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小夜蛾

大豆小夜蛾

昆蟲名,為鱗翅目,夜蛾科。分布在華北、華東、江西、湖北、湖南、廣西、雲南等省。主要危害大豆、甘薯、花生、蘋果等作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豆小夜蛾
  • 拉丁學名:Ilattia octo(Guenée)
  • 二名法:Ilattia cephusalis Walker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昆蟲綱 Insecta
  • :鱗翅目
  • :夜蛾科
  • 分布區域:華北、華東、江西、湖北、湖南、廣西、雲南等
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防治方法,地理分布,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0~11毫米,翅展23~26毫米,灰褐色微紅。前翅暗紅褐色,前緣具5~6個小黃點,亞外緣線、外橫線、內橫線、基線均呈暗色帶白色點,後兩橫線為不明顯的雙線,雄蛾前翅中室基部有一小凹坑,腎紋8字形,前圈褐色白邊,後圈黃白色實心。後翅暗紅褐色,近翅基部色較淡。
直徑約0.5毫米,乳白色,扁球形。末齡
幼蟲
體長26~31毫米,體細長,後端稍尖,綠色,體背紫紅色。腹足前2對退化,僅有後2對,行動象尺蠖。頭部黃綠色,布滿小黑點,背線為黃白點線,亞背線白色,氣門線和節間黃色。老熟時,頭部深紫色網紋明顯,體背面和體線變紫紅色,腹面綠色。
長10~12毫米,寬3~4毫米,黃褐色。腹部5~7節背面與腹面前緣有刻點數排,腹末端鈍圓,有細小刺一對,尖端微彎。土繭橢圓形。

生物學特性

山東1年生3代,局部4代,江西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山東濟寧第一代幼蟲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害春大豆和早播夏大豆。第二代幼蟲8月上旬出現,為害夏大豆。第三代幼蟲為9月上、中旬,為害夏大豆。成蟲日伏夜出。卵散產在豆株上、中部葉片背面,每葉可達10粒以上,每頭雌蛾可產卵400粒以上。幼蟲活潑,一觸即落。初孵幼蟲喜在葉片背面爬行,能吐絲下垂,隨風轉移,4齡後食量增大,5齡進入暴食階段,食葉量占70%以上,幼蟲主要在夜間或陰天活動,白天多潛伏在豆株中、下部葉片上,各代幼蟲為害期一般20多天,老熟後在豆株附近土中1~2厘米處作繭化蛹,蛹期7~11天。

防治方法

(1)3齡前開始噴灑2%巴丹粉劑或甲基1605粉劑,每667㎡2~3kg。
(2)幼蟲進入3齡後可用50%馬拉硫磷乳油或50%殺螟松乳油原液。用超低量噴霧器進行噴霧,每667㎡150~200毫升。
(3)也可用普通噴霧器,噴灑上述2種乳油1000倍液。

地理分布

分布在華北、華東、江西、湖北、湖南、廣西、雲南等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