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

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

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屬於大連理工大學一個院系。1949年4月建校,學校以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為中心,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並重,已形成以理工為主,經、管、文、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學科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
  • 創辦時間:1949年4月
  • 學校類型:理工
  • 所屬地區:中國大連
  • 現任系主任:郭旭(教授)
院系評價,教學隊伍,研究領域,榮譽,學位,實驗室,獎學金,博士後,研究方向,

院系評價

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依託於“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211工程”建設和“985工程” 建設經費的資助下,學科點科研教學設備條件先進,逐步形成了工業裝備與工程結構關鍵力學問題實驗平台、高性能計算硬體和軟體平台、生物與納米力學實驗平台、流體與岩土環境力學實驗平台。在過去50年中,本學科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力學領域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綜合實力和學術水平在我國力學學科處於一流水平,在國際學術界也有重要影響。

教學隊伍

工程力學系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學隊伍,包括博士生導師28人、教授28人、副教授26人,其中45歲以下的中青年50名。師資隊伍包括錢令希、鐘萬勰、程耿東3位中科院院士,2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含1名講座教授),3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獲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

研究領域

工程力學系面向國防軍工、工業裝備和重大工程等國家需求,研究領域包括力學各主要分支學科、工程科學計算、大規模計算工程軟體、工程學科交叉領域的力學與多學科耦合問題等研究領域,進行基礎學科創新研究和重大工程套用服務。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四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四項、省部級科技獎四十餘項,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五十多種。在國際、國內重要期刊發表論文888篇,承擔了多項包括973計畫、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重大科研項,完成了大量國防軍工、工業裝備與重大工程等套用項目,科研總經費達8000餘萬元。

榮譽

工程力學係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近五年共培養畢業的博士146人、碩士343人。其中獲得教育部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提名2篇;獲遼寧省優秀博士論文獎6篇。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研究生培養教育獲1997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獲得遼寧省第五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全國模範教師1名,全國力學教學優秀教師1名。獲得徐芝綸杯全國基礎力學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1名。
工程力學系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20餘所海外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有2人擔任3個國際學術組織執委(或執委會副主席),4人擔任11個國際學術期刊的編委(或副主編),在國內外同行中具有比較重要的影響。國際間人員訪問交流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每年達到50人次左右規模。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24次,成為我國力學領域國內外學術交流的中心之一。另外,還有我國力學界影響較大的核心學術期刊《計算力學學報》

學位

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繫於1957年由錢令希院士和唐立民教授領導創建,1981年首批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85年設立力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87年計算力學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學科。1996年首批獲得力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工程力學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被教育部認定為力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本學科包含一般力學和力學基礎、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工程力學4個二級學科,並自主設立計算力學、岩土與環境力學、動力學與控制、套用與實驗力學、航空航天力學與工程、生物與納米力學工程6個二級學科,擁有上述10個二級學科的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

實驗室

大連理工大學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學科發展項目建設的第二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88年開始可行性論證,1989年得到國家計委確認,1991年啟動建設,1995年5月通過國家教委驗收並正式對外開放。2003年和2008年兩次以良好成績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評估。
實驗室面向重大工業裝備結構中的關鍵力學問題及與力學相關聯的多學科交叉耦合問題,開展計算力學和工程科學計算的基本理論、數值方法、軟體實現與實驗技術的創新性研究,解決工程科學前沿問題,獲取原始創新成果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為國家相關工業裝備自主研發、設計、製造與安全運行提供技術保障。
實驗室主要的研究方向與研究內容包括:
1)計算力學與工程科學計算的理論和方法:
針對現代工業裝備結構分析的特點,深入開展具有原始創新的計算力學理論新體系與方法的研究。研究分析結構力學與套用力學辛對偶體系的理論與套用,具有隨機性、不確定性、高度物理與幾何非線性以及多相多場耦合特徵的各類物理力學問題的高效與高精度計算方法,發展多尺度以及跨尺度計算理論與方法。
2)結構最佳化設計的現代理論和計算方法:
深入開展多學科最佳化理論和計算方法的研究,研究特殊環境下材料與結構的力學行為,以及先進材料與結構性能表征與設計,發展結構與材料並發設計的最佳化理論和方法、大型複雜工程結構與機構可靠性評估的理論與方法以及先進材料與結構最佳化設計方法,並在現代裝備與結構的設計中發揮作用。
3)大規模計算工程軟體系統研究開發和套用:
開展面向新一代工程科學計算軟體平台的高效計算方法研究,研究面向現代軟硬體環境的大規模計算工程軟體系統的基礎理論和實施技術,重點研究面向對象的新型工程科學計算資料庫技術、算法庫技術、專用CAE有限元分析與最佳化設計軟體開發技術以及工程科學計算軟體的集成化技術、基於分散式/並行及格線計算的數值計算先進技術。進行新一代計算力學軟體平台研發,在解決裝備結構的關鍵力學問題中發揮套用。
4)複雜環境下重大工程和工業裝備結構的試驗、分析與評價:
與航空航天、船舶與海洋工程、岩土與結構工程以及汽車與車輛工程等領域相結合,開展面向重大工程和工業裝備結構的分析與評價的創新性理論與實驗技術研究,研究複雜環境和載荷下的裝備結構工程分析與設計、材料的損傷、破壞行為和本構關係、建造工藝過程、損傷檢測和性能控制的先進分析理論和實驗方法與技術,通過試驗手段進行工業裝備結構的性能驗證和結構失效分析。在面向未來的先進材料和工業裝備結構分析、設計與製造問題的研究方面取得開拓性進展。
實驗室依託於大連理工大學運載工程與力學學部(學部由工程力學系、船舶工程學院、汽車工程學院及航空航天學院組成),擁有一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力學,三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工程力學、固體力學、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以及兩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力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目前有固定人員61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2人,教授42人,副教授16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鐘萬勰院士、程耿東院士),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講座教授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實驗室第一任主任是中科院院士程耿東教授,第二任主任是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首批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顧元憲教授,中科院院士、東北大學聞邦椿教授擔任了前兩屆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實驗室現任主任是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張洪武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杜善義教授。
實驗室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1)分析結構力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2)結構最佳化的基本理論、方法與套用;3)工程科學計算高效算法、CAE軟體研發與套用;4)海洋工程裝備結構分析與評價關鍵技術研究;5)微納米與仿生製造中若干力學問題研究等。實驗室與國內一批重要工業企業進行科研合作,為機械裝備和國防工業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套用和技術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包括航空航天結構、深海石油開發裝備、透平機械、重載與高速列車、超輕材料和結構以及巨型操作機的研發等。獲得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成果,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在重大裝備結構分析領域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
在國家有關部門與依託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經過長期建設,實驗室逐步建成了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實驗儀器系統,形成四大實驗平台:高性能計算硬體和軟體平台、工業裝備與工程結構力學性能實驗平台、材料與生物力學實驗平台、流體與岩土環境力學實驗平台。主要實驗和計算設備包括深騰1800超級並行計算機和曙光3000大型計算機、EVS-3000-180/ST-6/SUPER電動式振動試驗系統、MTS等材料和結構系列試驗機、ALTAIR LI非接觸式溫度和應力場顯示系統和B&K 8330 雷射測振系統、FASTCAM-U多功能高速攝影機、冰力學測試系統、MultiMode原子力顯微鏡、FEI Quanta 200環境掃描電鏡、GDS非飽和土試驗系統、土力學三維應變數字測試系統、三維波壁管流動實驗系統等。實驗室還擁有自主開發的有限元分析與最佳化設計軟體系統以及一批商業CAE軟體。

獎學金

錢令希獎學金

博士後

博士後流動站
其中工業裝備與工程結構關鍵力學問題實驗平台擁有帶有溫度環境的電液伺服材料試驗試驗系統、3噸推力電動式振動試驗系統、非接觸式材料及結構應力成像系統、結構振動與聲學測試分析系統、反應罐(1kgTNT當量爆炸容器)、高頻拉壓疲勞試驗機、扭轉試驗機等主要大型設備。
高性能計算硬體和軟體平台擁有深騰1800機群系統、SGI圖形工作站、300多台奔騰計算機組成的網路系統及專業化的高性能工作站集群系統,自主研發的多個CAE軟體系統和研發平台(JIGFEX、JIFEX、SiPESC等)、以及ANSYS、ABAQUS、FE-SAFE、CATIA、MSC、全頻振動噪聲分析軟體、Isight、Simpack、Samsurf rotor、Comsol multiphysics等商業計算與分析軟體。
生物與納米力學實驗平台擁有環境掃描電鏡、DI-MultiMode NS3A-02型掃描探針顯微鏡、納米纖維張力儀、睡眠生理信號採集系統、中耳分析儀、紅外視頻眼震電系統等納米與生物力學等實驗設備。
流體與岩土環境力學實驗平台擁有GDS非飽和土試驗系統、三軸試驗土樣變形數字圖像測量系統、土壤水分測試儀等岩土環境力學實驗設備。
2006-2010年期間以獨立獲獎單位獲2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作為參與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8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4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16項,出版和參加編寫學術專著及教材13部,在國際期刊和國內重要刊物共發表論文1338篇,其中國際學術期刊論文417篇,國內重要學術期刊論文921篇;發表論文被SCI、EI、ISTP收錄970篇次。國際會議大會報告或專題邀請報告39次,國內重要會議大會報告或特邀報告31次。
力學學科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2006-2010年共培養畢業的博士146人、碩士343人。其中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1篇;獲遼寧省優秀博士論文獎4篇。
力學學科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同英國、美國、比利時、丹麥、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及地區的20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保持長期合作關係,形成了與國際學術界接軌的科研學術環境。有4人擔任4個國際學術組織執委(或執委會副主席),8人擔任25個國際學術期刊的編委(或副主編),在國內外同行中具有重要影響。國際間人員訪問交流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每年達到了50人次左右規模。平均每年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4次,成為我國力學領域國內外學術交流的中心之一。另外,還擁有我國力學界影響較大的核心學術期刊《計算力學學報》。
專家
大連理工大學力學學科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學隊伍,包括3位中國科學院與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4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獲得者、1名中組部千人計畫專家、8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
師資隊伍中包括博士生導師37人:陳飆松(新世紀人才)、陳浩然、陳震(長江講座教授、千人計畫、傑青)、程耿東(科學院院士)、高效偉、關振群、郭杏林、郭旭(傑青、新世紀人才)、胡平(傑青)、亢戰(新世紀人才)、李剛(新世紀人才)、李錫夔、李曉傑、林家浩、劉書田(新世紀人才)、劉迎曦、歐進萍(工程院院士)、齊朝暉、沙建軍、邵龍潭、王希誠、王躍方、吳承偉、吳錘結、吳志剛、武湛君、徐新生、楊海天、姚偉岸、岳前進、張洪武(長江特聘教授、傑青)、趙國忠(新世紀人才)、鐘萬勰(科學院院士)教授,以及季順迎(新世紀人才)、楊迪雄、張亞輝(新世紀人才)、周霞副教授。

研究方向

大連理工大學力學學科面向國防軍工、工業裝備和重大工程等國家需求,進行基礎學科創新研究和重大工程套用服務。2006-2010年共承擔各類科研課題600餘項,總經費達2.2億元,國家基礎研究課題和重大工程項目比例超過65%。其中“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負責1項,課題11項,863計畫課題9項,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3項(包括1項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重點項目4項、儀器基礎研究專項1項、面上和青年項目75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8項。
主要研究方向有:
l 固體力學及交叉學科的若干前沿問題
l 先進材料與結構最佳化設計
l 計算力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軟體系統研發及套用
l 重大工程結構與工業裝備分析與評價
l 流體與岩土工程力學
l 生物/納米力學與交叉學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