對中國向何處去有著自己思考。企業家自有其性格、氣質與行為方式。與創新和冒險相聯繫的是好奇和學習,即作者自況“聽從好奇心,一往無前,永遠不滿足於現狀”。作者準確地把“entrepreneurship”理解為“奮進”,這比“企業家精神”之義更為本原。他深信“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這一點,體現在他多年的日常工作中,如對日本建築業的傾心學習,尤其體現在他的哈佛求學中。他作為“高齡學生”,放下老總身段,生活自理,謝絕應酬,潛心學習,一般很少能在凌晨3點前睡覺。這顯然需要強烈的求知慾做動力,堅強的意志力為約束。“登珠峰當然難,但沒有我想像的難。哈佛遊學也難,比我想像的還要難”,確是甘苦自知。而從作者選的課程,如資本主義思想史、城市規劃與投資管理和新能源經濟政策,我們再次領略到作者的視野與志趣。中國有心撰述的企業家不多,能文的企業家更少,此書言之有物、文筆曉暢、簡練生動,讀此書常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之感。此書值得企業家同人一讀,也為MBA(工商管理碩士)教師與學生提供了許多難得案例,關心產業發展和中國改革的人士也會獲得不少啟發。讀者不需要同意作者的所有判斷或預測,如對於其2007年的“拐點論”。書名《大道當然》給人無限遐想,作者之心未必然,讀者之心未必不然,如何分解,讀者諸君讀後可知。
推薦序2
“疾病的隱喻”與“身份焦慮”——我所認識的王石和他那代人
吳曉波
2004 年的深秋,王石由無錫來杭州,約在龍井山下的浙江賓館對坐閒談。他在無錫游訪了梅園,第一次聽說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的往事,感慨很深。他突然問我一個問題:“我的父親是行政官員,我的母親是錫伯族婦女,我也沒有受過商業訓練,那么,我以及我們這代人的企業家基因是從哪裡繼承的?”我一時語塞。那時,王石創辦萬科已二十年,正著手寫一本自傳體的作品。而我剛從哈佛大學遊學歸來,一邊創建了藍獅子財經出版中心,一邊開始《激盪三十年》的寫作。王石的這本作品後來定名為《道路與夢想:我與萬科二十年》——脫胎於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由藍獅子和中信出版社於2006年1月聯合出版。而王石對我提出的那個問題,則像影子一樣困擾了我更長的時間。在後來的九年里,我沉浸於三十年、一百年乃至兩千年中國公司史的研究,大抵與此有點干係。我對王石這個人的關注當然更早。在2001年前後,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很多中國公司開設了自己的網站,開在萬科網站中的“王石Online”可能是所有企業家網站中最火爆的一個——他是最早玩“自媒體”的人之一。在這裡,他鼓勵部下公然開炮,對公司、對他本人的牢騷、意見都可以在網上發表,他常常親自作答,這種抹殺一切管理層次的大字報式的做法在公司內部曾經造成極大的壓力,也頗有人對此不以為然。他還開始爬山,52 周歲的他以中國最高齡的紀錄登上珠穆朗瑪峰。在“王石Online”首頁的第一行,王石引用了哈維爾的一句名言:“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麼是健康,承認人生有許多虛假意的人,更能尋找人生的信念。”那時,哈維爾在中國還不太出名,整個商業界也正陶醉於新經濟的誕生及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亢奮之中,我不明白王石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疾病的憂慮”。我只隱隱感覺到,這所謂的“疾病”可能是身體的,也可能是心理的,更可能是身體與心理的,我因此寫過一篇《“病人”王石》。
我是這樣寫的:作為一個商業文化的觀察者,我更願意以一種常人的心態來揣測王石的動機。在某種意義上,王石好像有著一種很深重的“病人情結”。……王石把萬科當成了“病人”,它超速長大青春激盪,病疾不斷常常莫名發作,因而必須時時警覺,日日維新;王石把房地產業當成了“病人”,它暴利驚人遊戲詭異,充斥著令人迷失的金色陷阱,因而必須讓欲望遏制,令心智清明;王石把他自己當成了“病人”,在沒有約束、眾星捧月中又有多少人能找到自我?王石把這個時代也當成了“病人”,物慾橫流,價值多元,到底什麼是人們真正的渴望?因為有“病”,所以有所敬畏。後來知道,我對王石的猜測只說對了一半,另外一半的真相是:那時,他真的病了。大概是在2010年,他首次對外透露了事實:“從1994年到1997年間,我的心肌功能是什麼狀況呢?按照5分制,2分不及格,3分及格,4分良好,5分優秀,我三年連續體檢的結果是,我的心肌功能0分……我在去西藏登山之前腰椎有個血管瘤,壓迫到我的左腿神經,晚上痛得吃止痛片都睡不著覺。醫生的診斷,幾乎宣布我必須坐輪椅了,隨時可能癱瘓。”蘇珊·桑塔格在著名的《疾病的隱喻》一文中寫道:“人格的作用被局限於患者患病之後的行為。像任何一種極端的處境一樣,令人恐懼的疾病也把人的好品性和壞品性統統都暴露出來了。”當然,睿智的桑塔格能夠寫下這樣的文字,也是在她罹患癌症、經歷了多年痛苦的求診之後。近幾年來,我對王石的興趣,更多來自他對身份的焦慮。“身份焦慮”的命題,是由兩位亞洲思想家——薩義德和阿瑪蒂亞·森所提出的。事實上,在不同的文明社會中,“身份焦慮”表現為不同的體徵。自由資本意義上的中國企業家群體,在1956年春的“跑步進入社會主義”運動之後,便徹底地消失了。因此,1978年之後民營經濟的捲土重來,是從“歸零”的荒原上開始的,及至1988年,民營經濟的用工及營業收入總額已與國有企業相當。可是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在很長的時間裡,他們並未得到認可,甚至民營業主本身對自己的階層出現及意志獨立都沒有任何的知覺。王石這一批人的“階層覺醒”,與其說是自覺發生的,倒不如說是被政府的手給猛烈地推醒的。就當王石與我在浙江賓館對談的2004年深秋,中國剛剛經歷了一場巨觀調控,主題便是整頓進入鋼鐵、水泥和電解鋁行業的民營資本,“鐵本事件”正成焦點。在後來的幾年裡,數量日增但在國民經濟中的權重越來越低的民營企業家們開始尋找自己的階層定義。
對於民營經濟的被邊緣化,米哈爾·卡萊斯基在1943年就從經濟學上進行了解釋。根據他的研究:“如果只有恢復企業家的信心,才能保證高就業率,那么,政府會非常重視企業家們的意見。然而,當貨幣和財政政策成為高失業率戰鬥的武器之後,企業信心就不那么重要了,政府也不用太照顧企業家的想法了。”米哈爾·卡萊斯基所描述的兩種狀況,正先後發生在中國過去的三十多年裡。不過,在社會現象學的意義上,產生被拋棄感的企業家群體則獲得了一次尋找自我的機會。這一尋找的過程,便是一個獨立和塑造的過程。在王石這本新著《大道當然》中,他以大量的篇幅描述了他和他的朋友們創辦阿拉善組織、參與運營壹基金、投身汶川震後重建、倡導“企業公民”、呼籲改善大氣環境等工作,這其中不乏一些爭議性的事件。然而,在我看來,凡此種種的發生,也是當代企業家群體先進于洋務運動及民國商人集團的關鍵所在。王石最為推崇的兩位前輩企業家,分別是晚晴狀元企業家張謇和民國紡織及麵粉大王榮氏兄弟。一百多年前,張狀元脫袍下海,在晚年自敘中心有不甘地寫道:“張謇農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見富貴人,然興實業則必與富人為緣,反覆推究,乃決定捐棄所持,捨身餵虎。”便是“捨身餵虎”這四個水墨字里,滲透出百般不情願和對商人身份的自我否定;榮氏兄弟一生從商,以“不與官家搭界”為家訓,低帽過府衙,見官矮半截,而其對公共事務的參與也僅限於修橋鋪路而已。榮德生晚年對同鄉史家錢穆說:“五十年後,無錫人記得我,也許就是那座長橋而已。”與張謇相比,王石及他的朋友們,不再以企業家的身份為恥,視之為正當且有榮譽感的職業,並探尋“企業家精神”;與榮氏兄弟相比,王石及他的朋友們保持與政府的對等及“一步之遙”,不再視自我為政府的依附及寄生物,並能夠以更積極和現代的方式參與社會重建。這一景象,可謂最近十年,中國社會最重要的公共事件之一。
王石這一代人,少時貧瘠,青春荒蕪,及至壯年,才守到雨霽雲開。日後他們遇到的每一件事都不可思議,都超出以往的經驗值,他們的成功幾乎都憑藉無畏的勇氣和對秩序的破壞,對命運的西西弗斯式的嘲笑構成一代人共同的姿態。然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破壞的終極很可能是對破壞的堅持,若沒有新的建設,破壞本身將成為新的破壞的開始。三十多年來的中國,正是極端功利主義的成功,也是新的詛咒與報應的生成。就這一代人而言,榮譽與財富如同兩根木棒,架於他們的脊背之上,便就成了“名利的十字架”。它能夠帶來的快樂並不如旁人所看到的那么多,相反,它沉重而累贅,久而久之,竟是生命的負擔。
王石能夠從芸芸草莽英雄中抽身而出,能夠在萬科高速擴張之際提出專業化的原則,能夠在盛年之時讓出總經理職務,能夠擺脫商務事宜去登山攀峰、去投身社會公益,以及後來能夠獨身遊學於美歐名校、思考更為抽象的人文命題,在很大程度上,也許正是得到了疾病的啟喻和對自我身份的焦慮。我至今記得很多年前審閱王石書稿時讀到過的那段文字:“1978年4月的深圳,怒放的木棉花已經凋謝了。路軌旁拋扔著死豬,綠頭蒼蠅嗡嗡起舞;空氣中瀰漫著牲畜糞便和腐屍的混合臭氣。我正在深圳筍崗北站檢疫消毒庫現場指導給排水工程施工。”在南方小鎮深圳,這位叫王石的27歲文學青年枕著一本已經被翻爛的《大衛·科波菲爾》,睡在建築工地的竹棚里。然後,他醒來,行走,掙扎,一路遠足至今,仍在走向新的不確定。

後記

後記:什麼是企業家精神? 2009年,我和一些朋友回響國際環保NGO“野生救援“(WildAid)的號召,發起倡議拒吃魚翅。我們發起企業家聯署,有位企業家朋友說:“這個我不能簽,比如我跟部長吃飯,部長要吃魚翅,我能說我不吃嗎?我的生意還要不要做了?”
這位企業家朋友最後沒有簽字,但我們都簽了。三年過去,沒聽說哪位簽字的企業家因為不吃魚翅做不成生意的。姚明還給野生救援拍了廣告片,“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出現在大街小巷,還有人在網上拿來惡搞。似乎姚明的事業也越做越大,絲毫不受影響。
一個認為自己的飲食偏好(不吃魚翅,不喝酒)都會惹政府官員生氣的企業家,首先就把自己定位矮化了。更何況,這個心理假設的前提是,政府官員心理上都是些長不大、被慣壞的孩子,稍有不如意就會遷怒於人——這顯然是一個荒誕的假設,不符合現實情況。
萬科從很早的時候就給自己定了一個規則:不行賄。一直以來也有人說:不行賄怎么做房地產生意?結果證明,我們不行賄不僅做成了房地產生意,還做成了全球最大的住宅開發商。
企業家的社會地位,是中國企業家群體高度關注的話題。我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說,很多時候,企業家的社會地位與我們對自己的心理期許有關。想要獲得社會的承認與尊重,首先要相信自己是應該獲得社會承認和尊重的。
中國的現代化肇始於19世紀中葉。現代化不僅包括人們日常所關注的器物和制度層面,也包括夾在這兩個層面之間的社會。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商業文明,也開始於這一時期。第一代的中國“企業家”,如胡雪岩、雷履泰等,都是經營大師,但在面對公眾時卻面目模糊。他們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名“晉商”或者“徽商”,那么社會也就認為他們僅僅是商人。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榮德生、張謇為代表的新一代企業家則顯示出完全不同的氣度。他們都不僅僅是企業家,並自認是社會的砥柱:除了投資實業以外,他們造橋鋪路,建立公園,興辦教育、參與城市規劃、區域經濟規劃甚至是社會保障規劃的制定。他們揣著“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主張到處奔走。1922年,北京、上海等地的報紙聯合舉辦民意測驗,張謇當選“最受敬仰之人物”。如果張謇和榮德生們還是和他的前輩胡雪岩、雷履泰一樣,僅僅以創辦一家成功的商號為目標,我無法想像他們能獲得社會的承認與尊重。
中文語境中的“企業家精神”,被大大局限了,英文中的entrepreneurship的含義要比中文的“企業家”廣泛得多。就好像“奮進號太空梭”的“enterprise”,如果被翻譯成“企業號”,就與美國宇航局的本意有偏差。
一個社會總是有一些傳統、規範和模式,而認識到這些模式的問題,重新組織要素,並成功為社會創造價值,這就是企業家精神。
人的天性是保守的。當人們已經熟悉了某種程式或方法,而這種程式和方法被經驗證明是有效的,這時要鼓勵人們採用新的程式或方法,就會有心理上的抵制。有時候,創新在客觀上並不困難,但人們也會覺得難以接受——無論是一次創業冒險,一次管理變革,還是不喝酒、不吃魚翅、不行賄這些改變社會文化的努力。
企業家精神之所以在現代社會中如此重要,是因為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專業知識越來越完備,在任何領域的創新都需要團隊合作。在科學研究領域,一個運轉良好的實驗室,內部需要大規模的合作與溝通,對外則需要面對各利益相關方。發現某個研究方向的價值,說服整個團隊往這個方向前進,遇到問題及時調整,同時還要遊說政府、企業等資金方提供持續支持,這是entrepreneurship,企業家精神。
社會領域的創新也是如此,一個公益項目想要獲得公眾的支持與參與,無論是公關、管理、遊說,都需要entrepreneurship,企業家精神。
短短30年間,中國民營企業從零開始,今天以40%的社會資源,完成了60%的GDP,承擔著80%的就業。企業家是這個社會穩定與發展的砝碼。建國頭30年,城市化、現代化進程被打斷了。而後30年,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則被大大濃縮了。上一輪現代化中兩代企業家完成的蛻變,現在幾乎被壓縮在一代人的時間裡。問題是,中國企業家做好這個準備了嗎?
我一開始提到的那位朋友是真正的企業家,他創辦的企業在過去幾十年里,從產品到技術到管理,都走在中國企業最前沿。但在拒吃魚翅這件事上,他沒有展現出自己的企業家才華。
企業家們最重要能力是說服。說服人們相信你所畫下的美好藍圖,說服人們自願跟隨你前進。企業家除了要相信自己是值得人們尊敬的,更需要以企業家的方式為社會提供價值。七八十年前,我們的前輩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他們更以實際行動說服人們相信這一理念,並獲得了社會的尊重。現在,輪到我們思考,該如何實現我們這一代人對社會的責任?
中國的改革就是一個最需要企業家精神的課題。改革不僅需要發現目前存在的問題,還需要在價值多元的社會裡,團結起足夠多的共識,調和各種相互矛盾的利益關係,以推動變革和創新。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最大的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擅長的是遠見、規劃、管理、組織、協調、說服、動員、妥協。如果我們不把這些才能貢獻給社會,僅僅是拿出一些錢來做“慈善”,那談不上是真正的企業社會責任。所以,企業家對社會發揮影響力的方式與學者、明星不同,我們擅長的不是發言,也不是僅僅是發言就算了。企業家向這個社會輸出的正能量,是現代的管理制度、組織機構、溝通技巧。
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門前有一個阿特拉斯的雕像。這座雕像落成於1937年,當時,企業家精神這個概念在西方也是剛剛提出不久。托起天堂的巨神阿特拉斯,是紐約企業家的自我期許——我們就是承載美國經濟與社會的巨人。思想家熊彼得認為,企業家精神的創造性破壞才是創新的來源,而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從那之後,美國社會建構起了一套有關企業家的英雄敘事,正是因為這種英雄敘事和道德勇氣,才使得美國企業家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積極投身到各種公益事業中去,並贏得社會尊重。
有這樣的自信,有這樣的自我期許。企業家才能對社會形成更大的影響力:企業家不僅僅為社會提供就業與財富,企業家精神更是社會進步的動力。這種道德勇氣意味著更多的付出與努力,更意味著在許多我們不熟悉的領域發揮企業家精神:去促使那些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改變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